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捞面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碎碎念:我意识到打破信息的隔阂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

捞面
·
·

今天看到了Matters那篇《高牆下,暗戀對象轉發了“我是14億護旗手”之一》,才驚醒,我其實忘記了某種狀態,就是在牆內這個擬態環境里,多數人接受著怎樣的信息。我太容易覺得,明明你是一個有邏輯的正常人,怎麽就不理解這群“暴徒”呢,哪怕你不支持,理解總是可以的吧。但我忘記了,我們並非基於同樣的認知基礎,所用的也非同一套邏輯。

我回憶的是14年,當時因為發生了雨傘,對“非法占中”的形容與今天別無二致,而我一開始也陷入環境之中。占中者被鋪天蓋地罵,媒體發來香港各界各團體的愛國愛港表態,這很容易讓我意識到,占中者不得人心,一小撮港獨分子在搞事。所幸,當時的微博還算是微博,我還能看到一些博主發出的圖片、新聞、評論,這些不一樣的聲音,我甚至因為此事才開始越過高牆。

但在今天呢。媒體與社交媒體的審查比以前更加嚴格,公知成為了貶義詞,圈層在不斷形成,輿論控制的技巧與手段更加豐富,國師都已經不是周小平了。一個從來不關心政治話題的大陸網民要如何打破這重重的障礙去認知我們所認為的“真相”?或者事實的全貌?

我试着想象了一下。现在大部分人了解信息的渠道是媒体、公众号、微信朋友圈、微博,所以就谈这几个。

先說媒體和公眾號,這兩者其實已經有許多交叉的部分。一個是媒體在新媒體的操作中的“環球化”。看看國內的北京青年報、新京報、澎湃,無一幸免,可能是被要求必須轉發,也可能是環境使然。頭條裏全是各種“暴徒”“亂局”。這次的話,央視新聞更是帶頭造謠,雖然我早已認知到這是一個文宣機構,但這種操作還是驚訝到了我。審查則是另一個因素,你根本不被允許報這樣的題,像財新這樣的“好媒體”也根本無法在此類議題上做報道,而自媒體呢,前段時間大陸流傳好幾篇對香港問題的“科普文”,還有像梁教授和張潔平老師的文章,最後剩下的呢,只有那篇“來龍去脈”,哪怕已經站在愛國但非民族主義角度的說理文也無法幸免。這已經給大陸的多數人心中打下了一個底——我國政府與香港政府均認為,反修例者是壞的,修例是一件好事,示威者被煽動了。

接著是朋友圈。假如你不是在讀書時期大家還能放下岐見加個好友,那之後如果不是關註這些議題,根本很難在朋友圈看到“反對意見”。再加上朋友圈的分組功能,拉黑功能,朋友圈其實是真正的“圈”,我們通常只能看到那些我們想看到的意見,與我們相近的意見。另外補充的就是,朋友圈分享的東西也不少來源於前述的媒體與自媒體。

微博的情況其實是綜合了前面談到三者的情況,畢竟它本身就是一個定位模糊的“社交媒體”。因為早前對於熱搜的整頓,現在熱搜基本就是想讓誰上就誰上。打字打的我有點煩躁...直接拋結論吧——頻繁的炸號、審查與微博的關註機制、大V的被收編與謹言慎行讓你幾乎沒有機會看到“反對意見”;文宣機構帶節奏太過容易、水軍的泛濫導致形成一種全世界都是我們的夥伴、我們的支持者的錯覺。(廣告:哪怕你關註了微博@N記號外(@NGOCN),動輒的屏蔽也是讓我們很難看到相關的消息。

當你因此已經形成了一個認識:港府與警方是有民意支持的,你看連我們喜愛的譚校長和影帝梁家輝都出來撐警了,社會各界民眾也在一同譴責“暴徒”。同樣的邏輯再次形成:不得民心的一小撮人→背後肯定有外國勢力被煽動→大陸的支持者支持的也是這一小撥人,要麼恨國要麼太年輕被蠱惑了→暴力行為很有代表性了,暴徒→身邊很多人都跟我一樣想,太好了,加油→中國加油(這應該不是鏈…

所以就會造成,你怎麼辯解怎麼講道理都無法,ta已經認定了一個“事實”是:這麼多人都支持我,都支持港府,那暴徒肯定就是壞的不好的。(這裏我也很難受,有個認識八年的朋友對我表達了真誠的關心和心疼,他覺得我太天真了,看不懂這個局勢是外國勢力要搞中國,更告誡我不要太陷進去,因為信息監控很嚴密我可能被抓

所以我會覺得我們面對一些缺乏對事件瞭解與交流基礎的朋友時,不要太急著去講“來龍去脈”,而是先告訴ta——港府不得人心,修例不得人心,反對修例支持示威者的是大多數。

至於論證方式就大家自己選擇了。我舉一個例子就是民意調查,可以引用鐘庭耀博士團隊的最新調查,近七成市民反對修例,六成多市民不滿警隊表現,等等等等。必須補充的一點是,要說明鐘博士的權威性,比如說他的立場,百度百科都能有中立介紹,說以往的調查。

還是希望大家可以多些交流呀。

(原来写的是朋友圈所以有点乱大家见谅,决定末尾用简体hhh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