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车化校园:关一扇门的同时需打开一扇窗 | 评论练习#1

昨天高考
·
·
IPFS
开始学习写评论——如有谬误,欢迎斧正。如有感想,欢迎评论。❤

9月5日,中国传媒大学发布了停用校内一个地下停车场的通知,呼吁全体师生共同打造一个“全新景观的、无车化的”校园。而作为一所同在北京朝阳区的高校,对外经贸大学爆发了骇人听闻的“学生在校内被快递车碾压身亡”事件。在同一天发生的这两件事情或许是一个偶然,但校内车辆的随意穿行有着必然的安全隐患。

对外经贸大学学生遇难事故发生当晚,学校回应了舆论关切,表示已经禁止快递货车入校。后续学校将如何赔偿死者家属、进行善后工作,以及改进校园安全保障措施,皆是大众关注的焦点,也是对全国高校在交通安全管理问题上的再审视。

学校负有保护在校学生人身安全的义务。在教育部发布的《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提到,学校的安全保卫、消防、设施设备管理等安全管理制度有明显疏漏,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而未及时采取措施,所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总体上看,各个高校都对校园交通安全出台了一定的规章守则,如“禁止违停乱放、禁止超速,校内过夜差异化收费”等,这在制度层面上凝聚了大众的共识,但这未能在实践层面上有所保障和约束,学生在校园内被轧就是一个血淋淋的例子。但此事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司机的失职,更应当深入思考是否有学生自身交通安全意识薄弱和学校安全教育不到位的问题。

当下,诘责校园道路的规划设计是毫无意义的。大多数高校在建设期间,往往默认车行道和步行道之间并不割裂。大学校园既然有校内校外之分,其交通方式也有所差别,比起公路上车水马龙,只有少数人能够在校园内拥有车辆。日常校园生活中,学生时常需要步行或者骑单车、穿越各个路口,在“车让人”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下,车与人的关系似乎都处于一个微妙的平衡状态。因此可以认为,发生在贸大校园内的是一场概率很低的意外,但是一旦进入了公众视野和讨论空间,校园内行车的限制问题便亟待探索一个共识。

中国传媒大学在2021年暑期开始了校园内道路的重新规划,将南北校园之间的公共道路划定为校园内车辆禁行区域,并拆除了道路两侧的隔断,师生得以轻松穿行校园南北区域。同时学校为电动自行车划定了禁行区域,仅开放了一条路线供家属区人员驾驶摩托车,以“规范校内交通秩序、消除安全隐患”。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传媒大学的校园面积为46.37万平方米,大约是60多个足球场的面积总和,与全国大部分高校相比只能算是盈尺之地。较小的校园面积,是这些举措得以施行的前提。然而,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园区却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学校无法避免机动车辆通行在学生的必行道路上。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园区的校园面积比传媒大学大6倍。校园内除了私家车之外,不乏有外卖电动车、快递货车、以及连通各个教学区和宿舍区的电瓶车在校内穿行。在上课高峰时段,学生乘坐电瓶车不得不排队等候,因此绝大部分人都会选择步行。学生不被允许在校园内骑行电动自行车,所以有的学生会购买自行车、平衡车或者轮滑鞋。在坡道繁多复杂的北师珠校园内,这些出行方式往往都会带来负担。

2021年暑期,北师珠校园引进了一批共享单车,骑单车固然是一个比步行更加快捷的方式,但庞大的学生车队带来了另一番秩序的混乱。除了宿舍区外,其他活动场地并没有车棚和能容纳大量自行车的区域。在陡峭的坡道上,学生们的车辆时常会相碰,这使得自行车带来的安全隐患并不亚于机动车。

提倡使用共享单车,本是为了能够兼顾慢速出行和校园安全,响应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但从结果上看,这产生了校园资源与学生需求之间的失衡。一旦没有和学生达成理性的需求共识,在物性规划方面就会有所偏差,面向学生的服务设施布局和配置就有失合理性。可以理解,在校方看来,生命的价值远高于交通的效益,这本身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校园内交通便利与否,也影响着校内学生的生活质量。

华南农业大学是广州市内占地面积最大的高校,这所学校更像一个浓缩的电动车城市——几乎每一个学生都会买一辆电动车。尤其是贯通校园内外的高速公路和水道,正好穿过了学生从宿舍区到教学区的必经之路,更加不适合学生步行。尽管华南农业大学为学生提供了校巴服务,但这很难满足所有学生到达校园各地的需求,往往在乘坐校巴后还得步行一大段路程。电动车因而成为了学生们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学生们亲切地把它称为“羊”,“羊”深入了华农学生学习、生活、社交的每一处。

华农在《华南农业大学学生公寓管理规定》中声明:学生公寓楼栋区域禁止停放电动自行车,禁止携带、存放电动车电池;禁止以各种形式给电动自行车充电,违者没收其充电设备并代为保管……然而实际上,限制学生使用电动车的措施难以实行,但电动车自身的安全隐患仍频频出现。每年华农都会发生至少一起宿舍内电动车电池起火或爆炸,因而引起火灾、线路损坏、造成经济损失,学校将以经济赔偿和事后处分(如记过等)作为惩戒。

随着学校对电动车的严管和学生对出行的迫切需要,华农甚至诞生了一种特殊的交通方式,名为“叮叮打羊”。这是一门聪明的生意,它和“滴滴打车”非常类似,学生或者校外人士可以注册成为电动车司机,学生乘客则在手机上打车。因为学生、超市店主、外卖员等可以骑电动车进出校门,电动车司机也能够混在当中进入学校,为乘客提供接送服务。在某种程度上,“叮叮打羊”缓和了一些电动车的安全隐患,但同时又产生了外来人员出入校园的潜在安防问题。作为一所面积广大的高校,既做不到完全禁止校内外的人员流动,也无法完全保证学生利用多种方式出行。到底是症结顽固难以解决,还是疲于思考行之有效的策略?

关上一扇门务必要先打开一扇窗,在校园安全管理方面,许多现象和问题并不是一个个分散的点,而是连接在同一个大网上的结。作为校园安全管理的目标,打造“无车化”校园,学校应当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排除安全隐患,完善校园设施建设,为师生提供一定的交通服务及物流等方面的便利措施。落实到公众身上,最重要的还是配合学校的相关管理,将“安全第一”的理念入脑入心,让生命警钟的回声将不止息,对外经贸大学的悲剧不再上演。


你的学校校园是否交通便利呢?学校又是如何防范各种安全风险呢?请在评论下方和我分享~

2021/9/13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