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生存指南:因義工而展開的職場生涯
加拿大的義工文化
義工文化,是加拿大多元文化價值觀下很重要的一環。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回饋社會不一定只能捐錢,貢獻時間、專長、精力,也是提供資源。專業人士有所謂的 pro bono project(義務奉獻),無私的幫助弱勢族群和團體。
加拿大出生的小孩,往往從小就跟著父母參與各類義工活動,從追隨、合作、到能獨當一面;有些甚至會自動自發為自己的理念組織活動或募款,因此組織策劃、演說、領導、說服力都得到淬煉,對自己的前途和規劃也更有信心。
許多移民難民服務相關組織,受過幫助的移民和難民,在新天地站穩腳跟後,往往會回去義務幫忙,回饋社會,產生所謂善的循環。加拿大許多非營利組織或團體,如果沒有義工,根本無法運行順暢。
做義工是一個長時間的面試過程
如果有志從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人,招募管理義工的義工協調專員(Volunteer coordinator)是非常好的試金石。幾個專案計畫鍛鍊下來,EQ和行政管理功力絕對迅速飛昇,或是從此對人性有更深刻的了解,或是對自己的能力有更實際的評估,因而選擇更合乎志趣的職場跑道。
義工經驗在求職時往往有助益,有時候是引起面試官興趣的開場話題,也是以經驗彌補學歷不足的加分項。因為做義工時表現良好被有心人士注意到,向HR推薦,然後轉成正職的情形並不罕見。有些時候,做義工是一個長達數年的面試過程,或是發展人際關係網的捷徑。
義工經驗奠定了我的職場生涯
我當初移民到加拿大時,因為年齡和生理狀況的考慮,選擇先生兒育女,同時作為後勤管理幫助家人創業。寫作讀書之餘,行有餘力,就做義工調劑生活。除了在專業協會擔任亞裔社區協調專員,也參與幾個大型社區活動。因為語言能力比一般移民稍微好一些,往往被指派和異業合作的贊助商打交道。幾番合作下來,媒體贊助商之一的加拿大國家廣播公司(CBC)直接問我:「我們知道妳孩子還小,並不想要全職工作,但是妳願不願意撥一些時間幫忙協調我們的社區外展(outreach)計畫?」
我非常喜歡CBC的團隊,也認同CBC的理念,開車時固定收聽CBCFM105.7古典音樂頻道,再說,賺點零用錢買書買冰淇淋也很好,所以數年間,從執行層面開始,陸陸續續參與了許多公關行銷計畫,慢慢變成團隊在贊助活動中的熟面孔之一。有段時間還負責導覽參觀活動,帶著訪問團或好奇的民眾,從新聞部、攝影棚、錄音間、演奏廳、道具室上下走透透,從明星主播到道具美工技術人員,全部混個臉熟。後來支援新聞節目,對媒體的整體營運生態也有比較全面的了解。
第一份全職工作,就是在我完全不知情的狀況下,由一位冷眼旁觀我數年的西人前輩,直接向他的公司推薦的。經過數輪面試,我順利拿到工作,展開職場生涯。這時正好孩子們都上了幼稚園,媽媽也移民過來了。有媽媽做後盾,我才心無旁騖,全力進入職場衝刺。
義工之間人人平等
加拿大人大多非常低調,即使位高權重,在當義工時,該做什麼就做什麼,毫不含糊,更不是來作秀。我曾經和某聯邦高官一起在植物園大活動的資訊站回答民眾問題(我認得他是因為職場的人脈,之前見過面),在大多數的義工或民眾眼裡,他就是個像聖誕老公公一樣和藹可親的老先生。義工協調專員也無差別對待他,休息時間一樣是半個小時,一分也沒多給他。
另一位跨國公司的CEO,固定在某些日子去給遊民供餐的教堂,幫忙舀菜盛湯。他說,那是他的休息時間;看人飽餐一頓後綻放的笑容,就覺得快樂可以是如此單純。
選擇合適的義工機會
物轉星移,隨著移民數目增加,種族更多元化,升學就業競爭非常激烈。有些專業不再受到尊重,有些專業執照資格門檻相當高,立意良善的雙贏義工制度也受到挑戰。
有些高中階段的孩子是被父母送過來「沾醬油」,以累積畢業所需的義工服務小時。有些孩子在完成指派任務前就直接開口要一份推薦信,以便申請大學。看他們一臉「我好煩!我為什麼在這裡?我想回家。」的表情,很想直接一腳把他們踢回家算了。
有些機構把應該由內部員工處理、或是應該專案外包的事項交給義工,因此品質變動幅度極大。前幾年選舉時,某個候選人的多語言傳宣文案惹起不小的風波,激怒某一特定族群,競選團隊就把責任推到義工頭上,說是翻譯的問題。
也有無良的企業以「累積加拿大本地工作經驗」為名招收實習生或義工,規避最低薪酬,變相剝削勞工。參與大型活動之前務必注意義工申請文件上的但書,特別是意外傷害發生時責任歸屬以及保險事宜。新移民找義工機會前請慎選評估。
如果對某個機構、行業、或特定職場有興趣,做義工不失為一個不但可以累積資歷,也可以拓展人脈的方式,更可以近距離觀察團隊氛圍和企業文化,是新移民快速融入主流社會的捷徑。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