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凱提未睜開的生態之眼- 評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的自然資本論點
寫在前面:
2014年11月湯馬斯.皮凱提(Thomas Piketty)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的繁體中文譯版出版時,原本要發表在苦勞網上發表的文章。當時還在苦勞網的窮理對於文章提出不少編輯建議,但當時未有時間修改,因此遲遲未發表。而這週Piketty領軍研究計畫所發表的<<世界不平等報告2018>>繁中版將要上市,故趁此貼出這篇未發表的文章,談談不平等與永續轉型的關聯性。
原稿完成時間為2014年11月18日,所以有些時態與今已有落差,煩請各位閱讀時留意。
------------------
「建立在私有財產上的市場經濟,若採取放任其自行發展,其一方面具有融合的力量,促使知識與技能的擴散;但它另具有導致不平等的力量,將會對民主社會及其仰賴的社會正義此基礎價值,產生潛在的威脅」[1]
湯馬斯.皮凱提(Thomas Piketty),這兩年媒體關注度最高的經濟學者,隨著其「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的繁體中文譯版的出版以及其來台舉辦專題演講與對談,其對於現行資本主義所導致的貧富不均現象以及其對社會的深遠影響,搶占國內不少媒體版面。
皮凱提在「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中,立基於其先前所建置的統計資料庫,檢視美、英、法等國的財富分配狀態的變化,指出依據現行發展趨勢,財富集中程度將惡化至19世紀的狀況,如其指出1870年時美國最富有的10%擁有全國71%的財富,此占比於1910年時達到最高峰的80%後,而至1970年時削減至65%後,近年又回升至70%。其指出背後的原因乃是利潤、利息、地租等資本所得於總所得中的占比例持續增加而致,在加上前述的資本乃多可繼承,產生「世襲式資本主義」(Patrimonial capitalism),擴大不平等現象。
就如同皮凱提直指不平等是二十一世紀資本的特性之一,但在全球因土地佔用、水資源耗用、溫室氣體排放、空氣汙染、水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廢棄物所衍生的環境外部成本已相當於該年全球GDP的13%之時,剖析所謂的「二十一世紀的資本」,不應輕忽環境品質與自然資源等自然資本(Natural Capital)的影響。
本文旨在梳理皮凱提於此書中針對自然資本此議題上,所提出氣候變遷政策分析、自然資源租對全球貧富不均的影響等觀點,與近期所提出的碳稅、化石燃料撤資行動等實際政策倡議的關聯性。另更以生態經濟學界近期關注的超越成長(Beyond Growth)或去成長(de-growth )等重要觀念,檢視皮凱提對於「經濟成長」的分析,是否足以創造一可兼顧生態品質與社會公平的永續經濟範型。
氣候變遷與公共資本
皮凱提其於此書中,闢有「氣候變遷與公共資本」一節,其就進行減碳政策成本效益分析時所採用的折現率的意涵進行分析。其指出當使用貼近資本回收率的高折現率(4~4.5%)時,既意味認為後代可具有更多資源可因應此危機,因此無須急著採行減量政策。而若採行較貼近經濟成長率的低折現率(1~1.5%)時,則是代表當下的政策分析中,未來世代的福祉,跟當代具有相近的重要性,因此需儘速採行減量政策。皮凱提表示,其較認同後者的論點,並批評針對就減量政策中的折現率的討論,常排擠了真正關鍵的議題。皮凱提認為由於政府債務遠低於總私有財富且根本不可能完全消除,故其在公共政策的重要性上不該被視為需優先解決的問題。其認為具有急迫性的公共政策重點為增進教育資本以及避免自然資本的退化。其更指出氣候變遷是極為重要與嚴峻的挑戰,特別是其無法藉由一紙命令或是針對資本課稅既能解決問題。而針對減碳相關政策工具上,皮凱提則認為碳稅等價格工具的效力,不及直接管制來的有效果。
然可惜的是,皮凱提僅簡單從碳稅的減量成效進行對此政策工具進行評判,反而忽略的碳稅倡議者強調的若可依據稅收中立原則進行規劃,藉由課徵碳稅,調降所得稅,則可創造減碳以及縮減貧富差距的雙重紅利效果,其對整體經濟體對於資本配置的影響,將較直接管制更具有效果。
自然資源租(resource rent)
皮凱提指出全球因開採自然資源所賺取的自然資源租(resource rent)占全球GDP的比例,已由70年代的1%,90年代的2%,成長至全球5%,其中一半以上的資源租是來自石油。而此類資源租為諸多國家主權基金的來源,目前占全球資本的比例約達1.5%。而當資源價格不斷上漲時,資源租累積的成長,將會使2030~2040年時,此類主權基金占全球資本的比例達到10%~20%。而此類主權基金的跨國投資,將會導致政治上的反對。
另一方面,皮凱提亦指出跨國間的不平等的要素之一,乃是自然資源租分佈不均。其舉中東的石油租為例,指出埃及的人口雖達8500萬人以上,但總共可享有的教育預算僅為50億美元,而同時間,僅有30萬人的卡達每年的石油利潤則達到1000億美元以上。其呼籲應尋求新的政策手段,促成石油租的再分配,方有助區域的發展。
但皮凱提於分析此議題時,忽略了各類化石燃料資源租將受到未來的氣候變遷政策極大的影響。如依據知名經濟學家Nicholas Stern以及研究智庫Carbon Tracker Initiative的分析,若要抑制增溫於攝氏2度以下之時,則全球石油、天然氣以及煤碳的蘊存量,只能動用22%。此分析意味著在若欲因應氣候變遷,傳統化石能源業者是沒有成長空間的,而其目前市場上的股價,是存在著碳泡沫化(carbon bubble)的風險。如該分析中引用HSBC的評估,指出若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則目前市場上的石油與天然氣公司的資產,未來的價值將會降至當前的40%~60%。而全球許多環境運動團體,亦聯合推動化石燃料撤資行動(fossil fuel divestment),向政府以及金融機構施壓,要求其不再將化石燃料業者作為投資標的。
撤資行動以及更全面性的減量政策,均會使資源租的資產價值大幅降低,此舉若依皮凱提的分析,是有助於縮減全球的貧富差距。此為相關倡議團體,未就論述撤資行動的效益,可增添之視角。
繞不出成長的迷思
而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中,對整體自然資本影響甚劇的討論,乃是在於成長的迷思的討論。皮凱提於此書中闢有「經濟成長的終結?」一節,提出「我們是否將因為技術或生態的因素,逐步面臨成長的終結?」其以所建立的長期統計數據指出,長期而言,任何一位於技術前沿的經濟體的人均所得年均成長率鮮少高於1.5%。當前社會大眾常以為每年的經濟成長率理所當然的可以達到3%或4%,但歷史趨勢以及邏輯分析證明此認知是不切實際的。然而其另一方面皮凱提又強調持續的經濟成長,可以使可繼承性的財富(inherited wealth)的重要性下降,有助於減緩財富不均的現象。
然而面對其原本提出的生態衝擊與經濟成長終結的詰問,其僅是在說明其採用人均經濟成長率達1.2% 作為其分析時的情境參數時,簡要提到要達到此水準的經濟成長率的要件之一,就是需發展可替代即將枯竭的化石燃料的新能源。
英國Surrey 大學Tim Jackson 教授,在其知名的《誰說經濟一定要成長》(Prosperity without Growth)一書中,既運用IPAT公式進行分析。其指出,若欲使承載90億人口的地球,能夠達到IPCC所建議的2050年時將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降至1990年的80%的目標,並兼顧每年2%的GDP成長,則2050年時的碳密集度(Carbon Intensity,既每產出一單位GDP所排放的溫室氣體量)需較2007年的技術水準,下降百倍以上。然而這般生產力的大躍進,卻是完全不可行的。因此基於此理由,提出全球應停止追求GDP持續成長,採用另一種經濟範型以因應生態限制的建議。但皮凱提在此書中卻指出遲緩的經濟成長,將會導致不平等的擴大,此論點對於Tim Jackson 此類倡議將造成極大的挑戰。
因此Tim Jackson 與著有《Managing without Growth》一書的加拿大約克大學Peter Victor教授共同撰文分析皮凱提所提出的經濟成長趨緩與不平等的擴大的論證邏輯。其指出皮凱提的論證中,假定資本對經濟成長的影響力高於勞動,因此方會推導出經濟成長率趨緩會導致資本占總財富的比例增加的現象。但Tim Jackson 與Peter Victor 進一步指出當其倡議「誰說經濟一定要成長」此類新的永續經濟範型時,就提出全球不應在追求勞動生產力的提升,反應優先發展勞動密集的社會服務產業,可在經濟成長率趨近於零甚至轉為負值的狀況下,兼顧環境涵容能力以及充分就業的雙重目標。而在此情形下,資本對經濟成長的影響力反而會小於勞動,因此即使是經濟成長率持續下降,也不會導致資本占比增加,加劇不平等現象。
二十一世紀的自然資本
皮凱提於10月下旬歐盟峰會開議討論氣候與能源政策之時,曾與其他兩位學者共同投書英國金融時報,敦促歐盟領袖應正視積極的減碳政策,可創造新的成長範型。但如前所分析,其於《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中,針對自然資本的分析,並未能回應當前的政策問題,而針對更整體的環境資源危機所衍生的「成長的極限」相關討論,僅能以「發展可替代即將枯竭的化石燃料的新能源為維持經濟持續成長的要件」帶過,而未能提供結構性的分析視角,同步探討生態危機此同為二十一世紀的資本主義所衍生重要的問題。
若欲深究此議題,大衛.哈維(David Harvey)今年出版的《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Seventeen Contradictions and the End of Capitalism)中,則闢有專章討論資本與自然界的關係,提出「自然在資本流通與積累中被加以內化」、「資本將環境問題轉化為大生意」等觀點,以及「環保運動一旦超越表面工夫或是政治改良的層次,必須是反資本的」等行動建議。反倒有助於我們剖析的當前生態問題以及現行因應機制的缺陷,建構關於二十一世紀自然資本論的分析視角。
然而皮凱提在自然資本分析上雖不足建構完整分析自然資本的觀點,但其下列對於稅制的分析,則可應用於台灣運動團體現行將能源稅的推動作為重要環境政策議程時的參考,以期可先將外部性納入現行資本運作體制之一,作為扭轉體系的起始點:
「稅收並非僅是技術問題,其無疑是一個政治與哲學議題,甚至可比其他的政治議題更為重要。若沒有稅制,社會將失去共同的命運,因此將不可能採行共同行動。」
補記:2015年巴黎氣候峰會前,Piketty研究團隊發表了一份名為Carbon and inequality: from Kyoto to Paris,估算不同所得階層的碳足跡貢獻量。並指出全球在國與國之間的碳排放的不平等性正在縮小(因發展中國家經濟所得提升,人均碳排增加),但一國之間的碳排放不平等性正在增加。據此提出科增全球碳排放累計稅作為因應氣候變遷的解方。但該報告中的圖都有點醜,所以我改引Oxfam針對同樣議題所提出的分析。
參考資料:
1. Piketty, T. 2014. Capital in the 21st Century. Cambridge,Mass: HarvardUniversity Press.
2. Jackson, T. 2009. Prosperity without Growth – economics for a finite planet. London: Routledge.
3. Trucost. 2013. Natural Capital at Risk: The Top 100 Externalities of Business.
4. Carbon Tracker Initiative. 2013. Unburnable Carbon 2013: Wasted capital and stranded assets.
5. Tim Jackson and Peter A. Victor. 2014. Does slow growth increase inequality?- Some reflections on Piketty’s ‘fundamental’ laws of capitalism. PASSAGE Working Paper Series 14-01.
6. 大衛‧哈維,2014,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聯經。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