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富「關懷/照護倫理」與「另類農食網絡」在台灣城鄉互動的複雜交織性
這篇博論的介紹與改寫發表於《Gender, Place & Culture 》的"Enriching the intersection of care ethics and alternative agri-food networks in rural-urban Taiwan."一文,本研究側重於創新鄉村生活的關懷/照護倫理及其任務,並研究台灣宜蘭鄉農村和台灣都會區的自然與另類農業食品網絡 (AAFN) 之間的聯繫。 論文從女性主義的地理學視角,探討女性返土歸農移民,特別是那些「選擇與鄉村與土地有更多生活連結的女性移民,如何在城鄉地區建立土地和生計的聯繫。」 作者發現,婦女在土地和農業政策中的重要性被忽視了。 然而,這項研究通過女性主義政治生態學方法將她們帶到了社會創新和地方復興的前沿。本研究著眼於以另類農業食品網絡 (AAFN) 作為鄉村生活方式之一的返土歸農女性,如何通過情感、身體健康、土地、食物和公共關懷構建關懷倫理的女性主義政治生態學。
在我的博論中,我檢視了體現和參與的關懷/照護倫理(care ethic)與實踐如何在女性主義生態學(FPE)的架構下,鬆動鄉村地區異性戀霸權中的性別結構和增加城鄉互動。自 1980年以來,關懷倫理的概念在生態女性主義與女性政治生態學中得到廣泛討論(Gilligan,1995)。 許多研究不同意食物和性別研究中關懷/照護工作(care work)與女性氣質之間的聯繫。 正如 Toronto (1993) 提出的,關懷/照護不應被視為僅屬於女性的工作,除非其中的女性道德(women's morality)在傳統與意識形態的關聯性得以挑戰。
縱然關懷倫理中的照護實踐(care practice)時常與女性主義生態學所述資本主義經濟與父權對自然的剝削交纏,就好比性別和食物之間的聯繫,很容易將關懷/照護(caer)與女性氣質聯繫起來,使其關係本質化。 但關懷倫理與其實踐在當代社會中有更特殊的責任。
從 Jarosz (2011) 到 Shisler 和 Sbicca (2019) 以及 Wilbur (2014),關懷/照護倫理被視為連接公共和私人領域的橋樑,這些研究討論了關懷倫理如何影響女性與社群的聯繫、公共領域以及後資本主義社群經濟的建設,以即強調關懷的目的在於促進關係性的連結,而非以生產或家庭等傳統規範為其終極目標。 但其中的連接性、過程與關懷/照護倫理在實務上,仍難以脫離女性/陰性氣質與社會性別二分法的侷限;而如何超脫自然與女性氣質緊密相依的過程,並從私人領域連接到公共領域,在相關研究中少有解釋。
關於此侷限,Wember(2018 ) 則提出其見解,「無論是通過關懷/照護倫理,還是通過正義倫理,都不能簡單將此政治進程概念化。」 人們仍然陷入性別關係的二分法之中,無法接納性別之間的交織纏繞,及對其簡單化與任務性的需求。 她將FPE作為研究途徑,並擁抱「與麻煩同在」——此為哈洛威 (Haraway) (2016) 所提出,探討親密關係與公共領域的相互交織。
在這項研究,我的目的在於關注女性的不同性取向如何體現她們在公共與私人領域中的情感和身體。 因此,我透過 FPE ,檢視鄉村和都市地區的「情感轉變」(affect turn)來探索關懷/照護工作與陰性氣質之間的聯繫。本研究以強調affect turn的身體政治身態學切入,分析其中情感、身體、關係與自然物質、文化、人際關係的交織。
這項研究中,研究者關注不同性取向的都市移民女性,在自然物質世界相關的情感和身體互動的自我關懷與實踐中,如何與非人關係的關懷及更廣大的公共社群互動,而使關懷/照護建立其公共性與關係性。這個檢視回應了Gibson-Graham (2016) 後資本主義經濟中所提的社群經濟的建構過程,透過對人與環境的關懷/照護與培育,使其建立連結城鄉的經濟與生活的型態。在研究結果的回應上,則回應Som Castellan 的性別和食物研究中,體力勞動和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相關勞動力的討論,本研究發現勞動的培力是一系列包含身體福祉、增能、修養、疲憊調適、挫折與再調適的過程,也是女性移民者評估與平衡生活在何處的依據;以及Millir對於關懷/照護工作的論述,本研究發現關懷/照護工作轉變成更具公共性的關懷行動,像是轉變為關懷宜蘭土地利用的社運團體、新創農食事業、環境教育等,由私人領域發展到公共領域的關懷/照護工作。
(全文請見:DOI下載 https://doi.org/10.1080/0966369X.2023.2189085)
*致謝: 本文的寫作與修改,感謝台大學術寫作中心的多次協助,並在寫作中願意聘僱的台大教務、共教中心,給予穩定的生計來源;並感謝願意信任我並接受訪談的不同性別/性向的訪談者。另外,給予友情支持的陳、林、張、王、朴、曾與登山、攀岩的友人;父母家人也十分感激。而給予重要評論與寫作建議的周素卿教授、宋郁玲教授、呂欣怡教授、蔡晏霖教授、王驥懋教授、張聖琳教授、洪伯邑教授等等,更是謝謝你們的不吝賜教。
*《Gender, Place & Culture 》是一本人文地理學和相關學科的學術期刊,討論有關性别問題的理論依據研,並強調這些研究對於不同性別與婦女,從性别、種族、民族、年齡、能力、性、階級、文化和社會位置的特殊性和交織;包含了各種空間區位、自然和環境的女性主义、反種族主義、批判性的地理学、人類學與社會學;以及強調差異、抵抗、邊缘性和/或空間協商的議題與學術討論論壇。
*期刊DOI 下載: https://doi.org/10.1080/0966369X.2023.2189085
*本論文DOI 下載: https://doi.org/10.1080/0966369X.2023.2189085 (全文於2023/7開放,有興趣者可聯繫本人相關文章)
*聯繫作者方式: 黃紫翎 email: nadya0286@gmail.com
*將就職國立中山大學國科會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計畫 博士後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