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离的人
我的人生似乎一直处于一种游离的状态。
从高考结束后至今,我在多个城市长期生活过,但我对其中任何一个城市,都没有产生过真正的归属感,就像我对家乡的态度一样。
大学时,我在东北的二线城市读书,却每天做着一线城市的梦。我可以对共享单车、知识付费、小程序扫码等一系列互联网的前沿热点侃侃而谈,但是却对学校里发生的许多事情完全不了解。毕业时,我用世外桃源这个词来概括我的大学四年。我完全没有融入我的学校,但通过互联网见识了更大的世界,从一个信息闭塞的高中生成为一个开放包容的人。那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四年。
毕业后我在北京五环外的一家小公司工作,感受北京的折叠人生。我的北京记忆,是天通苑限流排队半小时的地铁,是难吃的外卖和小餐馆,是北京特色美食麦当劳,是破败昏暗,充满着城乡结合部风格的超市,是一个小时起步的公共交通和永远不会让人的汽车。我对北京最熟悉的是它的地铁,因为找工作的时候为了面试,我跑遍了北京的许多条线路。
我对北京这座城市没有任何好感,直到离开北京后以游客身份再次光顾,在二环内游玩。这是一座只有游客会快乐的城市。可是连地铁买票都要输入身份证账号的城市,带给游客的,也只是没有任何信任的,冷冰冰的距离感。
广州是居住过的城市中带给我体验最好的一座。这座城市似乎很难给初次相见的人留下太好的印象,它太拥挤了,吃饭基本上都要等位,路上总是在塞车,电动车总是在与汽车抢位置。可是和北京比来,它处处都很妙。这里遍地美食,你可以拥有随便走进一家店都不踩雷的自信。城区集中,30分钟便可以到达市中心的大部分地方。物价低廉,甚至比许多二线城市都要便宜。
北京是折叠感,而广州则是揉皱的感觉,有珠江新城的高楼大厦,也有密密麻麻如同牛皮鲜一般的城中村,有繁荣喧嚣的服装产业链,也有安逸闲适,带给人关于松弛感最美好想象的本地人。
广州很舒适,可在这座城市中,我始终是个游离的外地人。我的粤语停留在能听懂地铁报站的水平,与本地人的生活像是两条毫不相交的平行线。
上海是许多人心目中的一线城市天花板,这里有着全国独一份的精致感,它有着在北京和广州完全不存在的交通秩序感和发达城市建设。这里文化环境开放,是消费领域的文化中心,亚文化爱好者的圣地。
可我对上海却始终有着一种疏离感。我看过对上海最费解的描述,是说它有松弛感。可哪里松弛呢?我对众人追捧的梧桐区提不起一点兴趣,它给我的是一种紧绷的精致感,是穷人莫扰的距离感。而我对这座城市的精致感最大的尊重,也只能是不穿拖鞋逛商场了(在广州我可是经常这么干)。
曾经我总觉得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便该选一座城市定居了,可是现在我越来越失去了定居的欲望。我觉得在不同的城市之间辗转,体验不同的生活是一件蛮快乐的事情。我享受游离的状态,也不想去追求归属感。因为所谓的归属,其实就是在舍弃自己的个性去顺应城市的生活方式、思想文化。而我的本地同事也给我一种印象,即便是再发达的城市,有归属感的本地人,也逃不过走向保守和固化。静静做一个游离者吧,发掘各个城市中让你感兴趣的生活方式,并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改造,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世外桃源。如果觉得厌倦了,便开启一段新的旅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