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Moreless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刘慈欣的电车难题

Moreless
·

春节期间中国大陆上映的电影,最受关注同时也引发争议的就是《流浪地球》。此片号称国产第一部硬科幻电影,在海外一些地区同步上映,上映之后随即引发广泛热议。支持者认为这是国产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硬科幻电影,电影工业化制作,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特效做得有好莱坞水准,值得鼓励。而反对者则认为,从纯电影角度来看,该片从剧情设置,人物塑造,科学原理细节等方面都有很多不足之处,勉强及格可以,并不值得如此赞誉,并不应该因为是国产电影就盲目拔高。在电影评分网站豆瓣上的评分也呈现两极化,五分党和一分党则爆发了骂战。与此同时,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也成为了一个热议的话题。

先撇去这些电影技术层面的争议不谈,先来说说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在网上流传甚广的公开课,哈佛公开课《正义(justice)》的第一课里面,提到了著名的电车难题,又叫电车问题(Trolley problem)。这是一个著名的伦理学思想实验。有一辆失控的有轨电车,在轨道上行走。轨道前方有五个人,旁边还有一个岔道,岔道前方有一个人。如果你可以控制道岔,是否应该扳动道岔让车撞向1个人,还是不扳动道岔让车继续撞向5个人。功利主义者认为,牺牲部分人保全大部分人的利益是必须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能达到利益最大化。而康德主义者认为,道德应该建立在必要的义务责任上,如果不杀人作为一种道德义务,就不应该做这种选择。课程讲授的讨论过程中还提到,支持杀一人救五人的观点,为独裁者和种族清洗提供了充足的理由。从小受集体主义教育长大的国人,舍小家为大家的思维几乎成为本能,无疑都会选择牺牲1个人保全5个人。大概不会明白《拯救大兵瑞恩》里面付出八个人的生命只为了救一个人,这种牺牲的价值何在。 而对于这种道德困境,并不存在哪种道德准则更好的问题。电车实验还有变种,就是在电车前进过程中,路边有个胖子,是否可以把这个胖子推向轨道,阻止电车前进,从而拯救铁轨前方的5个人。课堂上的人几乎没有人同意这这么做。而电影《流浪地球》中做出了什么样的选择呢?

受时代观念的影响,作为文革后一代成长起来的人,刘慈欣的认知偏向社会达尔文主义,与其作品恢弘的想象力非常不匹配。网上广泛流传的一个段子,对于作者刘慈欣和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江晓原的一场辩论,讨论在世界末日极端情况下是否应该吃人以延续生存时,刘毫不犹豫地选择吃掉女主持以使人类繁衍下去。而江晓原认为,如果吃了人,就丧失了人性,丢失了人性的人类,就已经失去了延续下去的必要。

刘慈欣在接受高晓松《晓说》节目采访时候也提到,只有科学技术才是人类的最高成就,别的都可以不顾。刘的理工科背景导致他推崇极度理性,造成了冷酷无情的人物形象。刘在访谈中说道:

正因为我表现出一种冷酷但又是冷静的理性。而这种理性是合理的。你选择的是人性,我选择的是生存,而读者认同了我的这种选择。他套用了康德的一句话,敬畏头顶的星空,但对心中的道德不以为然。

刘慈欣对人物性格的描写不够擅长,刘作品中对人物的塑造都比较苍白,作品中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爱情都极其冷漠,对家庭生活也没有什么眷恋。也有分析评论指责刘的小说缺少科幻小说固有的自省精神,没有探讨人类终极价值观,缺少人文关怀和人性的光辉。

再回到电影《流浪地球》,里面多处出现因为集体主义的理由,一部分人剥夺另外部分人生命的场合。其中之一处是当地面不适合居住时,需要抽签才能进入地下城,抽不到签留在地面的只能死掉。另一处是说开始流浪地球计划后,要让地球停转并开始加速,地球停转的时候引发海啸地球人就死了一半。这让人想起当年伟大领袖的豪言壮语:大不了就是核战争,核战争有什么了不起,全世界27亿人,死一半还剩半,中国6亿人,死半还剩3亿,我怕谁去。伟大领袖大笔一挥,一半人口就可以被抹掉,何等的慷别人之慨。他自己肯定不在这要被牺牲的一半人里面。刘生长的年代,显然受了这种话语体系的熏陶。牺牲一部分人成就另一部分人成为了稀松平常。

话说小说和电影中各国联合组成的联合政府是怎样的一个政体,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牺牲地球一半人口拯救另一半人。这已经不是1个人对5个人的电车问题,而是推胖子到铁轨上阻止电车前进的问题了。这一定是一个高度集权独裁的政体,才能做出这样令人发指的决定。如果民主投票的话,断然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电影中对这个细节一笔带过,地球人死一半也并没有引发任何质疑和反抗。确实是识大体顾大局的好地球人,对政府有充分的信任。

前面提到的道德困境,在做出牺牲一人还是牺牲五人的决定时候,人性尚存的人还是有所挣扎,决定不了。而到了天朝的语境下,牺牲一人救五人,或者牺牲五人救五个人成为了理所当然。自上个世纪80年代改开以来,原有的所有的理想主义均被抛弃,成功以获得金钱多少为唯一标准,犬儒主义盛行。政府也不希望民众对于社会议题和弱势群体过多的关注,而只是强调经济发展和GDP,丛林法则和社会达尔文主义在天朝得到了广泛认同,牺牲别人成就自己成了没有任何疑问的问题。这也就是刘慈欣引以为自豪的被读者认可。

小说和电影的情节相差甚远,除了推动地球逃离太阳系这个主线以外,其他方面没有太多相同的地方。但是这个似是而非的联合政府,多少有中国政府的影子,比如小说中说结婚要去民政部,结了婚还分一套房子,另外要抽签决定是否能够生育,三个人之中只有一个人可以生育,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计划生育政策。而电影中的联合政府,又提到户口,抽签决定进入地下城的名额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如此看来,这个联合政府是一个极权政府无疑。在刘看来,战时只能使用独裁手段来进行管制,不然就失去了效率。

但是更多的地方,还是小说与电影的不同。小说中突出的还是各国联合救援,男主人公的父亲并无特别表现,没有特别突出中国飞行员,或者救援队的地方。也没有出现印度,日本韩国救援队相继临阵脱逃的情节。电影剧本出于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为了凸显大国崛起,厉害国思维,对原著小说进行了大幅度修改,通过黑化别国救援小分队的形象,来反衬主角的英雄正义。人民日报的公号就引用了北美留学生日报文章,标题是:“果然,能拯救地球的,只有中国人”。

而广大受众对于这种“虽远必诛”式情节的修改,显然是比较受用,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这种人为感动的原因,并非来自电影本身创作的感染力,以为电影从人物和剧情来说都显单薄,而是来自于多年来的集体主义,家国观念的灌输,将国家机器的强大与否与个人荣辱挂钩的直接结果。所以有人批评这部电影是科幻外衣包裹的太空战狼也有一定的道理。

值得欣慰的是,损人不利己,涸泽而渔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否定。把别人推下站台阻止电车前行的做法也越来越不会有市场。牺牲一半人拯救另一半人的做法,在现实中不可能够实现。真要靠牺牲一半地球人拯救另一半人的话,人类历史也就终结了。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