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印象 #1 香港 下次還來

隋想
·
(edited)
·
IPFS
·
做工的人,朴素的饭,“吵”闹的街

剛結束3天的香港自由行,做得最正確的決定就是把回程的高鐵二等座改簽成軟臥,睡了一夜,早上7點準點到上海,回家放了行李,做了午餐便當,趕到公司上班,現在終於下班,有時間坐下來記錄我對香港的感受,希望能用文字封存這些記憶。

旅行路線

香港國際機場——香港歷史博物館 《回望》——維多利亞灣——香港藝術博物館

尖沙咀碼頭——灣仔碼頭——筲箕灣——土地灣——龍脊——大浪灣——筲箕灣——聖約翰教堂——聖母無原罪教堂——大館

中銀——匯豐——樂文書店——序言書店——九龍公園——中港城——高鐵西九龍站

做工的人

香港的街頭的中年女性是我很向往的樣子,普遍短發,最長齊肩,花白或者灰白相間,沒有精心打理的痕跡,不染發,很多帶無框眼鏡,穿著印有安保字樣的製服服務於公眾場合,給人的感覺是去性別化的,是非常樸素但又極富專業性的做工的人。

除了本地人,周日在中環的聖約翰教堂附近,大批的東南亞女工席地而坐,擠滿了道路兩側,她們脫了鞋子,坐在壓平的紙箱上或防水布上一起分享美食,打牌或者兜售商品,氣氛非常和諧,僅僅路過他們都會覺得被這種快樂的氛圍所感染。

後來查了資料發現,原來是每周日外籍家庭傭工放假,因此他們會和同鄉聚會,享受難得的休息時光,家庭傭工沒有自己的私人空間,住所同時是工作場所,開放的公共空間反而對他們來說是更自由的地方。相比自己這個遊客在公共場合小心翼翼,生怕行差踏錯丟臉,甚至內心還隱隱有著作為大陸人的自卑,擔心被歧視,這些外籍勞工的松弛感讓我極度地羨慕。

周一再見到這些外籍女工,他們就不再是和同鄉人一起說笑休息,而是牽著小朋友或扶著老人形色匆匆地走在街頭。

樸素的飯

香港的早午餐普遍要比內地貴一些,但性價比是有的,這幾天吃了蘿蔔糕,細粉,幹炒牛河(點成了走肉🤕),清燉牛腩河粉,沙爹牛肉面,咖喱魚丸,每一樣都很好吃,人均在40~50港幣。

菜名就是全部的原料了,不會加亂七八糟的東西,口味很清淡,牛肉超大塊,同等價位在內地吃不到這麽好的味道和這麽幹凈的食材。他們的早餐和下午茶套餐都會包含飲品,冰飲要加另外加3塊,裝了滿滿一杯冰的鴛鴦茶,凍檸茶和冰咖啡全部超級好喝。

我很喜歡他們把菜單和價格貼在餐廳外墻,或是將菜單立在門口支架上供人翻閱,食客可以決定好吃什麽在進去,也可以像我這樣,在松記糖水店門口看菜單猶豫了十幾分鐘最終轉身離開,不用擔心影響老板生意。

餐廳裏不提供衛生紙,也沒有垃圾桶,大家很自覺地帶走自己的垃圾,因此餐桌臺面相對比較幹凈,我是將用完的紙巾裝進兜裏出餐廳後扔進街頭的垃圾箱。落座-點單-用餐-結賬-找零,過程很復古,但會有種很奇異的滿足感。

從筲箕灣站下車的時候,順便逛了逛附近的小型市場,有擺攤的蔬菜,水果,鮮花和服裝,整體非常地規整,小而美。鮮花都會做成小包裝打上價格標簽,不像內地會將大捧花插在水桶裏,需要額外問價,多頭的百合價格很劃算,玫瑰品種見得倒是比較少。

「吵」鬧的街

從尖沙咀下公交,很難不被街上的聲浪沖擊到,尤其是等紅綠燈時機器持續不斷發出的嘟嘟聲,好像催命符,讓你一秒都不敢停,確實提到了很好的提醒作用,畢竟在香港的街頭能做的也只有不斷趕路,朝目的地行進,沒有能休息的地方,嘟嘟聲挺多了還蠻像行軍令的。

後來查資料,發覺原來這是為視障人群專門設計的,頓時覺得更悅耳了。說到這裏,香港街頭的盲道存在感很強,晚上在彌敦道街頭真的遇到了一位視障人士獨自出行,而且走得很快,很準地轉向進入了地鐵口。這在近乎摩肩擦踵的鬧市街頭,真的很不容易。

除了盲道,另外不得不提的是隨處可見的罰款通告,坐公交,不系安全帶要罰款x x,地鐵吃東西要罰款x x,甚至在餐廳吃個飯,墻上有會貼著「面斥不雅」四個大字,正對著你。Laws and rules are watching you. 某種程度上這也給了我獨自行走的安全感,潛意識中會覺得在這個地方,能做和不能做的事情界限是清晰的,是被某種公權力所籠罩的。

與熱鬧街區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安靜的教堂,碰巧遇到唱詩班在練習聖歌,聽不懂粵語的歌詞,但不妨礙欣賞優美的旋律,有如天籟,坐下來就不想起身,想要一直這樣待著。山上是安靜的教堂,可以靜心侍奉上帝和聖母,一旦下山面對的就是繁華的中環,难以摆脱物欲和貪婪,也是有趣的對比。

總結

獨自一人旅行,仿佛鬼魅一樣在這座陌生的城市飄移, 沒有人認識,很自由,下次還來。


CC BY-NC-ND 4.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