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杳然flaneur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来议学科的分野

杳然flaneur
·
文科人士喜欢“判断”——某某是道德的,某某是非道德的,某些是恨国党,某些是爱国贼。理科或理工科人士喜欢“描述”——这个蝴蝶的翅膀如何反射光线,四维空间下通过一些参数是否可以生成独特的几何结构。但我不同意理科生就和这个社会无缘,不够资格参与社会议题的讨论。我反而认为理工科的学生可以用一种与众不同的角度参与这些讨论。

引述 @紫杉 一段话,这里尝试加深讨论。这篇是一时兴起写就,简短为要。

备注我的背景:传统学科分野里的硬科学、软科学、人文、艺术我都有接触,人文和硬科学的朋友最多,正在学的也是一类硬科学和一门人文学科。

我可以抛出一个反面的总结:科学喜欢探究的是机制,是 What 和 How,比如有什么从未发现过的物种和材料(分类学),社会是如何运转的(社会科学中也有),时间在宇宙中如何分布(物理学);人文学科(以及宗教)喜欢问的是价值, Why:如果人对于整个宇宙只是一瞬我们为什么活着,为什么人要遵守道德,颜色对我们有什么意义等等。

这准确吗?

也有说法将学科分为科学、人文和设计。科学以假设-实验-论证为代表的手段处理自然世界(natural world),追求客观;人文以思辨处理人的世界(societal world),追求公正;设计以原型迭代处理人造物的世界(artificial world),追求实用。

*参见 Cross, “Designerly Ways of Knowing,” 49–55; Nigel Cross, Designerly Ways of Knowing (London: Springer, 2006); Rivka Oxman, “Educating the Designerly Thinker,” Design Studies 20, no. 2 (1999): 105–22, DOI: https://doi.org/10.1016/S0142-694X(98)00029-5

那这准确吗?

除了是否准确,我们应该怎么对待、思考这些分类?

——其实即便分类真如此,各领域通常并不是各司其职,而是试图用自己的锤子回答其他领域的问题。读者这里可以思忖以上两种分法如何。

再回到紫衫的论断:“文科人士喜欢“判断”——某某是道德的,某某是非道德的,某些是恨国党,某些是爱国贼。”而“理科或理工科人士喜欢“描述”——这个蝴蝶的翅膀如何反射光线,四维空间下通过一些参数是否可以生成独特的几何结构。”

事实上,我们都会问 What,How 和 Why,只是我们问的 What 不是同一个本体论层面:生物学家可能需要研究苹果分为表皮、果肉、核分别的构成和生命如何发端,哲学家会研究苹果就其本质是其特征的综合还是一个光秃秃的本体。这是我们说话和思考时,选取哪个颗粒度的问题。分析一次公民抗争的人类学家直视权力结构,这与神经科学家第一次得以描绘秀丽线虫的神经网络,可以是同等令人兴奋的。

另外,真正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时候,谈学科是没有意义的。对重大问题的整体想象是反学科的。脱离具体话题谈学科、谈多学科跨学科,都是空中楼阁。

我们该丢掉学科分类的尺子,以自身为量了。

——你觉得呢?欢迎你结合自己的学科经验讨论。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