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新氣象-農業產業化與嶄新商業模式

gershamJm
·
·
IPFS
·
2021年剛入職寫的

台灣傳統農業經營面臨了許多問題,包括土地、資金、技術、法規等。近幾年來,台灣農業長期處於缺乏青年投入,農業就業市場與農業人口老化的問題,目前台灣農民65歲以上者占44%,而第二代內無意願承接從農者占73%1 ,長久勢必會造成農業上面的斷層。其次,農一代保守的經營,僅提願意提供大盤,面對自組品牌排斥,家族式的方式經營,缺乏較大的經濟規模與創新技術2 。而政府的觀念認為,農業是生產銷售的弱勢行業,農業政策偏向於補貼方式進行,貸款資金多半為補助農戶個體而非農業公司、農民團體等,農業公司、農團缺乏資金獲取來源,對於籌措資金管道相對薄弱3 。

  農業公司往往對於市場上的價值定位、產品特色、品牌效益及技術發展定位模糊,而對於風險管控及與投資者的橋樑缺乏溝通媒介。因此,農業公司應導入商業模式經營思維4 ,從傳統的生產銷售轉而變成知識密集型的商業服務5 ,重新定義農業的價值,不應將農業只定為成初級生產的行業,,導入農業產業化與永續經營的想法,才能在全球自由貿易的趨勢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下立足6 。

  近期台灣遭遇陸方鳳梨禁令問題,不少農戶因長久提供單一市場,而嚴重受到波及7 ,台灣農戶抱團成長又或龍頭產業帶動發展,導入農業產業化的概念已然成為趨勢。農業產業化又可劃分為兩部分,一為農戶整合,二為龍頭產業帶動,首先,農戶整合的導入有別於產銷班、合作社生產模式,引入企業思維整合產地、銷售、市場通路外,以成立公司的方式,可利用股權保護各參與農戶間權益,對於老農等或後繼者不願繼承之農戶,其資產亦可以活化及保障,而資金不足之新進農戶也可以以技術等方式入股,提供技術匯集、高品質作物等條件達成農戶互惠合作。其次,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對於吸引企業投資、金融借貸或對未來企業合併等則有更高的吸引力,可促進企業產業發展及升級。

  龍頭產業導入農業產業化可與地方農戶簽訂契作條件,提升規格化農產品產量,帶動提升生產基地基礎,增加市場競爭力。當然,龍頭企業的優勢並不僅止於提高國內生產,並能藉由企業化管理模式放遠於國際,甚至,可以將產品透過加工方式提供更高的產品價值,對於跨領域結合更能得到雙方互惠互利的作法。農業產業化的思維可以帶動農業循環經濟的開始,避免因產量品質、單一市場等因素而導致無法令產業升級。

  另一方面, 過往台灣擁有多項外銷型農業產品如花卉及高經濟價值高的水果等,並掌握甚多農、林、漁、牧業等多項關鍵栽培及生產技術,提供高品質農業商品行銷各國,長久以來政府法規僵滯、缺乏彈性,國際化程度不足對技術設置許多法令管制8 。此外,農民對於技術的保護及智慧財產權意識匱乏,導致近年來多項技術流出國外,更甚者產品回銷,如香蕉、鰻魚、九孔、毛豆、黑珍珠蓮霧、珍珠芭樂9 及花卉等,嚴重打擊國內優質農產品生產。

  農業科技商品化是具有多個面向的課題,如成本、技術、法規、市場等面向,而農業科技技術又可以分有形與無形兩種10 ,有形的農業科技包含農機具的技術創新、農藥、種子,品種改良等的技術研發,以台灣農友種苗公司為例,針對各國需求,改善種子品質,行銷於世界,並利用基因保護技術保護種子被複製11 。無形的農業科技知識包含田間管理模式、決策模式、產品銷售模式、市場營運模式、智慧財產權、商標保護12 等,借鏡於國外如可口可樂、麥當勞等企業其商標或營業秘密的資產保護,足可見無形資產的重要。當然,相對重要的是建構跨領域技術整合搭配原產業生態系統建立商業模式,由生產銷售模式轉而進入農業知識型服務業13 ,如國家或企業委託模式、整廠/場輸出模式14 ,是提升農業經濟力的新動能15 。不過,農戶普遍未建立風險管理的概念,台灣亦缺乏專業風險評估之機構,現今,台灣研發大多處於學界、農業改良場,藉由輔導或產學合作等方式將技術釋出,政府僅扮演媒合角色,缺法長遠商業佈局的思維,農產業界亦缺乏專業的綜合風險評估、專利佈局與智財保護的應用。在這世界貿易市場競爭的時代如何擺妥舊思維,尋找新的商業營運模式才是農業的未來。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gershamJm一個誤入創投顧問業的農業研究人員,分享一點就業,轉職後的心得與感想,與發表過的一些文章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