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一)
本來註冊ID只是單純的想說給@DaisyChen 讚賞,後來轉念想了想,不如也來記錄點什麼好了。
一直覺得,雖然應該不可能達到Fromm所謂「自發創造性」那樣的境界,但如果因此而拒絕去做一些嘗試,好像也說不過去。畢竟還是看過一些經歷、想過一些事情、也寫過一些東西。似乎應該養成一種慣性,無論是思維的還是行為上的,好讓自己不要那麼隨心所欲的衝浪。
最近在看Dewey,在感歎他的文字大快人心的同時,每每自己提筆(提鍵盤)想要試著說點什麼的時候,就會感到無力。不是那種如鱗在喉,反而更像一種噴嚏打不出來的感覺,難受,但往往一下就過了。Dewey在痛批現有(1899年與今天似乎如出一轍)教育結構的字裡行間,仿佛又回到上週在廈大報告廳裡,南京大學杜駿飛教授的講座上說「如果你跟著教○部,那你基本和教育沾不上邊了」。
對了,他的題目是《網絡社會與孤獨的人》,一個失落感撲面而來的題目。就像他自嘲的「苦心經營了許久的微博,終於把自己逼退了」。
尤其是關於「哲學理性退縮而數字邏輯崛起」的部分,如今的數字邏輯算是啟蒙運動以來人本主義的巨大退步了,每個個體被符號化、扁平化、數字化、像素化,卻還喜氣洋洋的歡慶這一切。就像最近健身房的飲水機壞了,旁邊那台可以刷臉支付的販賣機異常熱鬧。是啊,健身時候手機不在身上,那就刷個臉唄。搞得我每次路過它的時候都要別過頭去。還有每次吃飯店員說「請掃碼點單」一樣,我就是不要關注你家公眾號啊!你就是打著方便的幌子貪圖我的個資唄!
寫到哪裡去了這是,一點「深度」都沒了哈哈。太鬆散了,不管是思維還是話語,好像沒有思考過就往外蹦一樣,絕對不是褒義的。就像前陣子在閩科上課時候隨口說的,「生而為人的我們,究竟因為什麼而被定義為『人』。是因為我們能吃喝拉撒,還是因為我們能進行所謂的『思考』,亦或是我們能夠流露出『高等動物』所具有的真情實感?」然後是死一片的寂靜··· ···
不過,想來也是,自己本身都沒有給這個空間定下一個基調——到底要記錄些什麼,可能是一本書的心得,可能是一部電影的感觸,一次課程的視角或者一些絮絮叨叨的隨想,甚至是一段心血來潮的聊天記錄(?)。誰知道呢,沒有什麼信念,動機也非常直白,因此更大的可能是未來的某天再回來看這篇東西,也會二丈摸不着頭腦,「寫的什麼幾把」。
畢竟這個碎片化的時代裡,思緒早就四分五裂在賽博空間中了。思來想去,如果能有一個地方讓自己有機會「入定」,似乎也是不錯的選擇。索性就命名《碎片(一)》吧,給自己一個開始的儀式,也給自己一點能繼續下去的餘地。
貴在堅持了(攤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