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Jeffrey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歷史的觀念》── 一場深度的史學之旅

Jeffrey
·
·
過去 ?歷史 ?歷史學 ?

推歌推歌推歌推歌推歌推歌推歌 :

張雨生,《沒有煙抽的日子》

柯林武德,作為一名英國的歷史學家、哲學家,其在《歷史的觀念》中展現了深厚的學識底蘊,全書自希臘羅馬開始,展開一場由古至今的史學探討。



過去、歷史與歷史學三者互相涵攝並且互相影響。過去是既有的事實,是絕對的客觀,儘管身為理性的人我們無法去「詮釋」乃至「描述」這樣的客觀,但在時間上的印記是無法被抹去的,哪怕我們無法發現。而歷史便是透過「人」作為一個主體去詮釋一段過去,過去如何得已成為「過去」便是歷史所需要解決的問題,而歷史如何被拿來運用,其中包含了那些「人」的動機以及想像便是歷史學所需要去闡述的。此書則自歷史學這樣一個觀念進行展開,並以歷史哲學為開篇進行深入且廣泛的探討,史學家如何面對自然與人文的對立,面對絕對客觀與絕對主觀的對壘,面對科學的興起如何展現「人」的能動性……也正是說,《歷史的觀念》將歷史的概念與發展脈絡化並給予解釋,透過脈絡化歷史學,我們得以看到每個時代的歷史學家,哲學家乃至於科學家是如何處理以上的種種難題。

與科學不同的,歷史學並無法給予一個絕對的「答案」,但正是因為沒有絕對的「答案」,歷史才是迷人又帶有魅力的。柯林武德開篇便丟出了相當多具有普世性的問題,歷史學有甚麼作用嗎?歷史學如何進行的?透過這些問題的展開與收斂,柯林武德得以進行自希臘開始的歷史學發展過程。透過其撰寫此書的方式,正是展演了一場歷史學如何進行的實戰教學──提出問題。

柯林武德在本書中不斷的丟出問題,其行文的方式是將每個史家在其時代需要去面對的那些問題脈絡化,系統化,並找出她們如何去面對這些問題,同時又如何得以解決,若解決了,是否又會有其他問題衍伸出來呢?透過問題的連續產生,形成一個龐大且複雜的對話場域,在這樣的場域中柯林武德得以假借歷史學家之名義,一方面得以深入的去討論各自的理論與思考,另一方面也得以相對廣泛的去回顧一段歷史學的發展。而型塑問題的場域這樣的論述形式便是歷史學的一大要素之一,透過問題場域的建立,歷史學家得以建構「偏見」並透過「偏見」建構在以「過去」為基礎的歷史,這便是歷史建立的過程。

其次,歷史同樣牽涉到作為一個「人」,作為一個理性的人,如何處理絕對客觀的過去與絕對主觀的個體的問題。這樣的問題將歷史學推向了哲學的範疇。柯林武德於導論開篇便對「歷史哲學」一詞進行釋義與分析,就其行文邏輯而言,開篇即提及何謂「歷史哲學」,可見歷史與哲學之關聯密切,以哲學為體,歷史為用,兩者若即若離又源於一體。與其說柯林武德在此篇是在詮釋何謂歷史哲學,不如說他在為歷史哲學這樣一門「學科」尋找立足點。在他看來,當數學、神學與自然科學都已經無法滿足人們時,歷史則成為了另一個問題的場域。換言之,當人們發現「過去」無法用數學、神學或者自然科學的方式詮釋時,歷史便成為一個特殊的問題而需要被討論。從這樣的論述可以發現,歷史之於人類乃是一種挖掘自身的「本能」,此種本能或許與「慾望」是相通的,因慾望所展現的激情與想像是需要「規範」與「脈絡」的。

而如何規範這樣的「慾望」?此書便帶領讀者進入歷史學家的解決方案中。從中我們大致上可以歸納出一下幾點處理「歷史」的因素。其中包括了對於真理的追求、神學的影響、民族的想像、來自科學的挑戰(絕對與相對的決裂)、對於未來的投射、以及人性的定位等。

自希臘以來,歷史學家便注意到事件的描述虛要盡可能的客觀與嚴謹,與其說這是一種刻意的舉動,不如說這是一種人類與生俱來的對於「慾望」的厭惡與對於「偏見」的避免。而隨即的,他們也馬上注意到絕對的客觀是無法成立的,因此在強調「真理」的希臘時代,歷史僅被視作一種敘事的手法而並未被重視,也因此,此時期的敘事特點在於「人」,以及人如何處理人的事蹟,透過此種敘事來投射「真理」。儘管與「真理」相去甚遠,但此時期歷史的核心要素─客觀的追求正在此時逐漸成形。

隨後的歷史學發展受到基督教神學之影響,由人轉向了「神」。形上的神成為了歷史意志的所指,當一切的因果關係統合為一個目的之上時,歷史學變的相對扁平與簡單,此外,神學帶給歷史學的影響還在於其提供了一種「規律性」的想像與暗示。

此種暗示到了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後則更被發揚光大,此時的人們對於理性的信賴堆動了時代的巨輪。在科學穩健的進步中,人們認為人的記憶與過去同樣也能被涵蓋進一套帶有規律且得以被觀察的「理論」之中,一方面這樣的說法堆砌出了人類對於科技的信仰之厚實,另一方面也映射了人類對於掌握未來的強大慾望與樂觀態度。在他們看來,人類更確切的說可以說成是「歐洲人」可以透過對於過去的分析來掌握未來,就像是對於元素的分析讓他們得以掌握化學一樣。

與此同時的,「民族」的概念同樣的也影響著歷史學家去闡述歷史。一個民族的歷史如何去詮釋,當客觀的歷史遇上了民族的榮耀與驕傲時,如何進行調整甚至如何去分析這樣的「潛移默化」?這些都成為了歷史學家所需要去面對與回應的疑難雜症。

而當科學與人文形成強烈的對壘時,古希臘「真理」與「偏見」的對立彷彿借殼還魂一般重現於人們的視線中,只是此次的對壘,人文與科學兩者皆不再是當時的彼此,科學甚至直接成為了「真理」的代名詞。至此,歷史學家開始將人文與科學進行互動。

德國觀念論的大師們對於歷史學的討論可以說正是這樣的脈絡下的產物。對於他們而言,歷史得以在一個形上的理性精神作為「主宰」中進行推演,而作為此種精神下的一環,人之能動性便體現在了如何「自由」一事上。針對以上種種論述,柯林武德以時間線的推移來陳述這段對於歷史學的過去,在其筆下,歷史學的發展與關注的問題脈絡清晰且順暢。



透過史學史的討論,歷史的面貌得以更為清晰的展露。而對我而言,史學史的討論或許更為貼切的回應到生活層面上或者說大眾層面上。

歷史本身即不是一個絕對客觀的學問,也正是因為沒有絕對客觀,必要的我們要去接受他人的「絕對主觀」,包容不同的「偏見」與其說是學術上的態度與研究取徑,但在生活上或許才是更為重要且難以達到的。再進一步的,當絕對的客觀無法可能時,我們又要如何去呈現以及表達自我的立場與意見。表達自我的立場時又該如何說服自己以及說服他人,在過程中同時兼具包容的修養,此點正是史學史的討論中所反映的現實層面。

其次的,《歷史的觀念》一書中,同樣的觸及到了為何歷史是重要的,在〈歷史哲學〉一論中,柯林武德給的答案是被動的。但全書讀完,或許歷史之重要性在於「慾望」,無論是對於過去的「好奇」或者是對於未來的「把握」甚至對於人性的「掌控」等皆能夠過對於過去的描述來達成。換言之,慾望本身是與生俱來的,是天賦的一種,但我們要如何去運用這樣的天賦,使其得以成為「天賦」而非「慾望」,這便是歷史所需要去關注的問題。

再者,面對這樣的慾望,我們要如何去避免放縱的主觀也是歷史學所需要去處理的問題之一,對於將過去重新召喚出來並重新利用,歷史學家如何去區分以及分析過去的「幽靈」並得以用一個相對客觀的態度陳述過去。相對客觀的態度本身便可視為一種哲學性的自我探索,必要的去「洗淨」各種受到社會學差異以及時空背景的偏見才得以做到此點,換言之,作為一個歷史學家,對於自身所處的社會與環境以及各種通識類型的知識皆需要有一定的掌握與認知,在這樣的前提預設下才得以「相對客觀」。

最後,對於過去或者說對於「絕對客觀」的事物所保持的敬畏之心與謹慎或許也是歷史之所以重要的一環,與其直接的把自己的情緒與意見表達出來,不妨先思考以及查驗,收集更多的資訊後再進行陳述或許會避免更多的武斷與不幸。


參考文獻

柯林武德,《歷史的觀念》(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無情工商:

讀Bar建構中,歡迎一同打造共學社群!加入我們一起互相監督,互相學習!

讀Bar的Discord,內有學習會影片討論回顧!

CC BY-NC-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