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虎貓狗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我在獨立媒體實習的日子_May & June

虎貓狗
·
·
接續上篇,此篇將繼續講述第二、三個月在窩窩實習的點滴。新奇體驗包括:被(沒有)受訪者罵、出差跟訪等。

目錄

1. 前三個月的成長 
2. 工作內容(被罵、跟訪) 
3. 組織文化觀察 
4. 雜感
5. 結語

前三個月的成長

在窩窩工作已邁入第三個月,剩下不到一半的時間就要結束實習,迎接我的碩班生活。有時我會想何必把自己搞那麼累,一考完試就實習;實習完馬上開學,繼續處在高壓的環境中。不過比起後悔,更多的是慶幸。若當初沒有實習,我這一年恐怕也不會成長這麼多。目前產製的二十多篇快訊,稱不上是佳作,但我可以保證,絕對不是未經查證、斷章取義的內容,更不是農場文。能在短短的時間,在專業媒體有所產出,對我而言已屬難得。

快訊新聞要搶快,聽起來壓力頗大,但經過前幾個月的訓練,我大致能在一天完成一篇稿件,若上手其實沒有想像中恐怖。跟編輯確認題目後,我自己的產製流程是:

  1. 蒐集所有資料:包括消息來源、他媒新聞、專業人士對事件的看法等。此時就要開一堆分頁,慢慢消化所有內容,這也是我覺得前期執行最累的地方。因每份資料未必具顯著性,在時間壓力下,我常感到焦慮,怕投入太多時間在閱讀無用資料,這也是我目前正在克服的點,希望之後可以放鬆一點,提升產製效能。

  2. 列出架構:(導言)、事件脈絡、(動物資訊介紹)、利害關係人說法、(專家學者觀點)、公部門回應、呼籲或指引等。以最新的七美珊瑚新聞為例,讀者未必瞭解軸孔珊瑚,故解釋事件後,我就接續說明動物資訊,再羅列發文者、當事人說法。通常這類炎上的文章熱度高,容易被刪文,所以我都會截圖保存,以免屆時被有心人士咎責謾罵。而由於此事發生在國家風景區,就得致電詢問地方主管機關,是否有法咎責?對讀者的呼籲等。

  3. 採訪、問授權:電訪或臉書私訊。尤其公部門一定要五點前打電話,我常常是因為卡到他們下班的時間,導致新聞無法當天上稿。照片也要問授權,不願授權、沒回應就從公部門、免費圖庫找其他圖片替代。

窩窩對稿件品質的重視程度大於時效性,若缺乏公部門指引、呼籲,或重要人士觀點,通常都不會過,要再補訪或重新資蒐。然而,這並不代表時效不重要。之前我就遇過只缺某受訪者說法的文稿,但因受訪者遲遲未回,導致過太久直接流產QQ。

這段期間我認為成長最多的是,有脈絡地撰寫文章,與新聞追本溯源的思考能力

釐清事件發生原因,原因背後的原因,甚至是結構性問題,真的相當重要。只點出現象未有分析,常會淪於個人責備。比如異地野放幼貓新聞,若是僅說明事件,沒有解釋浪貓問題為何無法解決,提及TNVR的實際執行狀況與配套措施,就沒辦法幫助讀者看到真正的結構,只是批評政府、當事人,難以敦促社會進步。

工作內容(被罵、跟訪)

這兩個月我依舊在寫快訊,也遇到一些奇葩的狀況。

記得有次發生宗教團體放生馴化動物的新聞,引起諸多批評。那時因沒什麼媒體報,我興奮地電訪發文者、宗教團體、當地主管機關等人。沒想到稿件上線不久,就收到某動保團體的批評,直言我們報導不實、未經求證。仔細釐清事件脈絡後,我才發現當日寺廟放生動物後,有兩個動保團體號召志工前去救援,但我只寫到A團體;沒寫到B團體,而AB兩團之間關係不太好,導致B團非常不滿。

原本我想說可以補上B團體的救援情形進去文稿,但B團的人請我致電給她,通話過程充滿情緒,要求我需將文稿撤下,否則就要發聲明,還說這樣「對貴單位就不太好意思了」,有夠傻眼:D。問了老闆後,老闆說沒有不實報導就沒關係,於是我就沒改新聞內容了。簡言之,即被沒有受訪的一個人罵,笑死。

除了解鎖被罵的成就外,我也去臺中跟訪一次,看前輩如何訪問受訪者。當天因我前晚沒睡好,精神狀況極差,一直認為自己快靈魂出竅XD,覺得眼前的一切都是虛無、虛假的。直到下午受訪者提及對石虎的情感時,我彷彿從她眼中看到所謂「真實」,整個人都醒了。那種真實,不是刻意展演給他人觀看的崩潰大哭;也非某些長官鱷魚的眼淚。就是自然不矯飾,純然的悲傷與感動。我突然意識到,為何需要「記者在現場」。媒介中介過的影像、文字,未必是真實(況且媒介化的社會,早已難謂真實),所以記者抵達事件現場至關重要,因為唯有如此才能精確描寫人物、事件,甚至是現場的一花一草,接近新聞所重視的真實。

同時,在前往臺中的車程,我也與老闆、編輯聊了很多。包括他因為討厭現今數位媒體的蓋版廣告,認為如此將影響閱讀動線,所以窩窩的網站也沒有數位廣告。也談到目前媒體的生態就是低薪,臺北工作機會多但租金貴(默默流淚);做新聞容易倦怠,需找些不同的事情學習等。讓我有種在與朋友聊天的感覺,哈。

組織文化觀察

從上面的內容應該可以看出,窩窩是蠻free的組織。新創公司似乎都是這樣:成員年輕、沒什麼階級感。而其中我覺得最爽的就是彈性上班的制度,最晚甚至可以11點到:D。有時太早到都沒人,大概到11點同事才會陸陸續續來,完全符合我晚睡晚起的作息。上次去臺中跟訪,老闆知道我家在臺中,還問我要不要順便回家,隔天遠距即可XD。

午餐部分,大家都會揪團去附近吃,也可自行覓食,所以如果11點到、兩小時後就又要吃飯,超好笑。不過因為我上班時常進入崩潰疲憊狀態,通常都自己吃~(師大附近的美食比政大多太多,推薦泰式奶茶、吉拿棒、永豐盛的包子)。

剛才也提到,我目前都在做快訊,其實蠻想嘗試新的東西。上個月主動詢問直屬能不能試看看專題。在直屬的協助下,我將企劃提案給編輯部,修改幾次後,老闆便同意執行,非常開心。由此可知,窩窩蠻願意傾聽實習生的需求,上次我問說公司有沒有潛規則(他們也不會說有吧),他們直接說在這邊無法觀察XD,在大媒體待才會知道。唯希望實習若有想法,可以多多跟同事反映(聽說之前有實習都不太講話,有天就人間蒸發不來公司,窩窩可能有PTSD)。

雜感

在窩窩待到第三個月,不敢說沒有崩潰無助的時候,但工作上手後,製作快訊的那種速度感,有時竟然讓我有點興奮(?),算是意料之外的發現。

此外,於媒體業實習,有時亦能與之前補習學的理論相互印證。可能因為我們的分眾十分明確(重視動物福利的人),新聞一出都能得到蠻多互動與回饋,讓我有種真的能為動物、為社會貢獻一點的感覺。也使我開始思考,即使到了眾聲喧嘩的時代,小眾媒體是否能重新發揮議題設定(agenda setting)的作用?小眾媒體的編輯能扮演守門人(gatekeeper)的重要角色嗎?上個月曾發生廠商欲在小琉球辦音樂祭,卻因撞海龜產卵季引發爭議的事件。即是有諸多媒體報導,在輿論的壓力下,經琉球鄉公所與廠商多日溝通,最終才決定停辦活動,展現媒體與民意的力量,我認為這也符合Lasswell媒介功能論提到的決策(correlation),集結民眾想法讓政府知道,畢竟政府本應為人民服務,貼近民心(實際上要做到很難就是了)。

結語

怕寫的太像公關稿,讓人覺得沒有信服力,在此說明我是沒有領薪的喔,實習只有交通補助,所有努力全靠熱忱:D,之後會不會發現是濾鏡不知道,但至少目前都蠻開心的。

最後想說,我認為媒體就是一個麥克風,無論資訊是真是假、有沒有新聞價值,傳出去就會讓許多人聽到,因此站在麥克風前的人非常關鍵,若有失言、講述不實的地方,都將影響事件的利害關係人,更可能破壞媒體自身信譽。所以媒體必須超級自律,持續保持與大眾、政府溝通對話,肩負第四權的責任。任重道遠啊!我也要努力精進自己了。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