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浅说》(1965)
背景
瞿蜕园(1894-1973),早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和复旦大学,有著作《中国骈文概论》等。
1965年初版于香港
笔记
骈文不仅可学,而且应当学。古文领袖韩愈也对自己的文章能和王勃的骈文《滕王阁序》放在一起感到荣幸。从事写作的人,要尽可能多掌握各种文体和语言。
初学者趁年轻,要养成快读多读的习惯,能理解多少算多少,不必对所有疑难都穷根究底。随着读书和阅历增加,很多难点之后自然会明白。重新细读也不迟。懂那些可以懂的部分,收获已经不少,读书的作用也不过如此。
如果首先不能发现自己的兴趣,任何事都不会成功。
练习文言的方法:写日记。日记范例:陆游《入蜀记》
学问要识门径,既得门径,要能博观约取,以高速度猎取知识,以敏锐眼光把住关键,即无往而不利矣。
在五四以前,所有正式行用的文章都用文言写成。
作为一个文体来说,“古文”的名称起于唐代。古文领袖韩愈提倡文章应采取汉以前的朴素风格,相对于“骈文”,名为“古文”。说是“复古”,实则含有批判当下和革新的意义。(如文艺复兴)
西汉的司马迁已经觉得《书经》的文字难以理解,不得不用当时通行的文字翻译《书经》的原文。文章的风格是各自独立的,原文和译文各有优点。
文言提供了充裕的词汇资源,新字不断产生,旧字也存储备用。《书经》简括肃穆的文风,在碑铭中较为适宜。
《诗经》中,多用助字,是在当时按口语写出来的,因此语气活泼生动。助字的使用,使文言与口语保持不远的距离。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论语》)
天下滔滔都是一样的,换来换去还不是这样?
《孟子》善于变换句尾的助字,增加文章的生动活泼。
《庄子》对后世的文学有深远影响。但《孟子》和《论语》影响更大,因为这是儒家的正统,这两本书的语法是一般文言文法的基础。
复合词的大量使用,说明人的思想日趋繁杂,对正确表达思想的要求日益提高。
西汉的文章,大体上继承经书和子书的传统,经书的成语、理论,子书的寓言、譬喻方式,都是承袭和模仿的对象。西汉文章的特点是文气宽博,如同高山大河,有纵横起伏,浩荡雄深的气势,如司马迁《报任安书》。
西汉末期,开始由散变骈。
东汉,在单行的形式外,添了排偶的形式,之后逐渐发展为骈文。东汉到魏晋的文章基本是整散兼行的,这种文章给人沉静平实的感觉,如诸葛亮《出师表》。
魏晋到唐初,骈文是主流,《文心雕龙》即用骈体写成。
魏晋时期,《世说新语》辞藻淡素,《水经注》空灵轻秀,都是很好的作品。唐宋古文中记序一类,与《水经注》一脉相承。
韩愈在古文运动中的2点主张:1、重整儒家道统,“文以载道”。2、将古文文法与当时习惯相结合,形成一种易于遵守的规律,“文从字顺”。韩愈之后的古文,都是以他的文法为基础的。
经欧阳修的提倡,韩愈在文体上的优势地位才确定下来,成为正宗。之后,古文形式就没有大的变革了。
唐宋八大家中,韩愈从《孟子》入手的成分多,柳宗元在先秦诸子中近于名家法家,又吸收了佛经的精华,表现出高度的逻辑性。王安石倾向柳,三苏近韩。欧曾追求的是姿态上的清微淡远。
唐宋八大家的名称,从明末归有光开始,大肆标榜,到清代的桐城派,将“古文”定义在相当狭隘的范围,专以八大家为效法对象。
古文“禁令”:1、俗语不能入文章。用语典雅。2、必须前后照应。3、多余的话要避免,尽量简省。4、避免太直率。含蓄。
在宋代,古文已是通行文体。在南宋,洪迈、陆游等人的随笔文,有时夹杂口语,读来令人舒畅,说明古文进入了实用阶段,不再是少数专家的读物。宋代之后,口语变化多,文言变化少。
清代古文条理清楚、格局整齐、平正通达,与我们时代距离近,容易学,可以从清代文章入手。
晚清翻译西学著作,子书的语言是和西方的学术性文字比较接近的。因此当时的语言又发生了一个变化,就是将西方说理文章和先秦诸子相结合。
旧时代,中等文化水平的人一般都读过四书,但读其他经书史书的人,是比较少的。
好文章读起来是有味的。能够通过诵读传出情感的文章就是好文章。
写文章,“惟陈言之务去”,就是说大家都很熟的话就不必说了。其次要注意层次和格局的齐整。
读古文,一是培养阅读古书的能力,二是养成语言精炼、条理清楚的写作能力。
学习古文,时代上由近及远。
注意文章的转折点,也就学习了文章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