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纨芙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他是导演——曾国祥。

纨芙
·
·

拍《七月与安生》时,说他靠父亲曾志伟,靠制片许月珍,靠陈可辛、吴君如;这次我想没有人会再提他的父亲和其他人,他是导演曾国祥。在《七月与安生》之前他作品里最知名的大概是《前度》,其中他饰演陈伟霆的朋友,结局和阿娇走上了成为“前度”的重蹈覆辙之路,这是我第一次认识他。我很喜欢《前度》,这么多年反复看了不下五遍,看到后来觉得他演的出租车司机又可爱又帅。今年终于记住他是导演——曾国祥。」

  我羡慕他,而不是嫉妒,因为他离我足够远。我羡慕他拍出这样的作品,我想到大学以前我还会说想成为一名导演,小时候我就觉得这个理想很天真,长大了觉得自己可笑到不会再提所谓“理想”」

这是我在导演微博下的两条评论。

2016年曾国祥“横空出世”,《七月与安生》难得地打破了一开始“小妞电影”、“安妮宝贝”、“故作呻吟”、“青春片”的标签,得到了票房、奖项的双丰收,不论是普通观众还是评论界都有还不错的口碑。

与大多数观众一样,我也是第一次记住了“曾国祥”这个名字,好奇翻看了他以往的履历,大彻大悟他原来是《前度》里“承前启后”的小配角,还是一个我觉得有点帅也有可爱的角色。

《前度》里他一开始是陈伟霆的好友,总帮着这对情侣收拾烂摊子,收拾到最后自然而然和阿娇又走上了成为前度的不归路。

当时只觉得角色可爱,知道他是导演后更觉得演技也不错了。

可惜的是《七月与安生》他作为导演的身份却很少被提及,演员却大放光芒,尤其是周冬雨。在我看来,周冬雨比马思纯好,且好得不止是一点点。而后来曾国祥继续与周冬雨合作,我想也是印证了我的想法,二人又合作了《喜欢你》(导演是《七月与安生》的剪辑之一许宏宇)和昨天上映的《少年的你》。

2016年的金马奖是属于周冬雨和马思纯的华彩时刻,我永远记得听到周冬雨“情商很低”地不顾好友也是合作者的马思纯的家庭背景说道,“我们家没有一个人是做电影的,我觉得特别光宗耀祖……”

连她自己都知道自己是一个“不会说话”的人。她是一个靠直觉演戏的演员。演戏之于她,就像高考之于陈念。所以马思纯不如她,从天资到后天。金马或许是马思纯演艺生涯的最高点了,她不是在演七月,她就是七月,就是按部就班上了中传,有个叫蒋雯丽的小姨所以演戏。

可我一点也不觉得怎么样,我觉得很好,这种时刻说一些政治不正确的话又怎么样呢?人生能有几回这样的时刻,尤其是金马似乎已经离我们远去了,她和马思纯获得的最佳女主角也会越来越少被提及吧。我厌恶一切的伪饰,所以热烈褒奖她的真诚。

许多人根据后来她们俩演技的断崖式下跌来断言那次金马的“后台操纵”,我倒不觉得。回看那年的候选人,范冰冰其实是竞争力最大的,不过《我不是潘金莲》已经有了最佳导演奖。颁奖嘛,有时候不过是分猪肉罢了,尤其是没有一骑绝尘的质量时。而范冰冰的表演显然不如周冬雨;许玮甯的《红衣小女孩》质量根本不行;吴可熙的《再见瓦城》我没看,无从评价。从我的眼光看,或许不如周迅、章子怡,但“矮子里面拔高个”,且是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从金马的角度出发,颁给她们我觉得可以说是“毫无争议”。

也是这次金马让我这几年都养成了看颁奖礼直播的习惯,这大概也是近几年金马奖热度最高的时刻,除去去年的政治原因。也不知道今年还能不能看到金马奖的直播。

17年获得最佳纪录片《囚》的导演马莉致敬了当时的“低端人口”,她没有在后来的新闻稿中被提及,《囚》的放映也变成了一场场游击战。

去年《我们的青春在台湾》导演的获奖感言或许就是金马与大陆电影人之间的“萨拉热窝事件”,大陆观众口诛笔伐骂她不懂尊重,而现实是两岸关系早就坏到这个程度了,已经到了金马奖上也无法粉饰太平的程度。

而文艺与政治向来是无法分割的,就好像我们褒奖《霸王别姬》,如果它只是一个李碧华笔下的情情爱爱的故事,还会是华语片唯一的金棕榈,会一直到现在还被人津津乐道呢。

最好的是那年最佳男主角涂门的应对,“两岸一家亲”,这也是自我表达。

扯远了。

我翻看曾国祥的电影履历,2001年他的处女作《幽灵情书》,主演有冯德伦、陈键锋,他是排不上号的小配角,似乎与他“曾志伟的儿子”的身份不大符合。毕竟陈大导演的儿子陈飞宇一出道就是“流量大男主”,即使在《我和我的祖国》这样“重要的片子里都能饰演其中一个短片的男主角。

我马后炮一下,这大概可以看出曾国祥或许是个有点追求的电影人。

直到《七月与安生》横空出世以前他已经蛰伏了十五年。此前,他的身份是“曾志伟儿子”、“彭浩翔好友”。就算到了《七月与安生》,大家还是把功劳归在了其他人身上,质疑他的导演身份,他的功劳被周冬雨、马思纯的“演技”所掩盖。

@北方公园NorthPark:「今年香港国际影视展上,曾国祥和好友彭浩翔一起出席了一场座谈会,在被问到为什么要做导演时,和彭浩翔的鬼马答案不同,曾国祥很正经地回答做导演很好玩,好似有任意门,接触到不同的人。」

这与他自己在微博写的监视器后的感想不谋而合——

「有一位名導演說過,拍電影就像是一邊坐著遊樂場𥚃的踫踫車,一邊試著寫《戰爭與和平》。感謝每位為電影出過力的兄弟姐妹們,希望各位能一直繼續在這樂園𥚃做著自己喜歡的事。」

我想他是个追求有趣,喜欢观察“人”的导演。毕竟多伦多大学社会学出身嘛。另一个学社会学学到导演的是前段时间在中文互联网上风头一时无几的奉俊昊,奉俊昊同样是名校社会学出身,延世大学也是韩国三所最好的大学之一。1969年出生的奉俊昊刚好比曾国祥大十岁。

《寄生虫》就像浅显的社会学论文再加上一点商业片元素。初看时很惊艳,现在想戛纳金棕榈也不过是《少年的你》的水平。《寄生虫》、《少年的你》在我看来还是商业片的范畴,而非艺术片。戛纳或许欠李沧东一座金棕榈,于是颁给了奉俊昊,这是给韩国电影人的褒奖。

《少年的你》里许多细节令我惊叹,这就是我的高中。我的高中我还历历在目,毕竟离去也不算太久远。

真实到许多人戏谑以为自己在看毛坦厂中学的高考纪录片。片名打出来后陈念的高中校园就出现了,学校里有块巨大的电子显示屏“高考剩59天”,我的高中也有。

模拟考考完每个学生仿若一个个僵尸自觉将座位还原,我不仅哑然失笑,我的高中真的是这样,每次月考完绞尽脑汁、筋疲力尽回到自己的教室,还他妈要还原桌椅,这对我来说简直是重体力活儿,可不就是僵尸吗。

教室后的黑板是一成不变的黑板报,高三了谁还有时间画画呢,改变的只有黑板上的倒计时数字。混乱的教室,书本、零食、杂志到处都是,一整天除了吃饭、睡觉几乎都在教室里,我高中时教室里甚至还有枕头、毯子,冬天的高三又冷又困,霸占了去集训的艺考同学的储物柜,用来放杂志和一箱子雀巢咖啡,独占三个柜子。抽屉里全是书,桌上也是,脚边还有我的百宝箱。

最大的差别是我的高中禁用手机,不过有多少学生真的遵守呢?我甚至还站在讲台上玩电脑,不过是为了看电影资讯而已。那个时候,除了学习,一切都能吸引我的注意力。

我未曾在高中体验过的校园霸凌,我也能感知。将红墨水倒在女生的座位上,将荡妇羞辱和“轮到你了”合二为一,女生从初潮就开始产生的对月经的羞耻。这是情节也是视听语言,用画面告诉观众“陈念就是下一个胡小蝶”。

很奇妙,为什么一个我感觉是香港烂仔帮成员的星二代来拍大陆校园片会这么好。说是“烂仔帮“是因为”对曾国祥的了解还有彭浩翔好友的身份,而他的处女作短片《指甲刀人魔》即是由好友彭浩翔监制。彭浩翔嘛,香港“屎尿屁”代言人,我很喜欢彭浩翔,此处“屎尿屁”仅仅是客观描述而非高下评判。

而《少年的你》之后,曾国祥的下一部作品是《冥通银行大劫案》,且是演员身份,导演是此前合作过的尹志文(《指甲刀人魔》合作的导演),而主演还有彭浩翔本人和曾国祥的妻子。看来曾国祥是香港内地两手抓,演员导演都要当,陆港两开花。

除了校园生活,社会学星二代导演曾国祥还能拍警察,拍大陆的公权力,拍对校园霸凌的无从下手。

视听语言的风格上或许有些混乱,但我能看到导演想试图做些什么,而不是一味靠旁白来推进剧情,这是电视剧的手法,也是大部分内地导演的手法,因为这最简单也最省力的东西。

快速且交错的剪辑,高考与杀人事件的交错,让人觉得巧妙的同时也制造了杀人事件的悬疑感。

最后陈念与小北的同时审讯,快速切换所制造的紧张感,强光打在两人的脸上,能看到易烊千玺嘴唇的翕动、眉头的颤动,周冬雨的眼泪。

我在假设120帧套在这部电影上会是什么效果,用极度清晰的屏幕去看他们的表演是否会更加强烈,也许会,但我觉得不需要了,他们的表演强烈到即使我用手机看480p的版本也会被震动。即使我能数清周冬雨脸上的雀斑,看清易烊千玺下颌角的角度,但这永远不是电影的主题。但我觉得120帧用在《少年的你》上或许比《双子杀手》更合适。

技术是服从于电影的,一百年的电影现在看来依然感动,即使是黑白的、无声的。技术或许能令好的电影更清晰,但不会令一部平庸之作变成好的作品。李安可能是本末倒置了,也可能是妄图通过技术的捷径来“名留青史”。

《少年的你》是今年难得的华语片,能上映作为影迷我很知足,我不想过多地赞誉,只是在现在的环境下能看到我难免夸张。不说别的,它至少值得一张电影票的钱。先天不足不是它的错,电影毕竟还是商品,商业片尤其需要票房的回馈,而好的电影更加值得,《少年的你》就是。

导演在微博的最后写道,“After all, this is our playground…”,这是他的乐园,是导演曾国祥的乐园。他在今年被记住是一名导演,以后更不会被人忘记。


最后是关于我自己。我很感谢《少年的你》,我自认为爱看电影,爱去电影院,最近一次去电影院居然是看《我和我的祖国》,太神奇了。翻看我的豆瓣,今年进电影院看普通院线片不过十多次,比我高三还少。我对电影产生一些疲倦,甚至开始看起了长达很多季的美剧。

上大学后我对自己默默定下每年至少看一百部电影的目标,不算很多,我爱看电影,但很容易打盹,我想认真看每一部我选择的电影。今年完成这个目标好像有点难了,看电影对我来说变得有些困难,也可能是我自身对“专注”本身有了排异反应。

《仲夏夜惊魂》和《少年的你》都让我找到小时候看到《这个杀手不太冷》时的感觉,对电影的感动和思考。所以我很乐意花时间为《少年的你》写点什么。

这是我二刷时做的笔记:(简直被自己作为影迷的自我修养感动了,终于第一次拿出了在反派影评买的迷影手帐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