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DuncanLau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性別錯置有明天

DuncanLau
·
·

今年的國際夏日電影節遇上第三波疫情,延期至秋季,也接近尾聲。早前連看兩部記錄片,都和性別錯置有關,也讓大家認識性別錯置的人的故事,面對的困難,壓力和歧視,也露出一點希望,在歐美地區,政府醫療政策上的改善,社會對性別錯置人的態度,也慢慢改觀。

Sasha 小王子公主心

一部是法國電影《小王子公主心》(Little Girl),是說一個只有八歲的小男孩Sasha,如何追求變成小女孩的故事。他的媽媽憶述,兒子在三歳的時候向她說,長大後要做個女孩,她沒好氣地告訴他,這是永遠不可能。誰知兒子馬上哭得死去活來,她不知所措,覺得好像親手將兒子的夢想扼殺掉,覺得自己是個很糟糕的母親。她試圖安撫兒子,但傷害已經造成。之後她設法和兒子重建互信,不竟他只是個三歲小孩。

他們會花時間裝扮,兒子會將男生的衣服丟掉,連一些中性顏色的衣物也不想要,母親便指導他,女孩子也可以穿藍色啊。到兒子大一點,她和丈夫商量,決定和家庭醫生談談。醫生對這方面沒有認識,不過懂得將他們轉介到在巴黎的專科,而第一次會面,大家都有大量問題,但交流過後,大家都鬆了一口氣,前路仍然崎嶇,但大家都有依靠,有專業人士在旁協助。

母親原來一直自責,他們已有一個兒子,在懷第二胎時,的確希望是個女兒,自覺是自己的意願,造成兒子今天的模樣。醫生斬釘切鐵地推番她的假設,大家未必知道真實的原因,但絕不是這個原因。而父親和哥哥也學習如何處理,後來哥哥告訴大家,他介紹妺妹給他的朋友,沒有不好意思,如果有人再問,他不是你弟弟嗎,他便告訴他們,妹妹是一個女孩,困在一個男孩身體。大家便聳聳肩,沒甚麼大不了。

學校倒是個模棱兩可的地方,那種年紀的同學不當一會事,但某些教職員和家長便有些微言,最後Sasha母親拿着醫生證明,校長也只好「網開一面」。媽媽也質疑,何以小朋友都很易接受,反而是成人特別多理由不接受!Sasha另一個夢想是學芭蕾舞,不過當導師知道他的背景,馬上拒絕,據母親說,直情趕佢哋出門口!可想而知,未來很多的難關要面對。值得大家深思的,是一個幾歲大的人,何以會有這種強烈渴望,該不會是甚麽後天因素導致嗎?這個年紀對兩性的認識也應該很籠統模糊。到成年後,知道必須經歷的過程和面對社會的壓力,依然心甘情願地尋求改變,大家也該尊重和體恤他們的意願。

另一部美圖片《變出真性》(Born To Be),是說在美國紐約一個做性別重塑手術的小組成立及工作,難得是有多位接受手術者現身說法,分享心路歷程和自身的經歷,加上幾位工作組成員,有相當多業內少為人知的事情,非常有趣味。而部門的主管醫生是個華裔人士丁醫生(Jess Ding),他面相跟大提琴家馬友友有點近似,而他也是醉心音樂,鍾情的樂器是類似大提琴的Double Bass,他一直自學樂器,直至他考入Juilliard School音樂學院,成績也不錯。但父母擔心他在音樂上的出路,他才中途退學,轉到哥倫比亞大學唸醫科,以優異成績畢業,再在不同醫院深造,最後回到紐約,在西奈山醫院擔任整形醫生,短時間已成為全國首屈一指的整形醫生。

丁醫生和他的團隊

在2016年,西奈山醫院獲得政府資助,開設為性別重塑手術的服務部門。丁醫生回憶說:其他醫生都沒有興趣,大家都對變性人有避忌,他於是請纓。他也承認,自己從沒有接觸過變性人,也是一無所知。他跟幾個資深的醫生,甚至是外國的醫生,學習當時最新的技術。他也開始接觸和認識一些變性人,他心存謙卑,看到長長的等候名單,有病人等不及而自我了斷,令他感觸良多。

《變出真性》(Born To Be)預告片

丁醫生看來非常開明,也時刻聆聽病人的需要,而他也強調,自己只是精於手術部分,他的團隊幫忙在手術前的工作,輔導等,還有手術後的跟進,他自言同事的工作辛苦十倍。不過,他最大的得着是看到病人對他的信任,和完成手術後的雀躍,重拾自信,就像重生一樣,也鼓勵他精益求精,他已經幾次改良了人造陰莖和陰道的技術,受惠的人都讚不絕口。他的部門由當初只有四個人,已經加倍,並且繼續擴展。

不過,技術和硬件上的發展,一曰千里,可是社會風氣仍有些落後。其中一個廿多歳的男生,在漫長的掙扎等待後完成整套性別重塑手術,身份證和護照都已改好,法律上已是一個女生。她也滿懷希望去迎接自己的新生,而且家人和朋友都非常支持,但幾個月後,家人通知丁醫生,她剛試圖服藥自殺。幸好被發現救回來,丁醫生去探望她,也不想透露太多,應該是她開始認識異性拍拖,但對方一知道她原是男生,反應之大,對她的打擊超乎想像。

我覺得這一段是很有意思,社會沒有包容的氣氛,時刻在分門別類地標籤,那麼無論科技發展如何先進,也改善不了這個社會。要大家接受自己的男/女朋友是個變性人,大概是一個很大的心理關口。大家可以盡量放開懷抱,起碼對自己不明白的事情,不要馬上拒之門外,甚至將之妖魔化。或者假以時日,社會風氣持續開放包容,有一天面對這個議題時,大家只是聳聳肩,沒甚麼大不了,不是對每一個人都是更美好的明天嗎?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