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工伤数据曝光:机器人进军服务业,如何加深对工人的控制和剥削?
近年来,越来越多人工智能运用于工作场域,引发了多方面的关注和争论。随着电子商务和物流行业的崛起,自动化器械引入和升级都成为该领域的重要事实。资方斥巨资打造自动化体系,试图用技术抢占商业市场。管理者往往对外宣称:机械化转型是一件多方共赢的事情,工人可以更快配送,工作更轻松;消费者也可以更快收到包裹。可是,事实上真的是这样的吗?
9月29日,美国深度调查媒体《揭露真相》(Reveal: from The Center for Investigative Reporting)发布了一篇关于亚马逊货舱工人工伤情况的深度报道。该报道曝光了一份亚马逊公司内部工伤记录,涵盖2016年到2019年全美150个亚马逊仓库的每周工伤数据。依据该媒体整理的对照表格,亚马逊多个货仓近四年工伤比率攀升。例如,位于Dupont的大件货仓2016年工伤率17.3%,后2019年提升为25%;该仓严重工伤的情况直接翻倍,从2016年的11.7%增长为22.4%。另外,使用自动化器械的货仓工伤率明显高于一般货仓。工伤率超过15%的货仓大多为自动化器械货仓。
这篇报道指出,近年来亚马逊工伤连续飙升与货舱引入自动化机械有关。机器在工作场所中的运用,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解放工人,反而加强了工作强度,制造了更严重的剥削,工人工伤情况比以往更惨重。

更高强度的工作,更严重的工伤
机器确实大大提高了亚马逊货舱打包速度,但随之调整的是工作指标和工作强度。工人不再需要来回走动去取货,但现在,却被困在一个固定的工作岗位上,每天需要重复相同的动作10个小时以上。重复性劳动更容易导致疲累。减少走动,看似是更方便了,事实上却加大劳动强度。另一方面,投入自动化机器之后,工人工作指标成倍增长。以小物件的货舱为例,投入自动化机器之前,工人需要每小时打包100个货物,而现在则是每个小时400个,任务指标足足翻了四倍。
任务指标飙升,不断迫使工人跟上机器的速度。报道中,工人不断强调:“机器实在是太快了”。讽刺的是,机器会自动记录工人的工作速度,那些不能完成指标的工人将会被开除。如此看来,机器本身并不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为劳动者提供便利,而是资本为了攫取更多的利润,试图将工人打造为机器人。可想而知,机器人进入服务业领域,工人将更加轻而易举被替代。只不过,如今,工人的竞争对手将不再是身边的工友们,而是永远不知疲倦、永远不会受伤的机器人。
机器并没有将工人从噩梦般的亚马逊会员日(PrimeDay)中解救出来,仅仅两天就有超过100万笔交易,工人被要求强制性加班,工作时长为12小时或者更长。2019年亚马逊会员日交易额达到45亿美金,当天就有400名工人严重受工伤。工作速度和强度的增加都会直接提升工伤概率。报道引用美国联邦职业安全和健康管理局(OSHA)工作人员凯瑟琳·费根(Kathleen Fagan)的调查结果:为了配合高速运转的机器,工人不得不用各种方式加快速度,身体肌肉根本没有空隙休息,工作速度增加身体和精神压力,更容易导致疲惫和工伤。
所有的工伤数据都来自亚马逊公司内部,管理者对工伤事实心知肚明。解决工伤问题的关键途径在于降低工作速度和工作强度,但是管理层却不置可否。相反,他们再三向公众宣称机械化能够减轻工人工作的压力,另一方面,则不择手段抹除工伤记录以应付监管部门核查,糊弄公众。让人愤怒的是,为了不留下工伤记录,亚马逊公司内部诊所没有及时将需要救助的工人转移到公共医院,而是将受伤的工人送回工作岗位,导致很多员工延迟就医;或者,公司为严重受伤的工人换岗,换到那些即使受伤依旧能工作的岗位。据调查,公司内部诊所医生甚至被要求只提供一些简单的药物与医疗处理,这样就可以不被记录为工伤。
若没有行动争取,对工作的压迫和控制只会更严重
亚马逊当然不是个例。自动化机器的运用早已从制造业扩展到服务业,中国也不例外。这波浪潮来得比我们想象的要快得多。疫情对安全距离的要求,使得“无接触服务”的需求更为迫切;另外,削减劳动力成本又是行业复苏采取的重要方式。这些因素,间接加速了服务行业推进自动化的进程,试图提高生产效率。
据新华网报道,现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已占全球市场1/4以上。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例如,零售、安保、快递物流)首当其冲。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超过30%的使用机器人的企业属于批发和零售行业。
据《2020年中国智能分拣行业研究报告》,中国快递和电商行业已经取代工程机械、汽车等传统行业,成为物流装备自动化需求增速最快的行业。具体而言,电商行业侧重仓配一体自动化,涉及出入库、拣选、打包等全流程;而快递行业则追求分拣操作的自动化,更简单,因而应用将更加迅速。报告预测,未来几年快递行业自动化投入将维持在数十亿左右。2020年双十一快递公司使用的自动化流水线总长度达到6000公里,比去年同期增长1000公里。
媒体和大众舆论大多从历史进步论的角度宣扬自动化与人工智能带来的积极变革,认为这势必优化生产效率。提及技术升级,“进步”、“发展”、”高效”这样的词汇常常形影相随。例如近期双十一的报道中,物流行业的自动化备受瞩目。技术革新被认为是各大快递公司解决包裹拥堵状况的重要方式。惊人的交易数据、空前的消费盛况和自动化物流共同铸就了越来越快速、便捷的现代生活想象。
如果说,技术升级会带来生产效率的提升,那么对于工人,技术升级可能意味着什么?
亚马逊所发生的残酷事实呈现了机器如何被用来加重对工人的剥削。香港大学社会学系学者黄瑜调研中国珠三角近10年来“机器换人”热潮所带来的变化。她认为机器将会削弱工人对工作本身的控制。尽管她关注的是制造业领域的技术升级,但她的观察与亚马逊工伤报告的启示有相通之处。
技术升级之后,生产的速度不再由工人熟练程度决定,而是根据机器的速度来预测,也就是说,工人反过来成为配合机器的工具;另外,原本,技术工很难被替代,所以对工作待遇、工作安排有更多的决定权,现在却更容易被替代。也就是说,工人在工作场域中的议价权将会被严重削弱。人机配合阶段,在机械的辅助下,人工劳动会越来越被简化为谁都可以上手的步骤,工人将更轻而易举地被替代;而当完全可以取代人工的智能机器人出现,大批工人的工作机会将永久失去。
可以说,在资方控制生产管理权和分配权之下,机器很难真正解放工人,工人只会被迫不断地与机器竞赛。黄瑜在对欧洲工人应对技术升级的历史进行梳理中发现,如果工人在技术革命中不进行抗争,不在生产领域内部夺回生产管理控制权,那么工人很难享受自动化所带来的红利。
亚马逊工伤数据揭示了这样的事实:技术被运用来建立更严密的工作监督和剥削体系,反而加深劳动者的困境。这一困境,不仅仅只是亚马逊工人面临的。美国工人媒体《劳工笔记》联合创始人莫迪(Moody) 在一本讲述亚马逊商业帝国残酷剥削体系的论著《包邮的代价:全球经济中的亚马逊》(The Cost of Free Shipping: Amazon in the Global Economy)中提醒我们,亚马逊,这个全球零售行业的巨头,建立的这个高度监控生产效率和管控工人的体系,正在被各个行业所效仿、以各种方式向经济和生产生活的每个领域蔓延:“在那里,条件更加恶劣,生活更加艰难“。
是时候停止对科技进步抱有过分幻想了,事实证明,我们不能将改变工作压迫的希望寄托于科技进步。如果我们没有反思工作场域中无处不在的控制和剥削,如果我们不努力尝试对抗这个不合理的权力体制,那么机器——这个被掌握在资方手中的工具,只会让工作场域的压迫来得更加隐秘、更加可怖。
参考资料:
1. How Amazon hid its safety crisis
3. Book Review: The Cost of Free Shipping: Amazon in the Global Economy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