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障礙世代》—臻的閱讀筆記
起初聽到有人分享這本書的時候,書名和書封看起來都不是特別「精緻」的流行讀物,卻深深地被吸引了。根據那位說書人的說法,這本書的翻譯名稱和它實際的內容其實有些不同,不過大致聽了幾行對方的內容分享我就決定我得買下它。
選書總是一個奇妙的過程,往往有點小任性和隨心所欲,跟隨著自己的直覺看宇宙會帶我看見怎麼樣的觀點,而且總能在我需要的時候為自己選出合適的資訊,至少我是這麼相信的。這本書對我來說也有這層意義存在,就像和某些人的相遇似曾相似,而且出現在必要的時機,我更相信是意念引導著我們而非命運,但近期在「駭客任務」當中,我更深層的思考了有關這件事。
意念其實也是一種選擇,彷彿我們本來便知道我們要這麼做,駭客任務中「先知」說:「你其實不必做出選擇,因為你已經知道怎麼做。」
這是十分神奇又有些抽象玄幻的概念,但我認爲就如某種直覺,我們做出選擇的同時彷彿也知道我們就會那麼做,既是有意識的選擇也是「命運」。我並不會認為命運是無法改變的,就如我先前在文章當中提到榮格所說,我們的「不自覺」所做的所想所致的後果,我們總希望以「命運」一以概之,也可以將錯誤歸咎給看似不可控的因素,但往往許多時候則相反。我們失去了覺知,如此一來造就了看似命運的局勢。尼奧即使始終懷疑自己是否為救世主,但因為他想做出他認為「對的」事情,他選擇「成為」救世主,可以說或許他確實有那個實力,但整部電影更強調的是「選擇」和「信念」而非命運和預言。
有點扯遠了,但我一直拖著這篇心得沒有動筆,是因為我認真有被這本書驚艷到。感覺宇宙確實正在給我上一堂課,總括地解答了很多我從前的選擇和疑惑,尤其是迷惘,很希望能能徹底寫好,完美主義拖住了我,幸好我依然決定要嘛直接開始要嘛就不寫,於是有了這篇。
簡單和各位讀者分享幾個書中提到的大觀念,詳細的內容我認為可以實際去看這本書。如過你曾經有過和我相同的懷疑,我更推薦你們去翻翻這本書提出的觀念,或許會有一些收穫。
首先,從我的個人經歷開始好了,從前我總是認為我相當重視自由,在職涯這塊尤為明顯。我認為沒有必要將自己綁在任何公司、領域和機構,確實,字面上來說這句話並沒有太大問題,當某件事情或某個環境已經很明顯的並不適合自己的時候,勇敢地離開也是一種選擇。但我發現一個更奇怪的現象是,我沒辦法感受到「歸屬」,這大概是我社會後就馬上就感知到的事情,但我將其視為我只是尚未遇到適合我的公司或領域,漸漸的我發現,事情並非如此單純,我的「不想定下來」的想法已經能夠驅使我不去做出任何的承諾,我很自由,但然後呢?我居然感覺到另一份更困窘的空虛。彷彿我不斷追求的那份自由,和我想的不一樣。
總不願做出承諾,一來是害怕自己做不好所幸逃避,二來是,總在遇到挫折時「直接認為」那是我不適合也不能夠做這份工作。
作者提出了現代的普遍現象,「液態現代性」這個詞或許大多數人不陌生,意指我們盡量將自己保持「液狀」不去成為任何樣子。最終也導致了承諾無力,我們害怕做出選擇,因為選擇往往伴隨責任甚至是必須在選擇出現需要調整的狀況時,遭受的信心打擊和可能的後果帶來的壓力。尤其在資訊和選擇爆炸的世代,我們永遠有辦法找到更多可能,這原本應該是個正面的現象,畢竟我們不需要因為做了某個選擇就一輩子困住,我們有更多的資訊和資源去探索,但這個優點卻漸漸地變成了另一種限制,彷彿天秤正在失衡。我們變得只願意在乎自己,長輩常說年輕人只在乎自己,沒有擔當,其實我認為年輕人確實有些冤枉,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很難像過去那樣,堅持某個信念或觀點,甚至變得有點「刻意保持中立」。
書中提到,現代人往往不願意讓自己和任何團體或信念做出連結,因為那意味著我們必須祭出部分的自由和名譽,萬一這個組織或觀念(以宗教和政治團體為例)有任何的「瑕疵」我們就必須為之負責。但很矛盾的是,只要是由人組成的群體組織,多多少少有些情況是你一個人難以控制的,我的信仰不見得和某些在團體當中失控或選擇我們不認同之行為的人們有相關,但我們依然擔心隨知而來的他人對我們的看法。
「他人即地獄」這句話,很好的詮釋這個現象。我們無法控制我們我們在他人心中的樣貌,任何人都有可能和我們的想法不同,也可能因為無法理解而有所批評。使得原本就難以做出承諾的現代社會,更加依賴虛幻的利益導向,而非去深耕地方或做出某些更深更久的羈絆與連結。
同樣的觀點套用到伴侶關係時,也能看見某個奇妙的現象。書中以「無動於衷運動會」來比喻這個現象,非常幽默又一針見血。因為有更多的機會能夠認識伴侶,我們對伴侶的想法也開始改變,「認真就輸了」加上各大討論平台上對於「暈船」現象的放大,我們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不應該」墜入愛河,是否這樣就佔了下風?更意味即將在無動於衷運動會上敗下陣來。即使進入了穩定交往,在思考相處上需要調整的部分前,可能更多的是會懷疑自己當初的選擇,是不是選擇其他人會更接近自己的真愛?忽略了其實可能真愛是不見得如你所想。
書中舉出許多實證,發現人們在選擇的當下如果抱著「我還能再更改」的心態,或者認為必須要經過大量的嘗試才有能力做出正確的選擇,對自己當下所做的選擇容易有越高不滿意度。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勇敢的選擇後也認知到這份選擇如果後來不如預期,我們要負起責任,去將它調整為更符合自身認同的方向,同時解決隨之而來的狀況。
這裡並非指選擇有任何對錯,而是必須知道自己的選擇是有空間的,我們承諾但也會做出調整,用方法將選擇變得更好(感情方面不代表我們要去強迫對方改變,而是尋找相處之道),如果真的不行,也有放棄的覺悟和勇氣,這樣再做出選擇時,我們少了過於的瞻前顧後最後抱著懷疑和不滿。
舉例來說就像,當我們身邊的另一半表現出任何,和我們心中理想對象不同的行為或特徵時,便開始無止盡的懷疑,懷疑自己當初到底為什麼選擇他。但實際上,任何長期的伴侶關係,基本都會遭遇相處上的困難,這些困難雖然惱人使人洩氣,但若是希望能長期經營這段關係,不可避免的是雙方都得有所理解和調整,當我們真正的願意以開放的心態看待差異,並調整彼此時,將會擁有更深一層的連結,這是很神奇的一件事,因為這份看似限制的自由,卻衍生出一股縱向的情份和收穫,更深一層的羈絆,使得我們的生活產生了充實和歸屬。
試想,我們最為崇拜和認為是「英雄」的對象,是否多半是因為對方在某個領域或者志業的堅持走出自身的一片天呢?「匠人」可以說是某種長期奉獻的英雄,除了屠龍的勇氣,承諾需要的勇氣是細水長流的,即使遭遇挫折依然思考如何繼續向前。我們是自由了,卻發現我們還需要歸屬和承諾,而一旦承諾了,即使我們看似不斷地在堅持同件事,但實際上也是某種自由,發自內心的,認同自己當下正在努力的自由。書中也提到,許多人是承諾了才堅持,因為這份承諾帶著的是情感,是同伴之間的情誼,這也是極大的動力之一,我們為了「愛」而承諾,我信任你,因為我把希望也寄託在你身上。
最後,和大家分享幾個書中我特別有感觸甚至震撼的觀點,看完有種「啊!原來我也曾經這樣想是這個原因啊~」
William James 所提出的「戰爭的道德對等物」(The Moral Equivalent Of War)。起初我看見書中提及這個觀點的時候我彷彿被一桶水澆醒。
戰後的調查顯示,那些經歷戰亂的人們不見得願意以相對容易的道路去換取現今的發展和社會狀況。意味著,對他們來說那段時期是難以取代的。但當詢問他們是否認為該再經歷一次戰亂,他們的回答是那段記憶是痛苦的且不願意再讓任何人受傷或死掉。
值得留意的是,戰爭雖殘酷,基本沒有人希望更多的人死掉或流血。但不可否認的是,戰爭時期的團結和「努力」或「為了某件事而戰」的傳奇,是祖先不可抹滅的真實的珍貴精神財富。
我們為這些故事動容,同時卻矛盾的不希望戰亂帶來的後果和傷害。因此 William James 認為我們該思考如何發展「戰爭的道德對等物」,和本書所提到的長期承諾以及認同感、精神和榮譽心是基本相同的。這也解釋了我記得我曾有一種,「希望」現在發生某些國際大事,我一定會奮不顧身地做點什麼的那種心情,當時還認為自己是不是個厭世的狂人。
「我們稱那些成功實現志業的人為英雄,卻稱那些正在努力實現志業的人為瘋子。」是無奈且揪心的。萬丈高樓若沒有第一塊磚瓦,不會有高聳入雲的風景。有時後我們認為天真是缺陷,但許多時候天真給予我們更多的勇氣去承諾和完成自己所重視的事物,即便多少人認為那是不可能的。
某些存在已久的事物,有其存在的必要和原因,就像一部經典好電影,即使多年後再看仍然感動依舊,比起院線強檔更為使人懷念和動容,我們也能多多以此為出發點思考存在身邊的人事物,故鄉的美好和共鳴,是否值得我們為其付出,即使未面看似有更多更「好賺」或「有前途」的機會。
這也是我這次去日本九州搭乘「高千穗小火車」時的感悟,日本許多時候在文化認同的方面做得確實非常踏實,而且已經不是第一次給我這樣的感受。他們認同他們成長的地方,即使這裡看起來沒有方便的都市和充滿機會的辦公大樓,但卻有世代居住在此的人們共同的記憶和文化,那些事物的價值我認為值得那份尊重和努力不懈。
最後送給讀者書中一句使我非常感動的話語做為結尾。
「柳樹、燈芯草、草地、花園、鮮花重新出現了,生命產生了某種意義。」
非常高興能在這篇文章當中分享近期很喜歡的觀點以及書籍,接著要繼續找時間來寫另一本很棒的書的心得了,如果喜歡我的文字或因為我的文字給了你一點啟發和感動,我非常榮幸,我也有經營自己的讀書心得IG及閒聊帳號,分別是 know.jane 和 pig.wonderland52,不定期更新一些除了文字和手寫讀書筆記之外,還有我個人的插畫小作品,謝謝各位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