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正在浪費你辛苦為他賺的大學學費,你知道嗎?
又到期末,我們這所私立科大的老師有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以寫信或面談的方式,提醒快要被當掉的學生注意成績。
說實在的,我一直覺得這是一項非常愚蠢的措施。這些學生都是成年人了,為什麼還要我們像小學老師一樣,叮嚀他們注意成績?如果他自己都不在乎上課、不想學習了,那被當剛剛好而已,何必輔導?
你以為他們是不想修這門課了嗎?不……
下個禮拜期末考,想必是整個學期到課率最高的一次,座位上會憑空出現許多生面孔。這些平常不來上課的學生,以為只要期中、期末考出席隨便考考,老師就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他過?或許真有這樣的老師,但可惜我不是。在我的課堂上,我老早宣布取消期末考;想到屆時這些「準備來考試」的學生看到其他學生逐一上台報告,肯定會露出一臉困惑,尷尬至極。
你以為有到課的學生就一定比較認真嗎?不……
每次經過別的班級,看到台上老師賣力的講課,台下的同學不是在睡覺,就是在滑手機--我實在很想貼近他們的耳朵,大聲吼:
你在浪費你爸媽辛苦賺的學費,你爸媽知道嗎?
說起來很悲哀,在少子化的年代,學校為了留住學生,不得不把學生奉為貴賓,深怕被退學的人太多,影響收入,所以老師也必須身負媬姆的職責,留住顧客。然後,四年過去,表面上你的孩子拿到一張文憑;但實際上,他的腦袋裡可能還是一張白紙。
台灣即將迎來「大學全入時代」(人人有大學唸),文憑的價值越來越薄。因此,如果孩子在大學耍廢了四年,什麼都沒學到,你白花花的銀兩不僅白白送給學校,孩子拿到的貶值文憑作用也不大--你……真的甘心嗎?
那麼,假如你家有準大學生,如何避免讓他擺爛四年呢?我的建議是:
一、讓孩子半工半讀,自己的學費自己賺
直到今天,不少父母依舊把「讀書」和「生活」拆成兩件事來看--「好好讀書,家事不用你操心」、「你先把書讀好,不要急著賺錢」……從小到大,我們聽過無數類似的論調。然而,把讀書和生活一刀切割開來,久而久之,孩子恐怕只會把讀書當成拒絕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的藉口,尤其是--根本無法體會賺錢不易。
我曾經在大學的進修部教過。進修部的學生,大多是出了社會之後,感覺到自己的不足,才決定回到學校進修,學費當然也是自己付。
一年十多萬的學費繳出去的同時,他們的心可能正在淌血。於是,他們上起課來,格外認真,若有不清楚的地方,一定追問到底;平時也不隨便缺曠,如果不得不請假,也會積極向老師索取ppt,了解課程內容。相對的,老師要是稍微偷懶一點點,像是遲到或早退個幾分鐘,日間部的學生樂得輕鬆,進修部的學生卻極有可能會向學校投訴老師侵害他的受教權。
可見,自己賺的錢,知道得來不易,必定會盡可能提升投資報酬率;相較於進修部學生,日間部學生的學費大多是由父母供應,重修或延畢的費用有父母扛著,當然是愛唸不唸,反正不是自己出的錢。所以,建議家有高中生的爸媽:
在台灣唸大學的學費算是便宜的了,讓孩子自己打工賺學費吧!
別擔心打工會影響讀書,我所看到的實際情況是:不打工的孩子,也不會讀書。真放心不下,也可以逐步放手:第一個學期為他出全額、第二個學期各付一半……。他除了會在自食其力中得到自信,並更加珍惜讀書的機會,也會得到豐厚的工作歷練,有助於未來求職。
二、鼓勵孩子參加青儲方案,先進入職場再升學
進修部的學生之所以認真向學,不只是因為花的是自己的錢,一定要回本;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他們正在職場打滾或至少待過職場,知道自己缺乏什麼樣的知識和技術,也知道自己想往哪方面發展,於是回到學校繼續精進。
問題來了:如果你家小孩高中才剛畢業,沒有一技之長、沒有就業經驗,叫他先工作再唸大學,哪能找得到什麼好工作?
別擔心,教育部在二○一七年提出「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方案(簡稱「青儲」),鼓勵學生暫停求學,加入職場。
教育部會根據孩子的興趣,媒合到適合的公司實習,了解該產業的實際運作情形。工作兩到三年後,可透過特殊選才重返校園,有利於結合職場經驗與課堂所學,看清自己的職涯道路。
更重要的是:參與體驗的同學,可獲得由勞動部及教育部每月各補助的五千元,共一萬元。兩、三年下來,這二、三十萬可作為就學或創業的準備金--不但賺到學費,更賺到同年齡的學生所沒有的工作經驗、看清職場的現實面,返回校園後自然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並且更加珍惜學習機會,不至於渾渾噩噩。
可惜,截至今年為止,青儲方案的參與人數不如預期。很多家長仍然抱持著「讀書應該一口氣讀到底再求職」的觀念,無法接受孩子中斷就學(難免會和「中輟」聯想起來)。所以,建議家有高中生的爸媽:
AI時代已經來臨,產業與技術淘汰的速度會比過往快上數十倍,在學校學到的,出了社會可能已經用不到。因此,一邊工作,一邊學習的模式將成為新鮮人的常態,再不拋棄「讀書應該一口氣讀到底再求職」的觀念,就等著孩子被時代拋棄。
加入青儲方案,可協助孩子在校園和職場之間,找到銜接橋梁;既洞悉職場趨勢,亦懂得掌握校內資源,充分武裝自己,大大提升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