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穿完美主義的 4 大謊言,「完成」所有未完成目標!》
開始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完成目標,你就勝過 92% 的人!
本篇文章的觀念來自於《完成》這本書,想知道「完美主義」到底對我們說了哪些謊,導致我們至今仍有那麼多的目標還沒有完成的話,就繼續看下去吧!
1. 如果事情不完美,就放棄吧
要知道,事情做得不完美「不會」害死我們;把完美當作「唯一標準」的人,往往無法跨出下一步,無論下一步是開始一個新的目標或是繼續完成現有的目標。
「習慣一直立新志向、不斷重新開始的人」跟「有恆心持續完成目標」的人的差別,其中有一點就是:對「不完美」的忍受力。
原本目標要日更,發現達不到後,「乾脆」別做了;原本目標要減10公斤,發現減不到目標時,「乾脆」別減了;原本目標要跑半馬,發現跑 5 公里就很喘時,「乾脆」別跑了...
但其實,沒有日更「不會怎樣」,沒有減到 10 公斤也「不會怎樣」,跑 5 公里很喘更是初學者的「人之常情」(就像我),「總比」完全不分享內容、「總比」連一公斤都沒減、「總比」連 1 公里都跑不完來得好。
當事情的進展「不再完美」的那一天,就是「不斷重頭開始」跟「順利完成目標的人」「分道揚鑣」的日子。
可以接受「不完美地」前進,那旅程就繼續;不能接受的話,旅程就此結束。
要知道,完美主義的相反,不是失敗,而是「完成」。
其實,我們應該都曾經體驗過,完成了我們在乎的事時當下的感受,那是世界上最棒的感覺!
完美主義會讓我們把目標訂太高,反而搞砸一切... 我們愈努力要達到完美,愈不可能實現目標。
當我們立下目標時,如果我們誰都沒說,其實我們還是對了一個人說,那個人就是我們自己。那個目標,相當於是對自己的承諾,無論是日更、減幾公斤、跑幾公里,一旦我們沒做到,我們就是跟和自己相處最久的人說了謊,那個人也是我們自己。當我們違背的「承諾」太多,我們就會開始懷疑自己。
放下完美,某種程度來說,也是停止懷疑自己。
2. 你的目標應該要大一點
「把事情做到完美」這個「手法」很高明,乍看之下沒有不對,追求卓越有什麼不好?「好,還要更好」,聽起來很激勵啊?
但可怕的,不是這句話本身,而是他常常夾帶的「副作用」:要嘛就做到最好,要嘛就「別做了」!
聽見了嗎?「別做了」!什麼!我們不是才剛剛講到要把事情做好嗎?怎麼搞到最後變成不做了?
這就是一味追求「完美目標」「可能」會招來的副作用!
為什麼我用「可能」?因為我個人覺得這是因人而異,雖然這樣說跟作者表達得有點不同,不過我覺得世界上的人有百百種,目標也成千上萬種,對有些人來說,目標設太小,他就沒有動力;但我完全認同,儘管遠大的目標容易讓大部分的人在「一開始」躍躍欲試、滿腔熱血,但「執行」才是考驗的開始,我想,過於遠大的目標確實很容易讓人在中途就放棄。
為什麼根據統計每年約有 92% 的人放棄完成新年新希望?原因我相信有很多,但其中一點就是:我們通常將目標訂得「太樂觀」。
作者提到,科學家稱這個行為叫「規劃謬誤 planning fallacy」,指的是「人們在預估得花多少時間才能完成未來的某件事時,表現出樂觀的偏見,因而『低估』了所需的時間」。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我覺得相當地有趣,我還去找了他的原文報告來看,有一個心理學家,名叫 Roger Buehler,曾請他的研究生預估他們自己完成論文的時間,結果大多數學生預估完成論文的平均時間落在約 33.9 天內完成,預估最壞情況是 48.6 天;有趣的是,學生最終完成論文的平均時間是 55.5 天,比學生自己預估時間還要多上超過 60%!
事實上,實踐目標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短跑。
將目標「砍半」,讓我們這次能夠「贏」,比較有可能下次願意做更多,進而「贏更多」。
舉例來說,如果你原先的目標是要減 8 公斤,而你只減了 4 公斤,等於是還差目標 4 公斤「沒有達成」;然而,如果這次,你將目標「減半」變成 4 公斤,你一樣減了 4 公斤,結果不變,但你「達成」了目標。
你可能會想說:「這是哪門子的自我感覺良好?」
但「感覺好」在實踐目標時極度重要!因為它讓我們想「繼續」嘗試「下一個」目標,而不是就此放棄。
原先的目標減半剩 4 公斤,怎麼辦?再開始下一輪目標啊!這次目標減 4 公斤,3 個月過後只減了 3 公斤,怎麼辦?「減半」你的目標!現在目標剩多少?2 公斤對吧?達成目標了嗎?
扳起手指算一算,原先的 8 公斤現在剩多少了?8 減掉 4 減掉 3 ,剩下 1 公斤了耶!
假設前 4 公斤花了你半年,後 3 公斤剛剛說了花 3 個月,加起來總共多久?9 個月對吧?那今年結束前有沒有可能減掉最後 1 公斤呢?
有些目標很難「砍半」,怎麼辦?試著給自己多一點時間。
記住,我們對抗的是「放棄」,不是在討論「完成原本的目標」比較好,還是「完成減半後的目標」比較好?而是要消除掉「因為原本目標太大而選擇放棄」這個選項!
如果目標無法「砍半」,但完成的時間有討論的空間,那就延長吧!
就像剛剛舉的例子,假設原本目標是要半年減掉 8 公斤,這個數字完全不能改(雖然我不知道為什麼),那麼延長可以吧?1 年減掉 8 公斤也很棒啊!什麼?1 年有點難?那一年半呢?兩年呢?都已經撐了那麼多年,不差這兩年吧?
別相信「現在沒有完成、達成它,就永遠無法完成、達成它」!
3. 你全部都做得來
時間有限,但我們從來不願意承認:要做好一件事,就必須犧牲另一件事。
這一點我覺得對我個人相當有幫助,如同書中講的,我們很多人可能已經花了大半輩子,選擇去做超乎可能、超乎自己當下能夠做到的事,並且怪罪自己無法支撐下去。
我們每個人都有的資源就是時間、注意力、精力。
這 3 者,只要有一個不到位,事情就很難做好,偏偏他們都是有限的。
當我們嘗試要同時扛著過多的擔子,某種程度上,它讓我們心裡「感覺」自己很偉大,甚至很「負責」,但實際上,我們最終會降低所有事情的品質,因為,我們的時間不夠、我們的注意力不足、我們沒有精力了...
作者點出了一個可能我們會這麼做的原因,我倒是從來沒有這樣想過,那就是:我們體內還「殘留著」學生時期的「壞習慣」。
還記得熬夜在大學宿舍趕期中報告嗎?考試前一天晚上和同學在交誼廳猜題?迎新前一天還在練香舞?
那個時候,這些事情我們都可以開夜車趕完,但這個季度的業績、今年的減重目標、下半年要參加的半馬?這些就有點困難了。只因為你想達到業績、減重目標、跑半馬,就一天狂call 1000 個客戶、3 天不吃飯、明天第一次跑就跑 10 公里,這可不太妙...
「過度嘗試」最可怕的地方,就是我們往往並不會拋下多餘的部分,繼續原本的目標,而是,一旦拋接的所有球中,只要「有一顆不同步」,全部的球都會掉落。
當然,這並不是不能避免的,我們也可以選擇,事先擬定好策略,決定我們要捨棄哪些事情。
當我們事先捨棄了某些事,中途或最後發現沒做到時,只要淡淡地說:「喔!那個啊!我一開始就決定先不做了,等我完成這件事再說。」不用再被愧疚纏身。
接下來這句話乍看之下可能有點「政治不正確」,不過我深深地感到認同!
如果我們要避免落入愧疚的陷阱,就必須提前決定,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是我們「允許自己」可以做得「差一點」的。
一位作家 Josh Davis 在他的書《每天最重要的 2 小時》將這個策略稱作「策略性的不稱職」,承認我們沒有時間做所有事,在我們人生的這個階段,就是會有某些事會「刻意」被我們擱置。
作者分享了當他自己在積極為目標前進時,會選擇擱置以下 4 件事:
1. 跟上電視話題 (包含Netflix)
每次出去和朋友聚餐,我最期待的就是大家聊起最近紅的劇,因為... 我就可以擁有我自己的時間?
我其實很愛看電影跟影集,連動漫也不例外,但時間就是這麼多,我選擇「捨棄掉」這件事,並不是完全不看,而是,不要花太多時間在上面,什麼?你不知道什麼叫「太多」?
有句話說得好(希望你不要介意):「不追劇不會怎樣」。
2. Snapchat (歐美年輕人最紅的社交軟體)
記住,社交軟體不是「免費」的,你還是要付出「代價」!對每個人來說,這個「代價」可能不同,對你來說是什麼,你應該...心裡清楚。
3. 電子郵件
每天固定時間收跟回覆電子郵件,很多跟時間管理相關的書應該都會談到,我印象中自己第一次看到這個策略,是在《有錢人都在用的人生時間思考》這本書中,或許,「馬上回」大家會比較喜歡?很抱歉的是,為了將手上的事做好,我必須要在那些固定的時段之外,將 Email 棄之不顧。
難道沒有折衷的方法嗎?有!設定自動回覆的信件,內容的話類似像「XXX 您好!感謝您的來信!由於我目前正在 XXX ,會盡快回復您,感謝您的耐心等候!」之類的,可以發揮想像力、測試看看,當然,每個人的工作性質不同,僅供參考。
4. 修剪自家草坪的滿足感 (這點對應到台灣,可能是清洗、打蠟自家車的滿足感?)
很多人可以從好好地清洗自己的車子、完成打蠟得到滿足感,其實我也可以?如果我有整個空閒的半天,然後決定不去爬山、走走路... 的話。
沒錯!從我第一次自己洗完我的車後,我就決定除非有其他特殊的原因,我再也不願意花寶貴的時間來清洗我的車子、幫他打臘。別誤會,我很照顧我的車子,只是我的時間很有限,偏偏洗車、打蠟這件事很花時間。或許等事業上軌道後,我會改變我的作法,不過,目前暫時不會。
那我們該如何選擇要捨棄掉哪些事呢?重點是看我們想要完成什麼?
把這件事想成「紅綠燈」吧!
綠燈指的就是那些可以推著你往目標前進的活動,紅燈則是那些阻攔你、拖延你、誘惑你偏離軌道的活動。
你想要減重,朋友今天傳訊息來約喝下午茶、吃消夜,聽起來真誘人!等等,你確定嗎?你有看到什麼燈亮起來了嗎?
你想要提高你的生產力,工作時,手機放在旁邊,跳出你正在追的劇的更新了!你不自覺地轉過頭去,把手伸向那萬惡的淵藪... 等等,咦?那紅紅的、正一閃一閃的是什麼?看到了嗎?
如果你真的想破頭還是想不到要捨棄哪些事物?讓作者幫你起個頭吧:社群媒體。
讓我再補充一點,特別是那些對你的目標、對你的人生,沒有幫助的社群媒體帳號!
我知道... 看那些很開心、很療癒、很好笑啊!
但... 也很花時間、注意力啊!記得,我們的時間、注意力、精力都是有限的。
不追劇是吧?好!不滑動態是吧?好!但好朋友邀我總不能不去吧?
這個嘛... 我只能說:「看你,看你要的到底是什麼?」
我是一個不太懂得拒絕的人,在一開始跟朋友說「不」的時候,我心中也是各種掙扎,擔心會不會之後就會不找我了(貌似如此?)但我只能說:只要溝通得當,真心的好友會理解你的原因。
朋友一邀,你就出去,是!你的朋友開心、有面子,但事情呢?目標呢?家人呢?
如果我們自己不能勇敢說「不」,我們的目標就會跟我們說「不用麻煩了」。
好,那真的有些事情就是無法或很難說不啊!怎麼辦?
作者有個建議就是:簡化它。
好久不見的朋友來找我,怎麼可以不見?那不要一整天,半天可好?至少你還有半天可以繼續你的計劃。
情侶就是要每周約會啊!好!那專心陪彼此一天可以吧?剩下一天周末還可以做點事或讓自己充電。
人生太多事情不是可以簡單說「不」的,這個時候,列出你的「簡化清單」,看有哪些事情是向「和朋友出去半天」、「周末約會一天」一樣,不滿意,但還可以接受。
4. 開心不算數
樂在其中,四個字,就是這點的重點。
我們是否曾問過自己:「這個目標夠有趣嗎?」
「什麼?為什麼要問這個問題?目標不就 S.M.A.R.T. 就好嗎?」
曾經,我也陷入過這樣的陷阱,時不時就跌一下...
到底為什麼我們會在設定目標時,不把「有趣」、「樂趣」放在條件中?
那是因為:樂趣是完美主義不共戴天的敵人。
作者認為我們之所以會追求自己不喜歡的目標,有兩個原因:
- 我們認為目標非得悲慘不可
- 完美主義告訴我們「好玩的目標」不算數,而我們深信不疑
然而,那都是謊言,樂趣不但能算數,還是「不可或缺」的!
一個又一個的研究證實了這一點,書中提到,研究菁英游泳選手的科學家發現,即便是一大早 5:30 的練習,這些選手出乎意料地「朝氣蓬勃」、「笑容滿面」、「輕鬆交談」、「樂在其中」,他們還說:「認為頂尖運動員犧牲受苦才能成就目標是不正確的;多半時候,他們並不以此為苦,他們樂在其中。」
我相信他們的意思不是說這些選手就「不努力」,而是他們可以從做那些運動中得到「樂趣」、「快樂」,你可以嗎?如果不行的話,為什麼要強求自己呢?
要減重、要讓體能變好、要自我實現,有很多種選擇,在可以選擇的時候,去選擇你喜歡、覺得有趣的,因為,你比較有可能完成它!
想要回饋社會?不一定要幫忙淨灘、蓋房子才算啊!什麼?你喜歡攝影?那你可否每個月挑一天免費幫別人拍照?喜歡插畫?那你可否每個月畫一張圖,送給社福機構裡的小朋友?喜歡彈吉他?免費收一個低收入戶的學生如何?
說實話,我覺得第 4 點這個「陷阱」真的很難「閃過」,有時候,你以為自己已經成功躲過了,下一秒,它又出現在你面前,等你不經意、一不小心就掉下去。
現在我們知道了如果我們想要完成某件事,就把它變「有趣」,但要怎麼做呢?
作者在書中提供了兩個辦法:
- 提供獎勵動機
- 提供恐懼動機
對適合第一種方法的人來說,他們的動機,就是達成目標時的獎賞,那是他們的驅動力。
想要成功減重?想想逛街試新褲子時,店員驚嘆的表情吧!
想要完成半馬?想想心愛的人在終點線呼喊你的名字如何?
想要創造財富?想想到了嚮往已久的餐廳,不用再不敢翻開「時價」的那一頁怎麼樣?
然而,對另一群人來說,這一招可能完全不管用。
他們的動機並非來自於行動後「可以得到什麼」,而是「不行動就得不到什麼」或是「不行動的話就會...」。
作者在每次出發演講前都有這樣的恐懼,因為不想「慘敗收場」,因此,它更努力地為演講做準備!我自己之前在公司,準備要給所有國外子公司的總經理以及產品經理的簡報時,也是如此;因為怕在台上太緊張而忘詞,不僅在練習時打逐字稿,還在家中背對著電腦模擬練習,直到可以不用回頭看而完成整份簡報為止。
如果你的動力來源來自於恐懼,不要把它當作敵人,好好利用它。
重點來了,如果我們搞錯了「動機類型」,是無法實現目標的。
作者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有一次,作者去健身房,在停車場遇到一位女士請他幫忙,她打不開她先生的車門,嘗試了好幾遍,連後車箱也打不開,後來,作者跟這個女士借了鑰匙來看,發現上面印了一個福斯的 logo,但她先生的車是福特的,作者轉過頭,發現停車場另一側有一台福斯的車子,後車廂大大的開著... 原來是那位女士,在健身房的置物櫃不小心拿到別人的鑰匙。
你適合的動機類型就是你的鑰匙,縱使目標(車子)是對的,鑰匙不對仍打不開。
如果你適合獎勵動機,那麼全世界都來警告你也沒有用;相反的,如果你適合恐懼動機,那麼把環遊世界機票送給妳當完成獎勵,你可能也無法完成目標。
然而,動機並不是意外,不一定會自己冒出頭來大喊:「嘿!沒想到吧~我在這裡!」如果你看完之後,打算等著動機自己出現,那麼你一定會一事無成;想要完成某件事?選擇適合你的動機類型,加進去你當下在進行的任務,越多越好。
這時候要小心了!有沒有聽到什麼聲音?
什麼?沒聽到?再仔細聽一次,那是完美主義又再出來嚷嚷了...
「真正的贏家才不需要獎勵、懲罰!那是什麼東西?獎勵等於作弊!」
這時候知道該怎麼做了吧?
沒錯,別管它。完美主義只有在我們作對選擇時才會出來刷存在感。
還記得《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裡面說的:「有錢人兩者都要!」嗎?
沒錯,有時候,獎勵和恐懼動機也不是不能一起用的,像是和朋友約好的「早起挑戰」、「減重挑戰」、「運動挑戰」、「不看Netflix挑戰(咦?有這種挑戰嗎?)」,輸的人必須付錢請贏的人吃飯加看電影(減重挑戰可能要另想獎勵),這樣一來,不但有「吃飯+看電影」作為獎勵,也有「付錢」作為懲罰。
有時候,如果是自己幫自己訂的目標,要想出懲罰不太容易,就算想出來了,可能也會輕易地放過自己,這時候,就藉助一下同儕的力量吧!和幾個朋友約好,如果沒達成目標,要給對方什麼,請客是小事,但想必你應該不想在朋友面前丟臉吧?
記得,讓目標變得越「有趣」,添加愈多不管是「獎勵」或者是「恐懼」的動力,我們越有可能完成它!
呼!終於講完這四點了!讓我們快速回顧一下到底完美主義和我們說了哪 4 大謊言:
- 如果事情不完美,就放棄吧
- 你的目標應該要大一點
- 你全部都做得來
- 開心不算數
也回顧一下我們建議的 6 項行動:
- 將目標「砍半」
- 試著給自己「多一點時間」
- 事先決定我們要「捨棄」哪些事
- 「簡化」那些無法捨棄的事
- 把目標變「有趣」
- 加入「獎勵」或「恐懼」動機
縱然知道了這些是謊言,可是還是不小心就被騙了怎麼辦?
別擔心,你不孤單,因為我也是!
但現在不一樣了,下次,只要你覺得自己有可能快要被「騙了」,趕緊打開這篇文章,看看是否又是完美主義的伎倆在作祟?
祝福 2022 年,我們都不再「上當」!
參考來源:
《完成》- by Jon Acuff
我是 Dr. J ,你的 #成長實驗室 。
如果想看到更多我的分享,
歡迎追蹤我的 IG: Dr. J 的成長實驗室
有任何問題或想法,也歡迎在底下留言或寄 email 讓我知道!
Email: johnson@growthlab.com.tw
我們下篇文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