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开了一档关于创作者的播客,名字叫《闭门造车》
节目名称:闭门造车
节目简介:《闭门造车》是一档关于创作者、创作故事和创作体验的访谈播客。这里有Miki和各类创作者的深度访谈,了解创作背后的故事。访谈本身围绕着创作的方方面面来展开:为什么去做,怎么开始的,怎么继续下去的,以及为了创作做出的努力、勇气,外加钻研和运气。希望能够鼓励大家在这个消费主义至上的时代不要一直做消费者,而是去创作自己喜欢的东西。
更新频率:目标是每月一期(握拳)
收听链接:RSS | Apple Podcasts | Spotify | Overcast | 喜马拉雅 | 小宇宙
网站:http://gulugulufm.github.io
来晒晒自己的成果,因为我最近开始做播客了。要问为什么的话,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
- 我听podcast有三年多了,不过去年年底我最爱听的节目a16z Podcast专门出了一集讲他们播客制作历史的一集How We Podcast,隐隐约约觉得很有趣了。后来又看到了豆友穿堂风和bubbler做《一千个哈姆雷特》,感觉个人做podcast这个事不但可行,而且离我很近。
- 中文播客圈里缺一个我想听到的节目。电影、社会话题、音乐、感情,都是挺好的话题,不过我总觉得好像少点什么,就,talking is easy, show me what you did。就没有讲自己做过什么东西的播客吗?对于宇宙来说创作毕竟是个熵减的行为(QB祥瑞御免),创作点什么可以说逆天而行,尤其是对于我这种懒人来说。所以真正做原创事情的人到底是怎么想的,我特别想知道。毕竟时不时的脑海里有些idea就会喧闹起来,“要不去卖手帐吧”,“要不写个歌吧”,“要不搞个saas服务吧”。......当然最后一件也没有做。那去做了的人呢?他们都遇到什么了?
- 最近COVID在家工作久了心里痒痒,很想去跟真人接触接触(可怜)。
- 我发现自己对被拒绝还是挺敏感的,没什么大不了的事被拒绝都会伤心好久。所以正好借请嘉宾的机会,对被拒绝这个事练习脱敏。目前已经收到几个拒绝了,接下来还嘛大嘛大。
我一开始就打算做一个主持人+一个嘉宾这种对话形式的采访。这种采访有两个好处,一个是不需要控场能力也不会跑题,第二是人数少组织起来方便。采访也不会是什么大人物,毕竟我的朋友很少,人脉长度大概就这么长吧(拿出放大镜观察)。我采取的策略是,网络上各个社群看到有什么认真做事情的人,就去邀请TA,看TA愿不愿意来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
就这样出了两期,目前采访效果出乎意料地棒!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实诚”。因为有意上节目分享的嘉宾,都非常乐意说自己的心路历程,毕竟平时展现的都是作品,而创作的过程常常被人忽略。来播客正好就是一个面对面跟人分享的机会,我作为一个主播,能提供这个机会也挺开心。
节目的第一期嘉宾是姜笛,是个做视频的b站up主。TA到现在做视频快一年半,做了40+个视频,这个持久性我是佩服的。在节目里也常常在意外的地方出口成章,讲了很多对我特别有启发的想法,比如持续输出的心态调整、对待正面负面反馈。
第二期嘉宾是豆瓣的黄信滚和TA的100 days of pixel art,谈完了给我的感觉是哇这个心态好好,我要是有TA一半的好心态,当时也不会签约成魔法少女(划掉)。这种精神是有感染力的,包括我自己在内,目前好多友邻都开始自己的100 days project了。
要说这个播客有什么没打算死磕的,音质算是一个。我粗浅的想法是,音质是可以通过买设备和提高声音处理水平解决的,说白了就是钱,而这点小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以后再说。另一个是更新频率。为了保证采访的质量,事前是需要做点功课的,再加上back and forth邀请嘉宾和后期剪辑,一个月一期就很棒了。想要再快的话我想到有三种可能,牺牲访谈质量、投入我本职工作的时间、找其他人合作。然后每种可能都理所当然地排除了🍻。不过音质和更新频率这两点却是影响订阅数量的重要因素,所以日后哪天想让更多人听到《闭门造车》的时候,就要在这两方面多考虑考虑了。
说再多就太啰嗦了,都来听听吧!我真心觉得我做的播客节奏很棒。希望听了之后能启发你的各种思考和共鸣。
收听链接:网站 | RSS | Apple Podcasts | Spotify | Overcast | 喜马拉雅 | 小宇宙
特别note给未来偶然遇见《闭门造车》的人:因为话题和取材的原因,这个节目没有什么时效性,就算是发布很多年以后,身为创作者所经历的喜怒哀乐,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不同。什么时候听到都是有缘,希望对你有帮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