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與抉擇
當假期結束,自由就到盡頭了嗎?
過往的旅行,多是為了脫離原來生活的慣性。如今,更多是為了平衡與探索內心。
連假,走訪台南嘉義,回台中大坑爬山,品嘗平常不會相遇的地方美食,思索日常在做的事情,與此刻的旅行有何不同。除了走得更多、看得更多、吃得更多,旅途中依舊找空檔練英文、閱讀、彈琴,甚至空出一段時間,專心書寫。
我想,那便是每天自己想做的事情。即便時間與精力永遠不足夠,自我總無止盡地嘗試更全面的輸出,以獲得更深入的輸入灌溉靈魂。
但身處自己的時區,著急也沒有用。生命的列車,並不因你提前到站而來得更早。我們能做的只是,在關鍵的時刻確實跳上車,而非害怕往前,低頭不語,讓車逕自通過。
當與故友重逢,話語於空氣中迴響,時光隨即變得綿密。當沉默找不著機會浮出水面,腦海中閃過的念頭便更少或更多。少在彼此想更深入了解對方的價值觀,而專注於讓思想之光超越柴米油鹽;多在生活方方面面,本就可以隨性談論,無關乎那是否有趣,只要聚焦關切,都能發酵為生活的醍醐味。
對話與沉默,本就映現著每個人的本質。在共處同一時空的當下,第一時間同理對方的感受,便是從未停止直播的精彩片刻。而那亦是如今嘗試降低社交總量,更專注於自身探索的我,仍未放棄與人深入交流之私心。
從那樣的私心也才理解,自己勤奮地閱讀,無非是想從更多的智慧之光中,汲取生活中無盡的寶典,將其運用至人生更加深邃的體驗。
書本即電影,作家是文字的演員,而我從那無數的演繹中,試圖讀懂各種人物的價值與觀點,以了解自己內心世界的經流或停留。
即便在此刻的書寫中,仍看不到「只靠自己喜愛的事物維生」這樣的曙光,但對目前的生活,並未感到不滿。像這樣一步步持續往前行走,對比飽受戰地或極權下的迫害,已是多麼幸運。
從集中營倖存下來的弗蘭克寫道:「沒有痛苦與死亡,人的生命就無法完整。」
一直到與這句話相遇,我才明白以往自己不停思索死亡,便是因為太想活得認真,卻不得其門而入。以為痛苦或解脫就是意義,便在感覺困惑的時候,選擇更艱難的路走,直至受傷。
但感覺痛苦也是一種心裡的抉擇,若自己有羨慕的人生,何不拋開所有理由與藉口,放手去過?
而人生繁複如麻,內心總有規劃與權衡。病毒給我們上的寶貴一課,不就是理解無常與隨順變化,靜待更好的時機到來,好讓早已磨得透亮的槍,穿刺生命的皺摺。
自由,是你抉擇怎麼生活的每時每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