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差別愛人》:愛的印記可以超越時間與空間
開始前,先來首歌吧!
愛與不愛,都需要勇氣,於是我們都選擇了逃避
這句歌詞精準地寫出每個人面對愛的恐懼:我們都需要勇氣面對受傷的風險
不想再受傷的人選擇逃避,逃到天涯海角,到頭來才發現始終在原地打轉
妳是我的最初,妳是我的最終,妳是我的唯一
以下心得會以「推坑閱讀文章的你去看小說」為目的,盡力不暴雷, 暴雷敏感者就直接去買書吧!這是個開始閱讀就停不下來的好故事
Photo by Nick Fewings on Unsplash
每段人際關係裡,每個人都有「去愛」與「被愛」的本能和渴望
人際關係以「愛」為基本元素
愛得深了,往往會結合為伴侶關係或家庭關係
故事中用極大比例篇幅描寫不同型態的伴侶和家庭
每個角色都很鮮明地表現出各自在付出愛時,
或直接、或笨拙、或彆扭、或不知所措的模樣
我們都以為,用自己的方式去愛,就能讓對方明白自己想要被愛的方式
被愛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付出便開始扭曲
因為唯有「被愛」,是無法自給自足的需求
向內索求造成的自我耗竭
讓自己逐漸變成不再可愛的模樣:委屈求全、極端地憤怒暴力、情感冷漠、
看不清現實與理想中的差距,不斷追求理想中完美的「被愛」的形式
在關係面對重大壓力事件或巨大失落的時候
就像突然之間被放在壓力鍋中燉煮
不僅考驗關係的韌性
隨著時間拉長,
當焦點只能對準如炸不完的串串鞭炮般的後續影響
關係一點一滴不停地耗損,
各自的委屈能夠再擺回關係中承接嗎?
還有餘力好好地看見彼此都被炸得遍體鱗傷嗎?
身為讀者,只能心疼地看著故事中的人物個個逐漸扭曲到失控
終極質問:愛能不能無條件?愛能不能無界線?
來賓點唱黃乙玲《愛汝無條件》(不是)
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心理諮商,我才漸漸認識自己的某些核心價值觀
我是個不相信「無條件的愛」的人,即使是親情亦然
從很小很小的時候我就明白,要努力當個「乖小孩」才能得到父母的愛
故事中的青少年和小小孩,都是被父母捧在手掌心上呵護的幸運兒
有一種好,叫做「父母覺得這樣才是對你好」
當孩子所有發出需求甚至求救的訊號都被漏接
這些抱著破碎的心長大的人們
很大機率會不相信社會運作規則,成為所謂的「社會問題」
貼上這個標籤後,便成為被社會遺棄的群體
如果有人理解他們的心碎、他們被社會遺棄的感受
或者用這個故事的世界觀質問:「有這樣的愛可以給他們嗎?」
「他們值得社會給出這樣的愛嗎?」
我知道總是在某些小小的角落有這樣的微光
成為他們的燈塔
讓完美掉出社會安全網的人們
有個可以「回去」的地方
作者淇淇在故事中保留這樣溫暖的角落
讓我在眼淚中學著讓自己相信
破碎的玻璃心,可以換成強化玻璃
Photo by Tim Mossholder on Unsplash
「無差別殺人」與「無差別愛人」僅在一線之隔
台灣幾年前在發生過幾次無差別殺人的社會案件
在捷運列車上、在校園、在路邊
猶然記得當時人心惶惶的社會氛圍
每個人都在問:「為什麼?」
後來也催生了話題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身為處在精神疾病汙名化中心的人
我明白我能做的事就是「科普」:把知識和經驗傳出去
多一點理解、少一點誤解
同理便自然而然生成
同理並不是包容、也不是體諒或原諒
而是「看見對方的困難」
尤其是那些有諸多難言之隱的困難
在我的理想世界中,這是無差別愛人社會的起點
Photo by Mareko Tamaleaa on Unsplash
小結及聯想
冷冷的跨年夜,一個人關在房間
新年快樂對我來說沒有現實感
只是日曆上的數字改變
讀了一堆程式講義後,斷電,醒來
壓線交稿這篇對我來說十分沉重的讀書心得
一邊寫、一邊回想起的都是書中勾起自己生命傷痕的情節
又不想暴雷,憋死我了!XD
也許因為自己長期在諮商的關係,
覺得故事裡的角色每個都好值得去找心理師聊聊喔!
也忍不住會想像如果他們走進諮商室,會有什麼改變(心理師朋友表示:你太認真了!)
感謝你閱讀到這裡,
成為讚賞公民訂閱我或加入 Podcast 每月諮商小豬撲滿計劃、請我喝一杯蜂蜜紅茶,
支持我的Podcast創作、寫免費的podcast製作教學文章和推廣小鬱相關衛教活動
👌🏼【我是雞蛋糕】讚賞課金連結:https://liker.land/ww-howbuhow/civic
👌🏼 Podcast 贊助連結:https://pay.firstory.me/user/wwhowbuhow
👌🏼 創作日常反思和閒聊在 Liker.social 象特市:https://liker.social/@wwhowbuhow
§ Podcast §
《喂喂你還好不好》:一個現役憂鬱症患者的日常
《雞蛋糕孵蛋中》:Podcast 聲音內容製作教學、幕後想法分享
§ Medium § Facebook粉絲專頁 § Instagram § TAIWAN PODCASTER 龐大資訊人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