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柚子茶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山事采集 | 之2:箭筍

柚子茶
·
·
清明時節,山上開始冒出各式筍子與蕨菜,是春夏之際的山林旬味。這次來聊聊留下噶哈巫族語名-Alibu的「箭筍」。

箭筍(Alibu)

本地以紅殼種居多, 長輩說就愛這味「苦甘」。

埔里環山,多竹林,既有野生也有管理的筍園。這個時節吃筍正是時候,無論是桂竹筍、孟宗筍、或是箭筍。

箭筍只有在清明前後的一個月大出,產季短暫。在埔里的本地價,約莫是一斤一百,這還是帶殼的售價,去殼的話會失去一半以上的重量。而經過這次和在地族人上山找筍,便很能理解價格的何以來自---採筍十分不易。

尋得美味前必須勞其筋骨

萬伯出身自本地的噶哈巫家族,從小有豐富的山林經驗,當天他帶著我們從停車場旁的土坡一翻而上,便是蜈蚣崙前山。

經過一段50公尺需要手腳並用的陡坡,再步行一段,伴隨著我不得不中途停下吸兩口氣管擴張劑,兩個小時才遇到第一根野生箭筍。

有保護色的箭筍

撥開箭竹叢,隨萬伯蹲低觀察,等眼睛適應之後,便會發現那些綠色褐色都有深淺之別,從中辨識出紅褐帶青的箭筍,撥開土壤,摸索著折斷。

萬伯示範著手指捲著筍殼往下的剝除方式,我們生疏地模仿著,一時未能掌握那份巧勁,每每不慎把箭筍攔腰折斷。

萬伯示範剝筍

試吃看看,野生的箭筍筍味鮮明,苦中帶點回甘。只是萬伯稍嫌此處的箭筍偏瘦弱,數量也太少,他決定自己先往前探路,找找其他箭竹叢。望著他瞬間消失的背影,才體會到所謂獵人在山中如何依然「如履平地」。


回到聚落,我們在午後的社區菜園裡,以及檳榔攤外的牌桌旁,問來了傳統的料理方式。有說加蒜爆香與梅乾菜同炒,有說還可以加點肉末或刺蔥增香。那就取公約數-梅乾菜吧,依著叮嚀,先用油將蒜和梅乾菜爆香,箭筍切段並將尾部粗大部分拍鬆,再加入同炒以幫助入味。

傳統料理方式:箭筍炒梅乾菜

另外也邀請了料理設計師和我們分享新創料理,將日式豆皮塞入清燙龍鬚菜和箭筍,淋上一點美乃滋。賞心悅目之餘,口感清脆爽口。

創新料理:箭筍稻荷

餐會當天,在眾多長者的熱烈交談中,我們發現Alibu這個族語稱法也還被廣泛在口語中使用,而且即便不是族人也都知曉Alibu所指為何。

將族語單詞混入閩南語中使用,是平埔聚落中的習以為常,「我共你講,Alibu按呢煮尚好吃!」

餐會上還準備了一些未剝殼的箭筍,邀請長輩們示範如何處理。長輩們一擁而上,興奮展示,每個都手勢飛快,風捲殘雲,成把箭筍瞬間便被脫去了外殼,而長輩們欲罷不能。

箭筍的確是這個靠山聚落的人們別具情感的集體記憶呢。而原本只喜歡綠竹筍,對箭筍並無特別偏好的我,經此一季,也對箭筍留下深刻印象。以後每逢4月,我應該都會憶起「這是採筍的季節」,看到快炒店菜單有此項時,也會點上一盤,以回味長輩口中的那份「苦甘」。

››下篇預告:桂竹、桑葚、土芭樂 ...

歡迎追蹤臉書粉專:山事采集

會有各種田野小插曲喔~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