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失去不敢行動?你可能被大腦騙了
我們常因為恐懼、害怕失去而不做某件事,比如辭職創業、要求加薪、結束一段感情等等,害怕失去沒關係,這是人的天性,但你要知道「你可能高估了失去的嚴重性」。
比起得到,我們的大腦對於損失會產生更多的情緒,因為損失某樣東西更可能威脅到我們的生命。
假如你生活在原始時代,你種的菜園原本可以採收5斤,而今年大豐收又多長了5斤,那你可以吃得比平常更飽、更開心一點,但如果天災來襲,菜園少了5公斤,你可能就活不下去了。
所以大腦必須這樣做,它必須放大這個恐懼感,讓你"感覺"損失的不只5公斤,已確保我們會更加小心損失這件事,我們的大腦是求"存",不是求"真",而因為真實情況通常很複雜,我們沒辦法思考或懶得思考(這是大多數的情況),就只能相信它給我們的求存訊息(感覺會損失很多) 。
這個機制讓我們的祖先活了下來,但很明顯的,到了現代已經不再受用,你的生命不會那麼容易受到威脅,所以刻意的放大損失是不必要的,你需要的是理性的判斷得與失,也就是看清真實情況。
因為真實情況通常有點複雜,所以你可以藉由"寫下"這三題的答案來幫忙釐清事實。
1. 如果我做了O後,可能會發生什麼壞事? (O指的是你害怕或拖延的任何事,可能是開口約某個人出去、要求加薪、創業等等...)我可以做什麼來預防這每件事發生?如果事情真的發生了,我可以做什麼來修復造成的損害?
2. 如果我做了O後,可能會有什麼好處?(不論是情緒、財務或身體上,任何可能的益處)
3. 如果我決定不做O,6個月、12個月、3年後,我的人生會是什麼樣子? (這個問題很重要,我們通常忽略了不行動的代價)
最後針對以上的每個答案,評分1到10分,來表示對人生的影響程度,1到3分是暫時性、可以反轉的,8到10分則可能是半永久性的改變
(參考資料:TED|Why you should define your fears instead of your goals)
每當你面對恐懼時,不要相信自己,先花點力氣思考一下這三題,通常在你寫下答案後,就會發現真實情況沒想像中的可怕了。
但某些時候,也有可能壞事的嚴重程度比較高,或你沒辦法評估好壞事發生的可能性,那你可以改變"你對於損失這件事的看法",每當你感受到損失的恐懼感時,告訴自己:「總有一天我們會面臨死亡,不管如何,這終將會失去,所以又有何好害怕的?」,也就是直接消除對於損失的恐懼,那你就不需要(不會)再去管可能失去什麼了。在你要做決策時,把這個遲早要面對的損失考量進去,或許你的想法就會有所改變。
這並不是鼓勵你不管任何一切的往前衝,若行動可能會導致嚴重後果,選擇不行動是合理、理性的決定,但有些時候就是需要承擔那些很嚴重的風險,才可能完成你內心的渴望。
接受死亡(最終的失去)必然會發生,除了幫助你行動,也可以讓你放下得失心,即使行動導致的後果真的發生了,或遭遇其他不可避免的失去時,你可以懂得放過自己,不糾結在失去的痛苦中,獲得一個更自在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