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7、521,可要像梁祝那樣愛 | 金馬達基金公告 NO.46
1978年,世界衛生組織將同性戀納入「精神障礙」項目內,認定其為「自我矛盾性傾向」(Ego-dystonic sexual orientation);
1990年5月17日,第43屆世界衛生大會認可更新版本的《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同性戀方正式在國際上去病化;
2005年,加拿大大學教授 Louis-Georges Tin 發起將每年的5月17日設立為「國際不再恐同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IDAHO)的倡議,創立國際不再恐同日委員會;香港「第一屆國際反恐懼同性戀日」遊行亦成功舉辦。
2009年,大會正式納入反對跨性別恐懼症;
2015年,納入了反對雙性戀恐懼症。自此,IDAHO 的光譜更加完整,從「國際不再恐同日」變成了「國際不再恐懼同性戀、跨性別與雙性戀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 Transphobia, and Biphobia,IDAHOTB)。
2019年5月17日,台灣立法院會三讀通過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同性婚姻正式在台灣合法,這也使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全域性以法律保障同性婚姻的地區。
2022年5月17日,在疫情、封城、大選、墮胎法案、戰爭……的背景下,來自或身處各個國家的人們又要如何慶祝、反思、面對這個彩色的節日?本期金馬達將在5月21日、諧音為「我愛你」(Matty內部吐槽:這個梗好像上了年紀的人才會知道)的這一日,為大家整理站上與 5·17 國際不再恐懼同性戀、跨性別與雙性戀日相關的優質好文,希望所有無論身處什麼環境下的人,都可擁有「像梁祝那樣愛」的權利與自由。
註:本篇金馬達中引用的加粗句皆為 Matty 手動 Highlight。
「尊重,但沒必要去學」,究竟是尊重,還是恐同? —— @鴻雁東南西北飛
如果「尊重,但沒必要去學」的論點成立的話,那麼,學生有福了,社會科當中有好幾個單元可以直接刪掉--我尊重女性,但不用去了解女性;我尊重原住民,但不用去了解原住民……如果是這樣,那「尊重」二字說穿了就只是包藏歧視的起手式而已。
溫和溝通的作者,以十九世紀美國種族隔離政策的著名口號「隔離,但平等」(Separate but equal)為例,說明「尊重,但沒必要去學/理解」論點的矛盾。
走走晚報:國際不再恐同日的推薦閱讀🌈 —— @世界走走 seh seh
效力於英冠聯賽黑潭俱樂部(Blackpool)的前鋒丹尼爾斯(Jake Daniels)日前宣布出櫃,是英國1990年來第一位公開同志身分的現役足球員……年僅17歲的丹尼爾斯表示,他也曾想過是否要為了足球生涯隱瞞性向,但他認為「自由、自信做我自己的時候到了」,希望自己的勇敢行動能成為榜樣,幫助其他想要走出櫃子的人。
5月17日的走走晚報,在與往常一樣梳理世界各地大小新聞的同時,同場加映了 LGBTQI+ 議題相關好文。
性别|趁着517国际不再恐同日的今天,我们来聊聊“跨”和“排跨”吧 —— @多数派Masses
今天是517国际不再恐同恐跨恐双日,我们邀请了三位朋友一起聊聊 “TERF”——排跨激进女权主义者。下文中,Becky, Snoopy 和凉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视角对TERF的概念、议题和争论作了多维度的讨论。希望引导读者观照中国跨性别运动的状况和设想一个可行的更具进步性的性/别运动,亦望有更多人能参与到当中的反思乃至进一步发展成行动,打破附加在我们身上的枷锁。
在女權主義的豐沛光譜中,其中有一個派別是TERF (Trans-exclusionary radical feminist,即排跨激進女權主義者)。多數派在國際不再恐同恐雙恐跨的這一天,邀請三位朋友從不同視角對 TERF 議題做分享,包括討論「位于 TERF 战争核心的卫生间问题在未来是否有去性别化的可能、如何理解跨性别身份与对抗父权和异性恋正统主义之间的关系」等,是一篇非常棒的、無論入門還是圈內運動者都能夠進一步理解 TERF 議題的文章,推薦給所有人閱讀。
然而許多NGO拒絕批評專法方案因此這部歧視性的同婚專法留下了不平等之處,包含:沒有跨國同婚、沒有雙親收養權、沒有人工受孕權。此外,職場歧視仍然存在,同志咨詢熱線和婚姻平權大平台今年調查顯示,近四成受訪者表示有同事曾發表對同志不友善的言論,超過五成受訪者稱公司缺乏針對同志或性別友善的措施。
本文寫於台灣同婚專法三讀通過的兩年後,指出在同志平權的這條路上,雖因為同婚專法通過而有了重要的里程碑,但佇立於碑牌下的我們仍然需要為了更廣闊的跨國同婚、雙親收養權與人工受孕權等議題,繼續走接下來的無數哩路。
同性恋是人类对自我的认同与抗争历程的缩影(外一侧) —— @阿Q公民對談
不同人群对“同·性·恋”这个词认知的焦点不同导致了态度的异化,局外人看到的是“性”,公益人士看到的是“恋”,而我看到的是“同”——我个人对“同性恋”的诠释是:一个人在面对另一个人与自身相同特性的部分所表现出来的爱欲纠葛。因此对同性恋议题的探索,实际上是在正视人类发现新的自我原始特性时的反应,例如因无知而产生的恐惧、偏见和仇恨等等排异反应。
在多年前收穫的台灣《晃游身体》DVD,給作者帶來了許多收穫與反思。與一般討論同性戀或性少數議題的出發點不同,作者認為「性少数平权与促权运动是每个人审视自己内心对自我的认同与抗争,并思考如何接受与改善的过程」;「一个社会让同性恋群体最圆满的状态就是“没有同性恋”……个人都会被视为是独立一种类型的存在,所以也就不会有人“恐惧自己”了」。
我身边的LGBTQ+ —— @雲五
我是一个直男,但在日常生活中和不少gay朋友、同事有交集。借今天记录一些让我记忆深刻的小事,未必有什么意义,只是想让恐同的人知道,这个群体和你和我一样都只是普通人,但是这个世界处处对他们不公。
藉由記錄身邊的LGBTQI+朋友們,以表達「我們」與「她/他們」並沒有太多不同。「希望每个我认识与不认识的人,都能挺直腰杆自由地去爱所爱的人,自由地与爱人结婚,而不用受到制止、约束,甚至冷眼、鄙夷。恐同者,或者不承认自己恐同但是反对LGBTQ+的人,希望你们也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人。因为有很多很多平凡而可爱的人们,他们值得更幸福的人生」。
同性婚姻合法化後,我們為什麼還出來遊行? —— @陳沛皇
隨後的大法官釋憲,進而到五月底的立法院通過釋字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好像洗了一場三溫暖般,在同性婚姻這局,倡議者獲得空前的勝利。然而在同性可以合法結婚的現在,為什麼我們還需要走上街頭,高舉彩虹旗?
無論是國民黨保守派喊出的改回口號,還是因為社群壓力而被迫取消同婚的國軍新人,都在說明「其實同性婚姻在合法後的狀況,並沒有看起來這麼美好」;但並不止於悲觀與看見,@陳沛皇 亦進一步討論了遊行的短板與可能造成的偏見問題,進一步反思我們還可以如何「與同志們站在一起」。
如果我們已經知道問題的關鍵在於父權制必然導致的男性凝視(male gaze)下他者物化為(一個默認為異性戀男性的)大他者欲望的對象,那麽同性戀身份本身就不應當成為被口誅筆伐的替罪羊。如果我們已經知道問題的關鍵是社會文化建構,那麽揪出一群“猶太人”進行歧視、施加暴力的行為就應當被視為可恥。如果我們不恐同,我們的同志兄弟姐妹將會更有尊嚴、世界不再恐同才不只是口號。
本文是由大陸青年組成的、為性别平等、性少數權益發生的組織所寫,寫在同性戀除病化的第三十週年,解釋什麼是「恐同」(或許有許多人恐而不知)、一些指責同性戀的常見邏輯問題等。其中,也有許多觀點依然值得我們持續不斷地討論。
写在不再恐同日之后的询问:女性的哀乐与怒喜 —— @Imananotomihsah
但我依然不能算是一个性别不安患者,我并没有那种”灵魂与躯体不匹配“的焦虑与痛苦,因此也会被人认为仅仅是”看够了一个性别的风景,对另一个世界怀抱兴趣的猎奇者“,和小男孩玩厌了玩具枪于是去围观芭比娃娃一样并无区别,最终会回归到作为男性的本我之中,甚至贸然变性会终身后悔。我亦多少承认我这种思想多少有些自作多情,亦没有性别不安人群般需要关怀支持以及及时而积极的干预。尽管我多年来试图达成对女性进行一些拙劣的模仿,但我的女性自身的世界不可能有身同感受的认识,亦对转变为女性所面临的处境、心境缺乏准备,而是充满了玫瑰色的幻想。
非常細膩的自我性/別(sex/gender)剖析,「长久以来对女性身份抱有渴望」但不代表內心非常明確要成為女性;「在性幻想中基本以女性化的自身才能获得性快感」亦不代表著這就是男同性戀、女同性戀、或其他任何能夠被定義的類別。有意思的是文章中也有提到「而与男性相比,我个人觉得肥胖的女性更容易在社会上受阻,这也是我一直顾虑女装的原因」,我們可以清楚看見性別認同與社會結構之間的交織一直存在於所有人的生活裡。
與國際不再恐同恐跨恐雙日有關的寫作與議題還有太多:
如量化調查「2021年中国当代大学生性知识与性态度调查报告(上) | 性生理知识篇」**、酷兒科普「Queering:作為動詞的酷兒」、讀書筆記「印度「海吉拉」(hijra):全球治理下的跨性/別者」、情慾與身體之對話「【小誌】4.2 兩代境外生:丁乃非訪談**」)、階層差異下的性少數經驗「性别|聚光灯外的校园性少数,这也是个阶层问题」、性向流動在婚後的訪談「“我结婚了,但是仍对同性动心”」、回到婚姻本身的討論「同性婚姻、性少数权益与“道德滑坡”论」等;
而本次金馬達僅能挑選直接與節日相關的文章整理分享,但不代表這個議題僅限於某日。
也許,LGBTQI+表達、爭取權益的日子除了5月17日與每年六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註1),還可以是2月14日、5月20日、5月21日等無數個「我們」正在、可以、能夠享受的與愛有關的節日;
還有一年之中的其他日子,也都理應是「所有人」能夠有權利、光明正大地愛著與被愛的。
為何還害怕 若覺得這樣愛 尚在計算他又是誰 可否愛 旁人哪個 接受這種愛 明明絕配 犯眾憎 便放開 永遠的忍耐 永遠不出來 世界將依然 不變改 只會讓更多罪名埋沒愛 可要像梁祝 那樣愛 —— HOOC 何韻詩《勞斯.萊斯》
註1:在 1971 年美國紐約格林尼治村的石墻酒吧,曾發生了同志運動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石墻運動。從此之後,每年的六月成為了#PrideMonth,每年六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則成了許多城市地區舉辦 #PrideParade 的時間。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