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TING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如何被家人接納?

TING
·
·
對我而言,在原生家庭裡建立界線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更困難的一點是,我一方面需要堅持著自己的底線,就算被家人抨擊也不退讓,於是家庭關係漸漸不好;但是另一方面,還是好希望家人可以喜歡這個真正的我,當他們看見真正的我就是長這樣,還願意來愛我,這對他們來說其實是很大的挑戰,所以每次有家庭衝突時我都感到有點哀傷,我好想要在做自己的同時又被家人接納,該怎麼做呢?

做自己+被接納

我看了一堆找自己的書,聽了一堆Podcast,常常聽到一件事:「一個人要感覺完整,必須要很真誠的面對自己、做回自己;同時感受到自己是被其他人接納的。」也就是說,我不只要做自己,還要感受到其他人的認同,才能覺得完整。

想先討論,如果我已經做自己了,但是感受不到別人的接納,會是甚麼情形?大概會感覺自己走在一條非常孤獨的道路,好像沒有人懂自己,沒有人可以分享喜悅、難過,好像就算我很做自己還是沒有辦法覺得有能量,可能對於凡人如我來說,無法像宋榮子般「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反過來說,如果我很想要感覺被接納,所以都配合別人而不做自己,那當然也不會快樂,只是一直戴著厚重的面具,無時無刻都在假笑假哭假淘氣,就算大家都喜歡我,我深知他們喜歡的不是真的我,所以這個喜歡沒有辦法對我意義。這樣看起來確實得既做自己又感覺被接納才行啊。

之前已經寫過做回自己的過程,這邊想討論被接納的議題,我特別想寫被家人接納的感想,因為家人和其他朋友、愛人都不一樣,是很難斬斷的關係,沒辦法說丟掉就丟掉,如果弄不好就會一直卡在那邊,在我的人生中尤其如此,家庭關係是這麼的巨大卻又令人窒息的存在,很想放下卻無法不去想,明明知道會很難很累卻還是想處理,想法感觸自然特別多。


家人的接納

這就得先說為何我感受不到家人的接納,我的家人控制欲很強,從小就給我很多期待,也很慣性地忽略我的想法和感受,這樣的成長背景讓我很難感受到被愛、接納,也造成我習慣配合別人忽略自己。當我開始設立界線時,難免會和家人起衝突,原本他們想怎麼控制我都行,現在我竟然要反抗,他們當然很生氣。才建立個界線就氣成這樣,如果我還要他們支持我,不就氣到瘋掉?可想而知要做到這點要花大量的時間,不斷地溝通才有可能,坦白說我現在也還在進行中,不敢說已經得到家人的接納了,但有很多東西想先寫下來。想要走到被家人接納的階段,就要先開始溝通,這邊整理了一些溝通過程中的體會:


先弄清楚自己想說什麼

我經常有一個毛病,對家人有滿腹的不滿,卻不知道要先說甚麼,說了第一句卻不知道第二句怎麼接,所以溝通前,我會先把目前最想溝通的主題訂出來,再延伸內容,舉例來說:

「我最想告訴家人他們已經踩到我的界線了,這真的很煩,但是他們知道甚麼是界線嗎?他們好像有聽過了,那我的界線是甚麼?我不喜歡他們說對我有甚麼期待,我也不喜歡他們用很激烈的情緒來逼我就範,那他們知道自己在幹嘛嗎?我是不是要告訴他們我對他們的觀察……」

我會很焦慮地把想說的話都釐清,因為很怕才沒說幾句就語塞,然後被嗆回來。


很容易變成在聽對方說話

因為太習慣站在對方角度思考,所以在跟家人爭執時,常常會不自覺地認同對方,最後結論就是我應該好好改變自己(哭..),當下心裡覺得怪怪的,但是總要到自己一個人反思時才發覺我根本沒有表達自己的感受 (驚!)。

為了改掉這個習慣,我仔細檢視了說話方式,發現我會想要藉由問問題來引導他們看到自己的盲點,這種方式很容易變成由對方主導話題,而且對方常常欲罷不能地說,我根本插不了嘴,最後話題就整個被帶開。

「你如果要做自己,那你去殺人怎麼辦?」

「那為什麼我做自己就會去殺人呢?」

「你做自己就是不想要遵守道德底線啊,但是做人不能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耶!」

「我甚麼時候不道德了?」

「我怎麼知道,你只想著要做自己,有沒有想過要為家人多負起責任呢,你幾歲了,家人也不是對你多差,那你甚麼時候要回報呢……」

為了避免這種狀況,我就不再用問問題的方式,而是主動說我想說的事情,如果他們想要把話題帶開,我就不延續他們的話,直接開話題說想說的事情,如果他們滔滔不絕地說話,我會找機會打斷,再次拉回到主題上。這樣一來,比較不會變成我單方面地被訓斥,讓雙方都有講話的機會,也比較能在我想討論的話題上深入交流。


磨合彼此的差異

跟家人對話的過程中,有時候雙方對於同一個單字的理解可以差很多,像是對於道德的定義,我認為道德是以人為本的,每個人的道德都不太一樣,這是很自然的;但是他們會認為道德是拿來管理人的一條線,所有人的道德都應該一樣,或至少大家要遵守百分之八十的人認同的道德標準。這些差異常常讓對話變成雞同鴨講,越講越不知道在說甚麼,唯有發現到這些差異,攤開來確認,把溝通重新校準,對話才有辦法進入重點,這個過程只能一次又一次地慢慢前進,需要有耐心。

特別想提一下,這邊的磨合是想要讓對方了解到,彼此想法不一樣是很正常的,不要好像非得改變我不可,而我也不會去控制你的想法,所以這個階段的磨合並不是要讓雙方的想法越來越像,而是讓雙方理解到不一樣也不會怎麼樣,如果雙方都可以理解這樣的想法,關係應該就會從緊繃對峙的狀態逐漸鬆綁。


認知到對方也有自己的議題

在溝通的過程中,我逐漸發現到很多時候單純討論表面的問題沒有用,如果他們說:「我期待你可以變成負責任的人」或是「我期待你可以更理性」,比較表面的回應大概會是:「你到底要我付誰的責任?」、「我認為我非常理性」,接下來的對話大概就是看誰能吵贏,完全沒有實質的討論。於是我仔細琢磨這些刺耳的話,發現所謂「我期待你…」其實是他們的需要,他們需要我服從才能安心,那這個不安背後是甚麼?是怕我太快樂嗎?是怕我動搖他們的世界觀後,他們不知道要怎麼安身立命嗎?這背後似乎有很多東西有待挖掘,好像得一層一層的解開隱藏在話語底下的家庭愛恨情仇,他們才有可能停止編造無數理由來壓制我。

這給了我一些靈感,或許我得先讓他們感受到我的接納,讓他們知道我很支持他們;他們不需要透過控制我來減緩心裡的不安;他們可以讓我做回自己,不會有什麼可怕的事發生;如果他們也想做自己,一定會得到我的大力支持。這個策略還在規劃中,很希望可以逐漸觸碰到核心的議題,一起幫助彼此變得更好。


現實似乎比想像好

因為我是悲觀的人,總預想每次的對話必然引起巨大紛爭,常常自己想著想著就陷入憂鬱,但是現實往往出乎我預料的好,我們的溝通並沒有出現任何巨大的爭吵,大家都可以理性對話,當然我們很多價值觀都不同,還有很多待溝通的地方,但是事情的進展比我想像中好很多,讓我很欣慰。雖然悲觀經常讓我憂鬱焦慮,但或許這也是那個當下我需要的東西,讓我在行動之前做足準備、更有機會成功,而隨著情況越來越好,我也漸漸不那麼悲觀了。

雖然這個家庭和解之旅才剛開始,還有很多待解開的傷痛,我也不確定能做到甚麼程度,但是心裡總有一個聲音要我去做,我覺得這對我而言是一個拿回力量的旅程,也是我對家人很深的愛,很不想肉麻,但總還是得承認,那個很想要讓這個家更好的渴望。

CC BY-NC-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