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盤營養午餐,掀起台灣的食農革命!陳明信革新團膳產業,幫優質台灣食材進入校園

上下游新聞
·
·
IPFS
·
一盤營養午餐,可以掀起一場台灣的食農革命!過往營養午餐在價格天花板的限制下,多採用進口食材壓低成本,讓團膳背負難吃劣質罵名。但陳明信打破惡性循環,透過穩定採購取得優惠價格,讓品質升級,更率先大幅採用優質國產食材,拉抬國內糧食自給率。
陳明信打破競爭桎梏,與產地積極合作,為團膳產業吹起革新旋風。(攝影/孫維揚)

一盤營養午餐,可以掀起一場台灣的食農革命!過往營養午餐在價格天花板的限制下,多採用進口食材壓低成本,讓團膳背負難吃劣質罵名。但陳明信打破惡性循環,透過穩定採購取得優惠價格,讓品質升級,更率先大幅採用優質國產食材,拉抬國內糧食自給率。

陳明信表示,團膳肩負台灣農業的永續之責,他多次在農產品出現銷售危機時,帶著團膳產業協助農民,包含疫情期以用運輸車協助農民送菜給消費者;或出手搶救產量過剩的蔬菜,近期還成立農產直購平台,讓團膳業者直接與農民採購。陳明信認為,協助農民產銷,就是協助團膳業者穩定供餐,雙方都能獲利。

團膳以價格競標,業者被迫壓低成本

因家庭從事貿易,陳明信對作生意不陌生,但是直到進了團膳這個行業他才發現,要兼具品質與利潤,需要付出的成本,遠比其他生意更加艱辛。

陳明信初至團膳公司「食家安」就職,負責校園午餐競標。他發現,校園團膳一年的工作天約 200 多天,利潤卻要應付全年開銷,然而學校午餐多先固定午餐單價,再讓團膳業者競標,幾乎無議價空間,在價格天花板之下,業者每餐利潤都只有零頭。

他分析,一份營養午餐售價中,理應要 70% 用於食材採購,但早期校園標案往往一份開價不過 30 元。換言之,團膳一份午餐只有 20 元的食材採購費。

除食材成本,團膳營運還要考量人事、運輸等開銷,業者為了得標,只好在每個環節皆壓低成本,例如員工身兼多職、品管簡化、為了薄利多銷而不斷加碼菜色,「誰的肉大塊、誰有附飲料、誰就贏!」

價格戰導致犧牲食材,團膳被背負難吃劣質罵名

但是又要加碼菜色,又要壓低成本,食材的品質往往被犧牲。例如重口味醬汁包裹不新鮮的肉塊、免費供應含大量糖與添加物的飲料、量多但不好吃的配菜,讓孩童無法健康飲食,團膳業者為了作生意,只得背負供餐「難吃、劣質」的罵名。

陳明信表示,食家安早期因在意供餐品質,投注資本在選擇優質食材、檢驗食安等,但這些服務不如「免費加量」受學校青睞,往往在競標時失利。公司經營約八年就虧損破億元,讓股東們忖度要設立停損點。他也曾猶豫是否離開轉職,但又不甘心被現實打趴,只好「帶著鋼盔往前衝」。

從運輸改進工作效率,大力改革食材品管

抱持「要闖出名堂」的決心,陳明信先從運輸部門開始改革。面對一群中年司機,他下場幫忙開餐車、抬餐盒、爭取獎金制度,與司機建立情感後,司機開始接受新的出車順序、改善儀容、學習回報客訴,提升送餐效率,清新的「門面」,讓學校對食家安信賴感直線上升。

管理有成之後,公司讓他負責食材採購,賦予的任務是降低採購成本、但不能犧牲食材品質。在逐漸接觸各種農產品後,他摸索出採購訣竅。以水產品為例,相同的產品品項,有供應商開價便宜,卻可能是大量冰塊填充,真正可用的食材反而更少;在青菜部分,如果挑選季節盛產的青菜,不僅價格較實惠,也因符合生長時節,相對無用藥殘留疑慮、料理後也更可口。

在管理採購過程中,陳明信也發覺公司內部藏有陋習,像供應商偷塞香菸、檳榔給廚師,請求放寬品管。於是他新增品管單位,請稽查人員半夜到公司監督進貨;也加強廠房清消,避免交叉污染。這番改革引起員工不小反彈,因此「人員洗牌數次」,也有同業等著看他挫敗。

面對內外都不看好的壓力,陳明信仍不願妥協,反而帶著廚師與校方接觸,透過學校給予的直接評價,讓廚師願意思考如何讓料理好吃又安心,「畢竟總會想供應受讚美的午餐」,陳明信表示,廚師也把品管、食安控管的細節回饋給學校分享,在在都增加校方的認同。

建立完善工作模式,備菜快速又乾淨

陳明信一路過關斬將,於 2014 年成為食家安總經理,在他用心改革下,公司於 2017 年轉虧為盈。

陳明信對工作流程要求嚴謹,走訪食家安廚房,廚房內備菜員工穿戴防護衣著僅是基本要求,還依工作性質穿戴不同手套,定時就更換。飯菜出爐後會先用溫度計確認,達到高溫標準才送至配菜。烹調或配菜完成,員工立即清理廚具與生產線,剛結束料理的場所彷彿未使用過般整潔。

考量食材的不同特性,像油炸、烘烤料理較不易變質,而蔬菜水煮若放置過久就易軟爛,因此廚房會優先料理炸、烤、油炒菜色,熬煮湯頭與蒸飯之餘,最後才進行水煮料理。淋醬等調味則會等裝菜前才進行,每個步驟都為了提升團膳的美味值。

出菜流程同樣不馬虎,外場員工準確堆疊餐籃,以免鐵蓋被掀開。一旁的餐車不消片刻就被拉至運輸車前上貨,防止料理過快降溫,運輸車早上 10 點鐘陸續出動,準時將新鮮午餐送至學校。陳明信補充,等餐盒送回,員工還要用專業清理線滌淨器具,清消所有場所,往往到晚上 8 點才收工。

餐盒聯合會秘書長阮專銘表示,傳統團膳業者經常是家族事業,接班人因長輩壓力較難改變營運模式,但陳明信沒有長輩包袱、改善體制而不怕被嘲笑。且他不吝於跟校方、家長呈現團膳工作細節與變革,替食家安打造良好形象,也翻轉過往團膳「東西難吃、環境髒亂」等負面印象。

主動選用國產食材,走訪產地促進交流

站穩團膳市場後,陳明信開始思考,如何以團膳帶動國產食材的使用率,也持續讓食材升級。他自 2015 年就陸續跟究好豬、洽富氣冷雞合作,在相同的預算下,全用國產、有產銷履歷的豬肉、雞肉入菜。

明明預算未提升,如何顧及收益又選購國產食材?陳明信透露,團膳業者經常找多家供應商採購不同的肉品部位,但他卻採取與單一廠商採購的作法,透過穩定長期合作,爭取更優惠的價格。但他也協助供應商至校園舉辦食農講堂,提升他們品牌曝光機會,魚幫水、水幫魚,這種採購模式,「連廠商都很訝異」。

後來政府希望團膳多用 3 章 1 Q 農產品時,陳明信則呼籲政府設計獎勵金,促成合規業者獲得加菜金,並提升國產食材使用率逾 98%。他也定期訪視食材供應商,不僅篩選優良生產者,更向農民請教農產品現況,例如得知哪些水果將盛產,就先跟農友預定,用實惠的食材此設計菜單,亦減輕農民銷售壓力。

事實上,陳明信多次在農產品出現銷售危機時,帶著團膳產業協助農民,包含疫情期間推出蔬果箱,用運輸車協助農民送菜給消費者;或雲林高麗菜去年產量過剩,菜價崩盤前就採購 200 公噸,供給團膳使用。他近期還成立農產直購平台,讓團膳業者直接與農民採購,增加雙方的收益。

兼顧團膳與農民權益,農民皆有感

身為團膳業者,為何替農民產銷著想?陳明信直言,「供銷穩定對團膳更重要」,農產品價量起伏劇烈,不利團膳採購,「菜價臨時暴跌,團膳也很難改菜單」,反而和農民合作,計畫性產銷,雙方生計得以平穩。所以希望透過直購平台,鼓勵農民與團膳共同計畫食材供銷。

雲林縣饒平合作農場負責人程坤裕供應食家安蔬菜四年,他憶起最初聽聞食家安「有點龜毛」而有所顧忌,後來知道食家安是在意蔬菜食安,「兩邊想法契合」而願意長期合作。他並提及,陳明信會帶整個團隊在每年團膳淡季直接到產地,與菜農檢討年度供餐問題,「他願意跟產地溝通」。

大人物農產運銷合作社總經理陳建瑋說明,進口大豆價格低廉,導致國產大豆推廣不易,後來陳明信協助大豆業者與校園團膳接軌,收益較固定,才有餘裕繼續擴大產業。他指出,農產加工品量因每家團膳採購能小,需要計畫性生產確保供需平衡。陳明信主導的直購平台能整合團膳業者共同採購,擴大單次採購量,大豆農收益更無虞,並可用較優惠的價格反饋給業者,促成雙贏。

接下同業公會,不斷替團膳爭取權益

陳明信除了經營自家團膳,也身兼餐盒聯合會理事長,帶領同業革新。例如 2015 年受「無基改推動聯盟」的倡議啟發,陳明信串連台北市同業呼籲調漲餐費,以採購非基改食材,並獲得其它縣市響應。也與台北市同業聯合,支持校園禁用一次性餐具,減少孩童因外食產生較多垃圾與食安漏洞,並增加團膳午餐訂餐率三年內提升超過 90%。

過往團膳必須準備過多配菜,廚餘量居高不下,陳明信計算台北市團每日校園午餐廚餘量,引起社會熱烈討論,台北市政府才出面和團膳業者討論解方。阮專銘說明,陳明信一直希望團膳產業利潤合理化,每次出現食安相關議題,他都會快速與同業討論因應措施,並站在第一線和大眾溝通,讓外界看到團膳認真把關食安,改善對產業的觀感。

加強專法制定,為團膳生計持續前行

為團膳產業鞠躬盡瘁,陳明信未曾停下腳步,他也持續關注台灣是否能順利通過《營養午餐法》,讓校園午餐有更細緻的法規,呼籲政府可以支持中央廚房、自設廚房等多元的團膳體系維持生計。

陳明信認為,校園團膳身為孩童食安與農業生產的把關者,不應只以「好吃與否」檢視價值,而該看見其穩定糧食自給、食農教育等多元功能,才能擺脫定價過低、壓低價值的困境。


支持《上下游新聞》,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上下游新聞上下游News&Market(新聞市集)專注於農業、食物、環境等公共議題的獨立媒體,提供每日新聞及深度調查,將農業的精彩、面臨處境、從農業到食物的歷程,帶到大家眼前,累積台灣的農業公共資料庫。
  • Author
  • More

我漁村我驕傲!東石女孩歸漁返鄉,扛飼料養魚,「魚塭千金」賣魚、直播漁村點滴

絕美彩葉草都出自他之手,張永杰選育「羽毛」彩葉草,申請品種權大放異彩,連日本都愛

一顆蛋的友善循環!伯拉罕合作社,協助部落長者養雞,賣蛋支持公益晚餐,人雞社區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