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存在指南 Way To Exist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植被:新的都市貧富分界線》|存在指南 Way To Exist

存在指南 Way To Exist
·
·
在近幾年中社會觀察中,分野貧富階層的指標不再如圍籬或磚牆那般冰冷,卻進一步地直接影響著人們的生命安全。

帶有刀片的藩籬,裝載監視系統的高聳屋牆,直截了當地在游泳池以及靠著補丁勉強阻止雨水滲入的高低收入戶間劃出界線,顯而易見的分隔出兩邊的經濟收入、社會階層等指標,但除了這些“顯性”的分隔法,隨著全球暖化日趨嚴重,一種以往不被重視的貧富分界浮上檯面,這種隱性的指標不再如圍籬或磚牆那般冰冷,卻進一步地、直接地影響著人們的生命安全 — 植被的多寡。

遮蔭植物栽種的重要性以及為何會成為貧富地區的分界會在瞭解過熱對人體造成的危害後得知,我們一步一步來探究 —


「人體的排汗機制。」

簡明來說,人類自體抗熱的機制是一連串經由演化而發展出的、循序漸進的系統:
  • 偵測到體溫過高 — 在表層皮膚中的受器感測到外在影響所造成的體溫升高(衣服、氣溫等等)。
  • 開始汗腺的運作 — 人體的下視丘(下丘腦)在收到感知體溫升高的訊息後,會發送訊號給在皮膚中的汗腺,經由汗腺,人體每小時可經由汗腺排出 1 公升左右的水分。
  • 血管擴張 — 在此同時,血管也會擴張,使更多的血液能夠流經末梢循環系統,這麼做可以幫助身體將核心溫度導流至末梢血管使溫度降低。
  • 同時作用 — 在汗腺將水分帶至皮膚所引起的蒸散作用以及血管將身體核心熱能帶至末梢循環端逸散的雙重作用下,人體的內溫得以降至正常溫度

以上是簡要的“人體如何降溫”之步驟。


「當人體過熱(機制失常)造成的危害。」

當人體持續承受外在環境或內溫高溫,心肺必須不間斷地將血液送往已經擴張的血管來達到身體核心的降溫效果,然而,當心肺運作達至極限時,無法再將充足的血液運送至已擴張的血管,血壓會在一瞬間驟降(急性低血壓),暈眩(Dizzy)、無法平衡站立、無法正常言語(Slur)以及肌肉痙攣皆有機會在此時發作,人體會進入精神錯亂狀態,大多數人只要身體內溫在攝氏 40 度左右幾個小時,即有可能產生上述心肺過勞中暑現象。

然而,隨著暈眩持續,若不及時緩解,而後將產生更加嚴重的幻覺、昏倒,此時,大多數器官已因缺少氧氣及營養而無法運作,消化系統、整體循環系統、都將失去功能,進而導致死亡。

**資訊參照自雪梨大學 Ollie Jay / 新加坡國立大學 Jason Lee ,參照內容為:人體循環系統的失常、人體每小時經汗腺可排出的水分總量**


「遮蔭的重要性」

植栽種植是都市景觀開發當中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在過往認知中,樹木除了提供賞心悅目的都市設計外,更可在日照時為人們循環二氧化碳、釋出氧氣。

而隨著全球暖化日趨嚴重,學者們開始看到樹木種植的另一個重要性:提供能夠避免都市熱島效應、遮蔽陽光達至降溫效果的作用。

根據公益組織 TreePeople 的研究數據,在日光直射下,樹木的蒸散作用能夠降低周遭空氣溫度最多攝氏 5 度,不僅如此,在遮蔭處下方的固體表面溫度最高能達到約攝氏 20 度的降溫效果(實際數值依濕度、物體表面材質、停留時間等因素影響),也就是說,若是長時間將汽車停留在曝曬陽光處,其板金表面溫度將會比停留在樹木遮蔭處高出約攝氏 20 度左右,這顯然是一個相當驚人的數字。

由上述得知,人體體溫一旦超過攝氏 40 度且持續數個小時,便有致命的危險,而這便凸顯了在由水泥構成的都市中,能夠避免因冷氣運作、燃油機排放熱能聚合所產生的熱島效應、降低周遭溫度、提供自然空氣循環的遮蔭樹木之重要性。


「種植、照料植栽需要費用」

要達到良好的降溫效果,必須有充足的都市規劃、有計畫性的補土種植以及後續的精心照料(病蟲害檢查、人工澆水)確保即使出現病蟲害或長時間沒有下雨樹木也能持續生長,可惜的是,在多數都市的貧窮地區中,公共機關並沒有重視,同時人們也沒有餘力去照應這件事。

Los Angeles 在一年當中,長時間接受太陽照射,也因此,當地的太陽能儲電量相當之高,但太陽熱能並非僅帶來益處,長時間日照加上當代全球暖化, Los Angeles 的氣溫普遍偏高,甚至被預估在 2050 年, Los Angeles 在一年當中會有約 20 天日均溫超過攝氏 35 度。 

在 Los Angeles 的部分區域,進行都市規劃(上一世紀)時,便將住宅區分為四種階級,直接反映出了當時的不平等狀況:

A - D 區(Rank A - D)

  1. A. 富人區,進行有計畫性的植被規劃,整潔而乾淨,在上一世紀時,甚至有明文指出“適合投資,並指適合高加索人居民。” 樹木遮蔭覆蓋率達全區 37%,水泥覆蓋率約為 40%
  2. B. 一般階級區,仍有完善的都市規劃。
  3. C. “有潛在居住風險”多為窮人居住。
  4. D. 如現今 Pico-Union 區域,多為低收入人民居住,因缺乏都市規劃及照料,整個區域的水泥覆蓋量將近 67% ,樹木遮蔭覆蓋率僅有 17% ,是所有等級中最低的。
Photo By Elliot Ross /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elliotstudio/

**上圖出自 Elliot Ross 為國家地理頻道拍攝之街道植被對比照片**

「自發性的種植行動。」

這聽起來很像擁有閒暇時間的退休人士才會加入的公益性活動,但面對日趨上升的均溫、惡化的都市熱島效應,居住在都市中的人們將開始意識到這不是責任,而是生活品質以及攸關生命健康的利己行為

目前已有多個企業、團體陸續開始響應這項活動,年齡層也開始有下降趨勢,對於人們試圖挽救環境與消匿居住不平等來說,這算是個重要的開端。

**本文內容中關於 Los Angeles 當地情形以及城市居住法令之描述,參照自國家地理雜誌 National Geographic 記者 Alejandra Borunda 撰寫之 《 A Shady Divide 》,參照內容有:溫度紀錄、街道名稱以及當地法律條文。**


「結語」

在接觸到此論題後,筆者也會在日常行走時觀察身處的臺北植被分佈的變化,即使不是很明顯,“植被歧視”還是真實存在於社會中的,望日後此議題能夠被更大規模的推廣、討論,植栽種植與規劃也會被主管單位加以更平等地重視。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