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认识“自我”
关于“开心”,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叫做《满足感与成就感》,里面提到:开心的本质是“梦想成真”。
那篇文章里是从一个非常宏观的,历史的视角来探讨“开心”,并且提出一种可以让“开心”变得更持久的基础:即一个关于未来的,可以被实现的愿景。
不过今天想要从一个非常微观的角度来切入探讨“开心”,用的是另外一个概念:“自我”。
先丢出结论:开心的本质就是:“自我”向外延展,或者说是:“自我”的实现。
虽然,我没有办法给“自我”下一个精准的定义,但是我们可以先把它理解成一个支配我们行为的东西。不同的语境下,有人把它称为“意识”,有人把它称为“灵魂”,也有人把它称为“文化”。为了交流方便,我们先暂时统称那个东西为“自我”。
每个人都有一个“自我”,它支配我们的身体,支配我们发表观点,支配我们产生行为,也支配着我们去改造世界。
当一个人有一天开始思考自己为什么可以支配自己的身体,把“自己”和“自己的身体”理解成两个东西的时候,暗示着他已经开始具有审视“自我”的意识了。
“自我”的实现可以非常简单,也可能非常困难:你想张嘴就能张嘴,你想走路就能走路,这些都是“自我”的实现。
自我实现的困难开始于你要需要更多地和这个世界发生互动,或者和他人开始发生互动,需要把你的“自我”蔓延到他者身上,这个时候,自我的延展可能会开始受阻。
这个观点源于我的一个观察:我发现生活中大多数人都不喜欢唠叨的人。
对此,我的解释是:唠叨的人是在向外界输出他的“自我”;换一个角度看,在听话的人,正在接受他人的“自我”。
如果他人“自我”的蔓延对听众的“自我”来讲是一种抑制的话,那么,对方的输出越强烈,就会让听众觉得越反感。
不过反过来说,如果对方的行为是可以让你的“自我”得到生长的,那么你就会觉得很开心。
所以,尽管我们会觉得阿谀奉场并不是一个好的事情,但是听到他人对自己夸奖放彩虹屁的时候,心里还是会很愉悦。
当你意识到这一点之后,那么在交流过程中如果可以顺延对方的观点,然后再发表自己的看法,可能就会让整个交流变得更加的融洽,而不是直来直往的针锋相对。
“自我”的实现有很多种结果,比如作用在人身上,可以融合或者同化对方的“自我”,像是长辈教育孩子;“自我”的实现也可以作用在一个组织身上,形成一个团体,像是基于国家最高领导人意志的政府;又或者“自我”的实现可以作用在一个具体的物上面,就成了一种艺术创作和劳动生产……
“自我”的实现有不同的方式,可以通过权力,也可以通过影响力。
权力是一种非常高效地让“自我”进行实现的工具,它以摧枯拉朽之势,扫清了在拓展过程中的所有阻力。比如在一些上下级关系里面,下属对上级言听计从就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在这样的场景里,很多下属压根没有“自我”可言。当然,对于上级而言,他也有自我膨胀失控的风险。
另外一种让“自我”进行实现的方式是影响力。
“影响力”不只是“曝光量”,它还强调对他人产生影响的程度 :轻则让人产生一些新的想法,中则让人产生一些心灵的震颤,重则改变他人的生活。
如果说“权力”是通过消灭他者来进行蔓延的话,“影响力”则是通过同化他者来进行蔓延,两者都是一种“自我”进行延展的方式。
有些人的“自我”有大量蔓延的需求,所以,他们往往有更大的野心,也更喜欢站在聚光灯下向所有人去输出“自我”;另外一些人则对“自我”拓展的需求并不旺盛,但凡有一点点小小的实现,就会开心得乐开花。他们更满足于一种稳定的生活。
初级的“自我”实现,和初级的生理需求相关,能吃,能睡,能实现感官的享受就会让“自我”很满意;但是更高级的“自我”实现往往会和“身份”相关联:通过包裹在“自我”之外的“身份”的指引,“自我”也才有了一个更清晰的延展的方向。
所以,从微观的角度去解释“开心”,在我看来就是“自我”的延展(或者说“自我”的实现)。
它可以是一种初级的自我实现,也可以是一种高级的自我实现。前者和你个人的吃喝拉撒相关,而后者会重新通过“身份”关联到相关历史的发展脉络,在沿袭前人“自我”的过程中,你的“自我”作为那个更大的“自我”的继承者,再向未来做一些属于那个更大的“自我”的延展。
也许,这样你也可以理解为什么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会很高兴看到子女成年之后可以早点结婚生子了。
因为那是一个贯穿历史的,关于族群的,更大的“自我”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