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靈犀,吃東吃西

魔鬼小編
·
·
IPFS
·
千辛萬苦,終於將書從書堆中翻出來。

本來在書店找另一位作家的書,忽然被這本書的書名《吃東西》吸引──這正是我想為自己的飲食文字想的名字。

於是翻開作者韓良憶的介紹:

喜歡的作家很多,最喜愛又敬佩的「偶像」是已故的美國飲食文學作家M.F.K.費雪,只要買得到的書,全部都收集了。

天﹗你大槪想像到我當時的表情了。我前幾天在小鎮New Paltz經過一個賣書路攤子,一本舊版的M.F.K. Fisher的《The Art of Eating》(吃的藝術)映入眼簾。那是一九五六年的版本,攤主索價美金二十元,還在封面標明原來是要四十元了。不過,我最後也沒有買。我家已有三個版本了,其中兩本是一模一樣的一九五四年墨綠布紋精裝,因為買第一本時,發現太殘舊,於是再買一本較「簇新」的。

《吃東西》書扉頁有作者的照片,背後是一排書架。最近作者身影的一欄書架,我一眼認出有一本《The Art of Eating》,那版本我也有,不過忘了放在地下室,所以又買了一個新的版本。

我一直奇怪為什麼台灣沒有怎樣翻譯費雪的作品,她可是美國公認的散文大家。原來台灣那唯一兩本費雪的中譯本《牡蠣之書》和《如何煮狼》,都是作者韓良憶翻譯的﹗

可以看得出作者想步費雪的後塵,以飲食為題材,寫文化和寫人情味。她寫旅居旅途上遇到的美食,都會聯想到從前在家鄉台北的美食和親人的故事,有時又會寫食物的身世。

有一處她寫自己做了這麼多年華人,原來連白飯也不會做,我直看到感同身受。我當年來美時,正要做飯,才發現家中沒有電飯鍋。我們這些香港人,沒了電飯鍋就真的不能做人的。幸好我會用瓦罉(煮煲仔飯的煲仔)煮白飯,所以勉強也應付過去。後來才買了一個電飯鍋。現在家中有兩個電飯鍋,一個是日本象印,一個是電子陶製飯鍋,還有一個日本製小瓦鍋。

作者又提到美國的「雜碎」,那是唐人街華人餐館的獨特菜式。中國人是不吃這個的。作者還提到Edward Hopper一幅題為「雜碎」的畫作。我忍不住又要加一把口了,對,我在去年四月寫的舊文也提過「雜碎」,果然是心有靈犀啊。

雖然大家寫飲食的想法很接近,這可能與我們同是喜歡M.F.K. Fisher有關,但我想韓良憶不會像我這麼瘋,愛看恐怖片喪屍片,還愛寫屎坑文吧。

(原文寫於2009年10月12日,修訂於2020年8月25日)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