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形象焦慮症。在看完《紅色滲透》之後

壹肆說
·
·
IPFS
《紅色滲透》何清漣。

書封印著「新華門」匾額和門內影壁「為人民服務」,這五個紅底金字,擺在中共政權身上顯得諷刺,不過中共有許多名詞的定義和這世界並不相同,像是「新聞」、「民主」、「自由」。

副標「中國媒體全球擴張的真相」,回溯中國大外宣的歷史,瞭解北京在推廣價值觀上如何不遺餘力。2009年開始,斥資450億人民幣的「大外宣計劃」,是中國推行全球戰略的文化工具,為了爭奪國際上的話語權、宣傳公關中國國家形象的「大撒幣計劃」。

中國政府對海外媒體的紅色滲透很早就已經開始,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原名「中央人民政府新聞總署國際新聞局」,成立於中共建政日(1949/10/1),只是之前基本不張揚。

2008年,在北京奧運火炬傳遞過程,世界各地對中國人權狀況予以嚴厲的批評指責,中共不檢討自身以專制手段控制社會,認為是國際媒體報導造成其形象受損。

2009年,中國GDP總量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擁有足夠投入「大外宣」的巨額資金,開始以大量金錢改變全球資訊環境:在中國境內,媒體受到的控制日益嚴密;在海外,北京利用新聞自由的弱點來推進自己的利益。

美國《獨立宣言》主要起草人湯瑪斯・傑佛遜:「有政府而無報紙,或有報紙而無政府(a government without newspapers or newspapers without a government),我會毫不猶豫選擇後者。」

在這世界的認知中,媒體(新聞自由/言論自由)是政府的監督者,是行政、立法、司法之外的「第四權」。中共政權並不這麼認為,中國的報紙是「政府的報紙」(newspapers of government),中國的媒體是黨的宣傳工具。

中共對「新聞」的理解,是希望在管制國內媒體的同時,還能主導世界輿論。中國的「媒體原則」,是宣傳高於真相,拒絕報導不利於國家和黨形象的事實,聲稱都是海外的歪曲報導,和這世界的新聞理念價值觀衝突對立。

共產主義運動以重視宣傳著稱,並且擅長「制度套利」,利用民主制度保證的權利(新聞自由/言論自由),歌頌剝奪人民權利的共產政權。中共的「對外宣傳」有一脈相承的方式,建立官方媒體(報紙、雜誌、電視、電台),借用外商名義,招募海外記者,滲透遍及媒體、政界、學術界,對各國政治施加影響。

「把地球管起來,讓全世界都能聽到我們的聲音。」是毛澤東在1955年對官方通訊社「新華社」的期許。中國媒體不存在具有公信力的報導,只會說黨要他們說的話,只想要別人聽他們說的話。

中國官媒記者、駐外記者、為中共工作的各國當地記者,肩負搜集情報、製造新聞的任務,是媒體工作人員,更是中共情報人員,將大外宣包裝成普通的媒體,對受眾實施不易察覺的滲透。

無論是國家不計成本出資購買宣傳出版物(發送各國免費贈閱)、在全球開設媒體分部(截至2016年,新華社在境外設有180個分支機構)、讓海外記者「忘記」新聞自由觀念的優渥薪酬,這種「戰鬥在敵人心臟裡」的宣傳方式,需要大量的金錢。

中共在全球60多個國家成立了100多個「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以消解「台獨」影響為主要目標,世界各地都有替中共「拿錢辦事」的人,為了得到來自中國的資源,不存在任何職業道德。

與中國有生意利益聯繫的媒體老闆,來自中國的購買新聞和廣告資金,滲透控制港台兩地媒體,將各國中文媒體收歸己用,刻意忽略中國的「負面消息」,只側重於中國經濟如何飛速發展,塑造中國政府的「好形象」。

任何專制國家的教育目的都是極力降低國民的心智,中共正在對全球進行這件事。各國媒體被中國政府「收買」的現象,已經是國家安全層級的問題,人們的警覺性越來越低,甚至很多人對中國政府產生幻想,不相信中國的真實情況。

一個國家的國際形象,歸根結柢是由其國內政治和社會狀況來決定,不是依靠新聞和發言人。不管中國的「大外宣」如何打扮自己,這世界總有看穿中共真實面目的一天。

(寫於2020年)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壹肆說某年某月十四日生, 寫有意思的真實回應。 在生活的縫隙停下來思考, 用散文說故事。 祈願活著不違本心, 有餘裕對這世界溫柔。 Instagram @eses_say Threads @eses_say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