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ASSA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電影】觀後感《之前的我們(Past Lives)》:計畫,不通。

ASSA
·
·

20230810

20230813

    命運與意願的相歧,她在下半輩子才開始後悔了。

    但是命運指的是什麼?不是由人的選擇堆砌起的嗎?

    沒有撕逼情節的「成熟」文藝三角戀。

    看完後,我心中波瀾不起。沒能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火花,自然不感到揪心。只有滿腦疑惑與衝突感充塞我的理智線:

妳想講什麼?這真的是號稱「今年最動人的片」?

    但可能這種空泛感正是導演對愛情的感受寫照。

    又或著,它所表達的東西維度過高,我難以迄及。

「空泛的琴與燈」

    音樂好聽,鋼琴聲不絕於耳,但有點太刻意的文藝感,不時與畫面產生疏離。場面調度生硬,特別是臨演。鏡頭運動很典型、老派,各場之間情節聯繫感偏弱。時間跨度太大,不知角色心態或外在變化如何,就算整個情節都安排在短短數月似乎也無不可,只是會顯得男主沒那麼深情。

    不知道是否有刻意貼近侯孝賢的風格,因為橫搖、空景、特意過暗的光線呈現真實質感。這種略粗糙的真實感,大概很契合看膩產業線過度精緻作品的影評人胃口。但我覺得不很專業,該清楚還是要清楚。

但有用適當的景色呈現出移民者角度的紐約之美。

    我並不喜歡所有重點都用對話呈現的安排,畫面安排也不太精準,難以確定每一場情節、每一鏡畫面的重點目標。

    海聖開了燈,座椅在昏黃燈光下顯現,然後海聖坐了進去…所以呢?

「所以呢?」

    最衝突的是:掙扎的選項從一開始就不存在。

    從那一句「大概是我很好聊吧。」我開始皺了第一次眉頭,之後也無法投入二人的聊天氛圍、感受不到預告與各方影評中強調的「命中注定」的火花。

    我該用什麼切入點來同意:她失去的是一輩子的靈魂伴侶?

    用因緣做為觀點,以對話和重複說明來加強「宿命」的深沉厚度、與「錯失」的遺憾,但似是而非。不論意圖說服或共感,力道實在是不足夠的,甚至令我迷失。

    諾拉說自己不相信,但丈夫、海聖、和自己的旁白中,都提到並一再說明這個概念的重要性:『因緣』,從中段唐突的強加進來,直到結尾都貫通了這個概念。這強調了她不願承認自己一直是宿命的玩偶,也似乎想要否決母親口中的:有失才有得。這種後悔非常矛盾,因為這是人盡皆知的事實,她自己也奉行至成人,但今天她想要兩手抓,卻在發現現實不允許後難過地要命。

    對「宿命」與「假設」的對話氛圍,一直延伸到諾拉送走海聖哭著進家門,是全片最有火花的片段了,但仍是只基於「如果」的虛浮對談才得以成立。沒有實質行動、沒有「假設」的畫面呈現,只有兩張臉,表情口吻近無變化的兩張臉,說著戲裡戲外都不會有的事,連結局的衝突感都是海聖臨走前回頭的一句「如果」帶來的。

    而我為此等待了兩小時,為時光的無情流逝嘆了口氣,但人生沒有如果。

或者說,在我的兩小時與他們的24年間,全部的過往今來與鋼琴音敲出的其實是一個庸俗的欲求聲音:「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成熟?」

    誰很成熟?

    諾拉看不清自己、亞瑟僵著臉試圖在外遇危機中表現大度、海聖執著於12年前就失去的身影,沒有人真正願意放下。

    我們都長大了,有嗎?

    她對兩方都很真心,那對自己的真心又是向著什麼方向?

    我總感覺有種燃燒不完全的衝突感,因為作為劇中重點的、那深度有限的對談,全部都是建立在「不可能」之上。她有過很多次選擇,但又親自把一切可能堵成死胡同。沒有什麼逼不得已,從小時候她就已經放棄對方,24歲時再做一次、結婚時又做一次。

    她一直不願承認:內心深處有些被自己刻意忽視的東西很重要、一直追求的其實不是真正要的。也許男主和丈夫正是看穿這點:她與自己的解離,才造就今天這個場面。

    但這種時候除了尊重意願,旁人還做的了什麼嗎?

    最後海聖分手宣言後,諾拉才有最大的情緒變化。她表情那麼驚訝,但是給了一個遠景,沒辦法加強或清楚呈現情緒,從畫面比例也感受不到她真有多孤獨渺小?直到走回家哭出聲,我才在坐了兩小時後發現:她是難過的。

但為何這樣安排?我始終不解。

    而海聖,正式分手後似乎影響不大,他不驚訝、不悲傷,維持一張觀光客的臉龐坐在Uber看紐約窗外,也許他早已預期如此,他可能不是來爭取她的、而是來正式分手的。

「後悔」

    原來這部片是訴說她的後悔、後悔自己的幼稚。目的是向她生命中的那個男主角致歉。他如此真心、執著、努力,都只得到她的模稜兩可,她還一直以為自己舉止得當,宛如戲弄般,而他明知是戲弄仍奉陪到底。

    海聖代表諾拉對家國的懷念,這也是她始終難以面對承認的。

美國真的是她要的嗎?也許不然,也許她正是唯一看不清真相的人,兩位男性似乎都希望她回去韓國,只有她一個勁地否認到底。

    直到現在才敢將心剖開、直視自我,發現自己的人生目標越來越小、前半生所作所為盡是後悔,感覺恍若隔世,而拍了這一部自傳電影:她的「前半生」。

    不能否定導演勇敢地面對了自己的幼稚與後悔。

    以她的主觀視角回頭去看這段分手的時光,但兩方男性角度的觀點卻顯得不那麼明確。亞瑟猶如沒通電的無機質燈泡,頂著一臉憋屈,寬容如同聖像、而非活人。從觀眾在戲院的反應看來,白人丈夫是笑點安排所在,但這部片恐怕是讓丈夫就此成為她的人生與觀眾眼裡的笑柄。

    我以為電影是一種對話,但之於她只是回想。

    剝開自己的心,述說過往的幼稚與後悔,勇氣可嘉。很私密,很現實,也很千篇一律,但人生就是這樣的。

    向童年告別吧,對選擇負責吧,人生沒有兩全其美。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