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車女童事件 聊社會化與教養
從北車女童事件能引發那麼大的討論
能夠溝通跟看到不同觀點 其實是一件好事
我想從更本質 更深入來看這個問題
其實這是關於社會化 (Socialization)的問題
在事件討論中也有人會提到
社會化不好嗎?
難道要讓小孩不融入社會嗎 ?
一個簡單的回答 要有剛好的社會化程度
既讓人可以融入社會 又還保有自己的想法與獨特性
首先我要指出來這個回答從好的角度來看是沒錯
過與不及都不好 中庸是智慧
但是對一般人(尤其華人)
這個說法其實背後有濃厚的功利性
功利的解讀是:
認真念書 找個成功(穩定)的工作
其他時間隨便你做有興趣的事
不要太超過 引人注目非議就好
為什麼說他功利呢
因為這個社會化的裡由 其實是跟世俗的”功成名就”做連結
而不要過度社會化的前提 也是不能阻礙通往成功的道路
社會化包含了道德 文化 慣習 等等
上面的這種說法 分析背後的成因
其實就是 許多人已經被社會化成
對於幸福人生或是人生目標有一個”功成名就”的想像
所以對於自己的小孩 只要不違背這個主要的信念
其他的部分你可以自由發展
這裡我想岔題 之所以我用想像兩字
就是因為多數人還是知道幸福快樂有價值的人生不等於”功成名就”
但是後者是獲得幸福的工具 或是前提 或是有錢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殊不知這些想像多數是錯的 而且會造成人的認知跟目標錯誤
往往一回首已百年身
說到這總是會想起富翁跟悠哉的漁夫的故事 (見參考資料1)
回到正題
所以這種"中庸的社會化"教養方式
很容易被錯誤的使用成
我認為重要的價值觀(道德 文化) 你要學
其他則依你 但是你的行為(價值)不能違背阻礙我認為的重要價值
這種錯誤有一個可能原因是誤以為價值觀 文化 慣習等等是一成不變的真理
卻忽略了這其實是一個動態的 變化的 與時俱進 因地制宜
不妨檢視一下歷史
從蘇格拉底 洛克 到華盛頓 都是支持奴隸制
如果不是有(年輕)人反思這個社會化的過程到底有什麼問題
到現代都可能還有奴隸制度存在
所以我們要很謙遜的
當遇到基進的 年輕的 或者是怪異的不同想法時
先聽聽別人的說法 反思自己的信念 並與之溝通
當你發現別人更(也)有道理時 就是自己又往前進了一步
另一種錯誤的解讀是
因為小孩的社會化如果以一般成人的標準
當然會是比較少的 所以需要教他
比較通俗一點的講法就是
"小孩就是要教 不教他怎麼會懂"
讓我引用 共學促進會聲明的一段話
“兒童的身心發展有階段性,應適用比一般成人更寬大的行為尺度”
在北車事件中 首要看到的就是兒童真實的需求
小孩就是會有很熱想要涼快的需求
此時當然就該用更寬容角度來看待孩子的行為
另外有些人會有過度的推論 滑坡滑到懸崖
"小時候脫光光 長大變暴露狂怎麼辦"
這是沒有看到小孩的需求
也沒有考慮到孩子需要活在當下 (我要現在!!!)
而他對周遭環境的控制與認知也都與成人不同
(小孩可能沒辦法控制行程 沒辦法上網挑適合的衣服
沒有認知到自己跑跑跳跳會很累很熱…等等)
如果是青少年 國中生
那家長就該好好關心一下孩子 是為了什麼而做出暴露的行為
對於五歲的孩子 這很可能就是他自然的本性與狀態而已
我不是否定社會化
如果大家很重視環保
那每個人在社會化的過程中都會成為永續環境的一份子
那社會化當然是件好事
只要人生活在社會之中 就一定會有社會化
這也是一個社會形成的基礎
而要公民成為一個理性民主的社會行動者 還是需要社會化
要如何深刻的思考社會化 辨識出需要傳承的部分以及需要反省的部分
這需要一點歷史跟文獻的研究
先了解一個文化、價值、慣習背後的來由跟脈絡
進而思考我們未來要如何看待與處理
特別需要仔細檢視的 是在價值、信念與意識形態
傳遞的複雜過程中所服務的利益與特權
這往往就是歧視 不平等 欺凌弱勢的溫床
這在性別 在階級 在年齡 在種族 在資本家與勞動者 在人與動物 與環境上
都可以看的非常清楚
不幸的是 依據社會學家布爾迪厄的象徵暴力(symbolic violence)理論
象徵暴力是統治階級傳遞意識形態(與利益)的方式
(透過教育 文化 社會化…etc)
象徵暴力是一種溫和的暴力 而不是實質 受害者連感覺都感覺不到
但他又是一種暴力 強迫性的把規範 認知與信念銘印在身體之內
人們會覺得這是天生的 自然的 不假思索的相信並做出順從(行為)
這在媽媽的身上尤其明顯 或許是當代的台灣 最常見外顯的象徵暴力
女性自小到大就被灌輸了
媽媽就是要為家庭 為老公 為孩子犧牲
要成為丈夫事業的助力
要無唯不至照顧孩子 把孩子帶好 教好是媽媽的責任
女人就是要打扮 取悅身邊的人(與自己?) 讓老公有面子
這些都是女性的職責與天性
這種暴力不只施展在女性身上
也深植在獲利者的男性的心中
少數還有反抗意識的媽媽 在經過多年的不滿與忍耐後
也可能為了讓自己心理好過一點而認命了 甚至自我催眠
當了婆婆之後更是恨鐵不成鋼的加倍要求媳婦
因此整個社會就有了對"媽媽"這個角色的期待與想像
而這種貶抑的 狹隘的想像 就會透過社會化的過程
在不斷新生的世代複製下去
當然如果你是一個美國中年大老闆異男( 異性戀的男性)
你可能還是很難想像什麼是象徵暴力
覺得自己的成功都是出自天份跟努力
你也非常尊重各種不同階級種族性別性取向的人
這時候或許可以想想你對(生吃)蟑螂以及(吃)大便的厭惡
稍微同理一下什麼是文化慣習的威力 什麼是象徵暴力
更不幸的是這種銘印是躲在意識與理智之下
會建構出錯誤的認知關係 ( 也算某種的認知偏誤)
而人類的心理則是會找證據找理由來正當化自己的行為與原本的信念
這很可能就是蘇格拉底等人若是真心支持蓄奴的原因
要如何破除這種意識形態、文化與慣習的暴力
唯有理智的 後設的 充滿同理的匯集比較各方的說法與證據
才有辦法破除
而這也僅僅是理性的層面
對於情感 對於偏好 對於身體的直接反應 則更難破除了
說到這邊 該怎麼對待孩子"社會化"的教養具體建議就很清楚了
1.先確認自己的價值觀與信念有非常堅強的理由可以說服自己跟他人
而且不是象徵暴力的產物
2.跟孩子談談這個價值觀與信念的歷史緣由與脈絡
以及你支持的理由
重點是跳脫這個價值觀的盒子之外
用反省以及多元的角度來檢視
它是不是有利於特定的族群? 會不會造成不平等與壓迫?
3.找出對這個價值觀(信念)各種不同立場的說法(人)並與以討論(駁斥)
4.給孩子時間 讓孩子自己思索 自己體驗 自己決定
這不僅僅是尊重小孩的自主權
唯有還給小孩自由的權利
小孩才不會成為下一個象徵暴力的受害者 或是加害者
唯有培養小孩自我思辯的能力與自信
才能在充滿暴力的環境 同儕的影響與壓力之下守的住自己的立場
最後 講回事件本身
一定有人會說五歲的小孩哪有辦法自己思考決定
五歲或許還不能深入討論
但是父母簡單解釋不同立場的理由 她基本上是可以聽得懂的
(如果父母沒辦法用自己的話簡單解釋
要先懷疑的恐怕是父母自己還沒有深思過這個問題)
就算父母有很堅強的"五歲小孩不能裸體"的理由
也請盡力給孩子一點時間跟空間
讓她不至於遭受象徵暴力 以及路人與媒體的真實暴力吧
參考資料:
1.富翁跟悠哉的漁夫的故事:
一個衣衫襤褸的漁夫在破船中閉目養神,一位時髦的遊客攪醒了他並勸告他說:如果每逢好天你都多出幾次海,過一年你就可以再買一台發動機,兩年就可以添條船,將來可以建起自己的冷藏庫,燻魚廠,以至於用直升飛機尋找魚群,用無線電指揮機動船,成為一個百萬富翁。
漁夫問成了百萬富翁之後怎麼樣,遊客描述說:然後,你就可以優哉遊哉地坐在碼頭上,在陽光下閉目養神。
漁夫的回答是:現在我已經這樣做了。如果不是你攪醒了我,我大概還在繼續優哉遊哉地閉目養神!
摘自 http://blog.xuite.net/kerltsai/twblog/128105771-漁夫與富翁的故事+續集一
2
共學團的聲明
http://parentparticipatingeducation.blogspot.tw/2017/09/blog-post_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