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見解都該是標準答案!
從小學開始,我們做的每一份閱讀理解都有一份標準答案。每次老師把卷子發下來後,我們都會坐在一起討論答案。總有幾個人會抱怨說:「我這樣理解也可以吧?為什麼判我錯啊?」說實在的,我也不懂。
做閱讀理解的重點是什麼呢?是猜作者寫下這篇文章時在想什麼嗎?是猜作者的目的嗎?
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我要為了考個好成績,我需要回答得和答案一樣。為此我從小就一直在做閱讀理解的練習冊,買了寫,寫了買,成為了我生活中的一個循環,不知道浪費了多少錢在買練習冊上。
我慢慢地掌握了解題的技巧和方法,也學會了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快速閱讀文章並確定答案。
在日復一日的練習下,我終於迎來了下一次考試。可能是因為有練習的緣故,我每一題都不用怎麼思考心中就有答案。身邊的同學都在苦惱,我卻答得飛快。可能是對自己不太有信心,寫完剩餘的時間全都拿去反覆檢查自己寫下的答案。
「你考得如何?我覺得好難啊!」突然有人從後面拍我肩膀,道。我被嚇一跳,回過頭去和他講話。
我抬起頭想了想,說:「我覺得還行吧,應該能有不錯的分數。」
等待結果的過程總是煎熬的,老師一天不把卷子發下來,我一天都忐忑不安。我總在心中問自己,我做得夠不夠好?我能不能拿到高分?老師會給我什麼樣的評價?
啊。心煩意亂。
終於,當老師終於發下考卷時,我感受到了一絲緊張和期待。我迫不及待地瀏覽每一道題目的評分和評語,卻發現分數不是自己預期的。分數確實比以前高,但是也才高一點點。這時老師喊我過去他面前,他說:「我知道你為什麼這麼錯愕。」
我抬起頭看著老師,他指了指我的答案,說;「看看你寫的,答題技巧沒得挑但是文本內容,你沒有充分理解。看得出來你做了很多練習,但是還有進步空間,你還要更努力。」
我看了看標準答案又看了看我寫的答案,忍不住反駁他:「老師你看!這句也可以這樣理解啊!我這樣回答也不是完全錯的啊!怎麼可能只有1分?」
他好像很失望地搖了搖頭,「總之你這樣答就是沒分,和標準答案不一樣,我是不可能給你分的。」
我就這樣來來回回地和他辯了幾回,還想接著繼續和他爭執,他卻不想管我了,說:「返去坐啦!你仲想同我拗依幾分就同我企喺班房出面!」
我當時也很氣,就賭氣似的衝著他喊:「企就企!」然後摔門出去。
下課後回到班裡,我個朋友都圍上來關心我。「哇你也太敢了吧!我早就想問他這個了!唉,可惜他不覺得我們是對的,他剛才還說你一直在狡辯。」他們開始為我打抱不平。
回去之後想了很久也沒想明白,直到之後我上了中學,中文老師說:「我當時是進香港中文大學的,當時上去選擇讀中文,我進去上課的時候,教授說的第一句話就是:『請你們忘記中學所學的所有東西,你們現在所有的看法不侷限於標準答案』。」
對啊,從頭到尾只是考試機制不允許我們有其他答案,有標準答案才能判分,我們為了考試而要改變我們的思考方式,對於不擅長的人只能死記硬背。
我才發現閱讀理解這種東西就不應該有標準答案。因為每個人的腦袋都不一樣,每個人思考的方式也不一樣。同一段話交給100個人解,也會有一百種解釋。甚至有時候標準答案也不是作者的想法,只是出卷人的見解而已,有些題目可能連作者也不知道要怎麼回答。
所以閱讀不應該侷限於標準答案,閱讀理解真正的意義在於看見學生獨特的見解,看見他們的創造力、想像力。
其實只要是合理的答案,都應該是「標準答案」,都應該拿到應有的分數。
當然,我也明白的。
我們為了考個好中學花了6年時間讀好程分試的規則,為了考上大學又要花6年時間去讀懂文憑試(dse)的規則,也正是因為這些是選拔制考試,所以把答案設置成統一的標準,才能保證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