日本右翼四十八手 正在撩拨台海战火
日本民族性格向来以内敛著称,内心真正的想法不轻易露于言表,然而日本近期对东亚政治局势的相关表态却显得“反常”,进逼台海的意味浓厚,而且一步比一步还露骨。不仅国防预算默默连续增长九年,2021年突破5.3兆日圆,来到史上新高,更对台湾当局猛抛媚眼,包括日本首相菅义伟在美日领袖峰会中提及台海问题,接着日本内阁又屡屡对外暗示可能为台湾出兵并参拜靖国神社,此外日本还有意在石垣岛布署导弹。上述诸多大动作都让外界忧心,日本是否已确立将摆脱战后和平主义的束缚,奉持右翼路线行「第三次开国」,若是如此,无疑将给诡谲的台海情势带来更多变量。
日本第三次开国的潜台词
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Matthew Perry)率舰队进入日本江户湾岸的浦贺,终结了日本的锁国时代,并间接促使日本明治维新,被视为日本“第一次开国”。后来日本在二战中战败,在美国“援助”下完成战后重建以及经济复兴,则是“第二次开国”。对于日本两次开国的经历,不少讨论多聚焦在经济表现层面,包括第一次开国步向工业化,以及第二次开国后日本成为位居世界前茅的经济体。而当前日本政府对第三次开国的追寻,外界印象也一度停留在经济面向,例如2010年时任日本首相的菅直人,便将日本有意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定调为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的“第三次开国”。
但是回归到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在其《保守的遗言》一书中所言及的“第三次开国”,是对于日本政治不安、经济停滞,社会出现危机的一种解方,可是对于“第三次开国”的具体面貌,中曾根康弘并未给出现成的答案,可见“第三次开国”应该存在着多个维度的策略选项,经济发展只是其中之一。甚至换一个角度来看,日本历次所谓的「开国」,在经济的大旗之下恐怕还潜藏着国家战略方向的变迁,毕竟第一次开国后,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的道路侵略东亚,至于第二次开国,军国主义因为战败被迫折戟,只得转为和平发展。至于眼前日本“第三次开国”的面貌也越趋清晰,从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任内试图修改战后的《和平宪法》,乃至于当今菅义伟内阁对台海的踰矩,都显示着日本右翼保守力量,正试着藉“第三次开国”还魂。
和平失语的“开国”
而这般画风变化,标志了日本战后两大思潮的消长:紧扣“美日安保”的右翼路线,已逐渐腐蚀“和平主义”涵纳的左翼情怀、反战主张,并在军国主义复辟的肾上腺作用下,占据了“第三次开国”舵手之位,挟持日本狂飙驶入台海的惊涛骇浪。
其实细究此前两次“开国”,亦暗含了反对当下氛围与政治结构的力道。“第一次开国”标志了“锁国”秩序的瓦解,并以萨摩与长州对德川幕府的围打,确立了天皇中心、军方掌权的政治体制,为往后的军国主义崛起、十五年战争埋下危险引信。
“第二次开国”则是经历军国主义的血腥教训后,由反战人士、知识分子带领的全国大反省,日本不仅自愿放弃侵略能力,更接受美国的半殖民宰制,“一亿总玉碎”化为“一亿总忏悔”,核爆、经济崩溃、亲族流离的苦痛,让和平主义成为理所当然的国家路线。然而这段期间的思想斗争,并未因和平年代的主旋律而消沉,反而满是血气方刚的相互碰撞。
在右翼阵营内,其不满战后的反省叙事,展开了由街头到文化、政治界的全面斗争。早在1955年,日本民主党(自民党前身)的右翼派系便发表《可忧虑的教科书》一文,主张把教科书中所载的日本“战败日”改为“休战日”;1958年,日本文部省更直接将教科书中涉及“侵略中国”的语句,改为“进入中国”,暗自为右翼史观的反扑开道。
1964年,日本作家林房雄出版《大东亚战争肯定论》一书,重炮抨击日本国内流行的“畸形”史观,主张以带有军国色彩的“大东亚战争”一词,取代相对中性的“太平洋战争”,并认为一系列暴力实践了孙中山所提倡的“大亚洲主义”,帮助亚洲摆脱西方列强的帝国主义宰制。
如此论述,成了一代日本右翼经典,并被80年代以东京大学教授藤冈信胜为首的“自由主义史观”所继承,高举对南京大屠杀、强征慰安妇的否认;与此同时,日本文部省也于1982年再度删改教科书,将日本对亚洲邻国的“侵略”全数改为“进出”,“南京大屠杀”则改成“占领南京”。
在此期间,日本左翼则经历了由勃发到衰退的起伏。1946年,日本共产党首次投入选举,取得了5席日本众议院议员,并在1949年时成长到39席。然而与世界其他左翼组织相同,其面临了武装与非武装、修正与反右倾的路线之争,并在1952年因支持武斗而失去所有席次。
此后其虽与日本社会党结盟,领导了1959年的安保斗争,并在1979年拿下了众议院41席,却依旧难抗右翼复辟的大势。经历中国的文革爆发、社会党右倾派系崛起、自民党一党独大、苏联崩解等一系列事件发酵后,日共与泛左翼阵营彻底沦为日本政坛边缘势力。
右翼的危险游戏
简言之,日本“第三次开国”的根源,乃是对“第二次开国”的校正,却也正在步“第一次开国”的后尘。
自日本首相换届起,麻生太郎、中山泰秀、岸信夫等右翼便轮番上阵,在台海议题上频频玩火,就连已经卸任的前首相安倍晋三,也在受访中表示“希望能来台祭拜李登辉”,由此收获不少台湾舆论的感恩戴德。
然而台湾各界所不能理解的,是日本右翼活跃背后的心理动因。对安倍等人而言,之所以频频扮演“政治方唐镜”,在台海议题上跳进跳出,乃是出乎两重需求:第一,其欲替上一辈人的惨败翻案,走完右翼复辟的最后一哩路,利用“台海有事”的舆论氛围,修改《和平宪法》第九条,让自卫队升格为正规军,恢复日本“正常国家”地位。
第二,台海军事不对等差距渐大,武统门坎亦在降低,仰赖美日安保同盟的日本不可能毫无所感。而在美国围堵中国的战略蓝图中,日本、澳大利亚、关岛、菲律宾,皆属岛链一环,一旦武统爆发,其将面临两大焦虑:倘若美国在美日安保体系框架下,要求日本共同干涉武统,日本恐将付出惨痛代价;但若两岸统一,台湾将不再是中美博弈间的地缘枢纽,日本或将成为中美“新前线”。
平心而论,两重需求看似是唯心与唯物的斗争,却有可能促成日本再次战败的假戏真做。如若右翼在中国威胁论氛围下闯关成功,修改《和平宪法》、升格自卫队,虽说有了“正常国家”的雏形,却也同时拆除自我保护的围篱,一旦美国迫其出兵台海,日本将失去拒绝理由,同时也难平国内右翼的冲刺欲望。
到头来,日本与台湾差别只在于台湾甘愿同时做美日的棋子,日本则一面假作美国棋子,一面被涉入台海的诅咒牵引。右翼主导的“第三次开国”,看似给了日本新出路,实则有可能在一阵玩火自焚后,让日本直接进到“第四次开国”。
原文发表于2021/8/30《多维新闻》,与杨寓禵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