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夢想嘉年華:所謂的「夢想」是怎麼組構的?
2019年10月21日 文、圖/陳沛皇
色彩充斥著捷運忠孝敦化站一帶,成排花車、表演者以及觀看的群眾讓平時的道路增添樂趣。今天(19)是夢想嘉年華舉辦至今的第十七個年頭,是台灣行之有年的嘉年華。活動最早的起源是一位汐止建商希望能讓自己家鄉汐止的民眾更加凝聚,在他推行社區營造時發想的點子。草創過程困難重重,而至今已然成為台北小有規模、獨樹一幟的年度嘉年華盛事。
一場嘉年華的誕生
自2002年第一次遊行開始,嘉年華就定期在每年10月的第三個星期六舉行。今年的活動「2019熊抱世界夢想嘉年華」是由台灣黑熊保育協會、夢想社區文教發展基金會與臺北市政府共同舉辦,主視覺就以一隻打扮成海盜的台灣黑熊為設計。除了社區營造人士,更邀請了國內外的藝術家一同參與,總共四十多組的表演團體讓遊行隊伍玲琅滿目。
嘉年華背後,我們是否的演繹「夢想」
現在的年輕一代被稱為所謂「崩潰世代」,對於生活沒有熱情,對於未來不敢有想像。走在夢想嘉年華,不禁會想問自己:「夢想對於我來說是什麼?」我們想要的未來是什麼呢?一個高度發展的超級城市,抑或反璞歸真的田園生活?還是大家盼望的經濟發展,所謂的「發大財」?在這個「夢想」看似遙不可及的當代,我們需要也必要清楚討論我們想要的未來,是否真能長成我們「夢想」的模樣。
如果夢想嘉年華是我們對夢想的「縮影」
夢想嘉年華的豐富色彩不只限於顏色,還包括了參加者。從學生、青壯年甚至年長者,都能看見他們的表演活動,也有不少外國團體參與。若回到最原來的初衷,嘉年華作為一種社區凝聚及推廣的手段,可看到的是他們更體現了理想的社會該有的模樣──呈現多元。大家快樂地在街頭遊行,穿著表演服,表現自我,享受自由。民眾路過就能看見特別的藝文表演,也可以欣喜地拍照或與他們合照。我們希望的未來是如此的歡樂。但我們有曾問過自己:「我們的快樂好像是空氣,來得自然,吸得習慣。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在這樣的空間裡享受同樣的感受呢?」
就像一場遊行,需要志工付出、警察協助,其實並不是那麼水到渠成。有時候我們得要很小心,注意我們是否一疏忽就可能造成那些與我們不同階層的人的辛苦。面對塑膠製品可能造成工廠附近人民的身體健康危害、海洋動物的迫害等。我們不是要當個極端主義者不使用完全塑膠製品,而是在每次的消費背後了解到「每次的選擇都是自己為了地球發聲的表態」,進而某些程度上地減少。或者,在對於弱勢的關懷。其實遠遠比我們想的不足,也不夠友善。我們需要意識到自己並不是和一些人站在一樣的社會位階,理解他們進而幫助,而非想方設法排除。
就我以為,一個夢想的未來,必須由多元、平等、自由組構,沒有這樣的基礎,我們所探尋的那些快樂都有如雲煙,隨時將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