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的漸

Wu Ming
·
·
IPFS
·
「使人生圓滑進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漸”;造物主騙人的手段,也莫如“漸”。在不知不覺之中,天真爛漫的孩子“漸漸”變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俠的青年“漸漸”變成冷酷的成人;血氣旺盛的成人“漸漸”變成頑固的老頭子。因為其變更是漸進的。」  豐子愷

大約三十年前, 去旅行若要打電話回家要用電話咭,由於不同國家打電話回香港的撥號不同,所以旅行前我都會做好準備,打電話去香港電訊問清楚撥號方法及收費,再寫下記事簿。 通常這些小事都是爸爸做的,不過爸爸往往出錯。為了減少失誤,中學時期的我已明白凡事要作兩手準備才天下太平,旅途愉快。

電話咭的年代應該是九十年代, 在法國某酒店大堂的一角有一排公衆電話間。那年和家人去旅行,媽媽要打電話回香港報平安,我就在旁提示著,她一不耐煩就把電話筒遞給我,我跟著記事本的指示撥號,幾下數字的訊號聲後,電話聽筒傳來一回停頓,空洞之中有幾下撥音,那是法國和香港的空間距離,然後一個操廣東話的接線生回應。 「香港電訊,有乜可以幫到你」

在異國聽到另一邊傳來的純正廣東話,那種安全感油然而生,像在茫茫大海中撈到一個水泡。我熟識此語言,我知道就算在此刻撥錯號迷了途。這個香港人接線生一定幫到我。此時說出外婆的電話號碼,下一秒就是平時在香港撥號時接駁的聲音,嘟~ 嘟~ 嘟 。

那年代,世界還要一個中間人才可拉近地域的距離。

如是者到了大約二千年,電話咭的年代已經逝去。去日本旅行,一個3G電話就可以打電話回香港,不用什麼電話咭,也不需要接線生,科技成為了世界的中間人。

如果沒有記錯當年最早有3G的是Nokia , 電話像一塊樹葉形狀。 又過十年,數碼電話普及化, WhatsApp call / Signal call 逐漸替代了固網電話。中間人的角色依然是科技, 不過科技的媒介不斷演變。

旅行途中,跟朋友及家人的聯繫方法不再是講電話,而是上網WhatsApp。某年搭長程機回港,國泰的空中小姐極力推薦航空雜誌上有售的一款隨身wifi router, 上網買下數據,覆蓋範圍包括全世界大部份國家。此個wifi router 當年要港幣一千多元,我平時很小用,不過此件小物多次令我在關鍵時候可以安全上網,已經值回票價。

在寫此篇文章時,我和家人正在郵輪旅行前往加勒比海。陸地上會以wifi router 上網。在海期間, 則用eSIM 供應商的Maritine Plan 上網。上船的第一天,我根據一早已在iPhone 的note 記下開啟eSIM data plan 的方法,把mobile data 設去eSIM 選項,再Allow Roaming, 媽媽催促著:「得唔得架你?不如買船上官方WiFi 吧。」

就在此𣊬間,得咗! 右上角呈現LTE 顯示,可以WhatsApp 姨媽報平安。

世界就是如此慢變中含萬變,日子緩緩地過,日日如常的節奏下,報平安的方法也不知不覺改變了。

人類近代發展都來自西方世界的科技進步,過去十年是網絡,未來的發展應該是AI (人工智能), 方向鎖定了但怎樣行出路來呢。

近日英國工黨政府面對諸多問題,包括英鎊突瀉,天然氣庫存量不足,Grooming Gangs 問題(即是以一羣穆斯林為骨幹成員的拐騙女童的犯罪集團) 。內部經濟狀況因為增稅,反而損耗私營企業增長,直接拖慢本來已緩緩喘定的經濟。外交方面,財長親華,欲在外交問題上中美互不站邊,即是想左右逢源,能做到兩面都是人當然是好,不過觀乎工黨的外交智慧,感覺自取其辱居多。

問題天天都多,又苦無對策,唯有轉移視線,把經濟增長動力移師AI。 英國的政治生態有一個死局,就是destructive opposition, 前朝(保守黨)留下來或建議的事,就算是德政,工黨都看不過眼,重新推翻再決定,以至本來運行得正常的事均會被殺停。 投資AI本是由保守黨Rishi Sunsk (前首相)發板, 但工黨的Kier Starmer 上任後,以削減開支為由,把AI的項目撥款撤回。AI項目停頓半年後,Kier Starmer 以經濟增長之名,一招借屍還魂又把AI項目復活,當是自己的計劃。

「摸著石頭過河」不是鄧小平及陳雲等人的獨有思維,其實英國也是,當年中共尚未經濟發達,不得不謙卑地坦誠沒有前人經驗,過河單憑感覺。英國式的過河也是憑感覺,可是過河前,所有政黨死充爛充地告訴你,他們可以做到。選票政治是考驗黨派的marketing多於一切。有時又好難怪政黨及整個系統,只能怪選民未必有空全方位了解政治議題及從政的人為政黨利益設想多於國家。

例如決定脫歐時,當年工商界多次批評英國沒有為喪失歐盟市埸而尋求代替市場,未有資格脫歐,但為了轉移視線,政府大力鼓吹脱歐能令英國再次強大起來,再次證明口號式宣傳係騙到選民。保守黨如是,工黨亦如是。 於是選民在兩黨之間來來回回,由地獄A去地獄B, 無奈之極,不過國家權力的設計上總比永續政權為好。

說回Kier Starmer AI 發展大計,成果當然不是短期見效, 若然此刻不投資AI, 未來又會被世界遺棄。此次方向正確,然而又是口號宏大,有意無意地忽略專家對現實的判斷。

話說AI 發展園區需要龐大的潔淨水來運行冷卻塔,防止大型伺服器過熱。據說Microsoft 的AI園區每小時需要高達十二升的水量作冷動力。英國的研究專家提醒政府一個大型AI園區,在二零二七年就需要六點六億立方米的水來運作,相等如整個英格蘭全年用水的三份之二。

既然水源是關鍵,不知為何工黨政府選擇一個熱浪來襲時,居民要依賴樽裝水生活的Cullham,Oxfordshire 作第一個AI發展基地。專家指出Cullham 距離一個蓄水池只有七英里,可是此蓄水池既要支撐園區用水及附近居民的用水量的話,定必不勝負荷。整個英格蘭東南部有機會在某段時間面臨每日缺水二點五億升。

專家更警告政府不要對AI帶來的發展增長太樂觀,因為缺乏雨水的夏天,會隨着全球暖化問題而日益增加。天然資源上缺水的英國以及耗水量成本過高,將會抵銷AI所帶來的經濟增長。

二零五零年才帶來增長的AI園區,在此期間要投入多少資金應該是天文數字,而且可預期有一半是冤枉錢。Cullham 園區估計需要在二零二八年左右再度注資,或物色另一個水源充足的地方,不過此問題怎也會拖延至下屆大選。工黨不能續任的話,死局就留另一政黨, 不論誰上埸,都是納稅人賣單。有票等於無票,因為盤棋太死,此也側面解釋了為何本土英國人不熱衷投票,因為他們明白「認真便輸了」 。

AI 的大勢所趨尤如當年的工業革命,機械發明令英國步入有效率生產的年代,商人因此而創造財富,亦有工人因此而被淘汰。AI 的年代,大概亦如此,AI帶來的經濟增長當然會有,但將來被淘汰的行業也不小。

媽媽是家中的女皇,我每天都為她讀新聞,由香港新聞,英國新聞,以至Elon Musk 的X 動態也是我一手包辦,每天為她精挑細選。英國最近有個新興職位就是podcast 制作人助手,入職條件要有新聞觸覺,能書能寫,我自覺勝任有餘。

媽媽邊吃早餐邊聽新聞,聽完之後說 :「AI問題呀,二零五零年呀,唓!英國人都不在乎的事,擔心黎把Q 咩。」  「podcast ? 什麼叫podcast? 我未睇過你D文咼,水蛇春咁長,未睇內容就已經無興趣了。」












CC BY-NC-ND 4.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Wu Ming You don’t know until you try (I write when I have occasion, and sometimes I have no occasion. ) Wuming@liker.social
  • Author
  • More

移英後感:在崩裂中,尋找自己的地方

Lady Gaga 的 《Abracadabra》

誰鍊誰的喉嚨?從太陽能板看2025關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