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書:用一方餐桌凝聚彼此的時光
在臺灣人眼中,吃飯是很重要的事情。
記得以前家裡人聊天,總會提起古早時期習慣家人都入座後,才會從長輩開始動筷子。以前阿公阿嬤年代確實秉持這樣的傳統習俗,但是時代逐漸變遷,年輕一輩工作繁忙,經常趕不上飯點,或者,幾代人的習慣不同,老年人吃得比較簡單、早休息,而年輕人下班晚了,想運用剩餘的晚間時光享受一頓愜意的放縱餐,慢慢的就形成各自解決的情況了。
我家因為阿公阿嬤很早就不在了,老爸又長年在船上工作,經常不在家,家裡面就是我、年長兩歲的哥哥和媽媽。當然吃飯就更沒有所謂的制式規矩,小孩子餓了拿筷子開始吃起來也是常有的事情。
「噻呷妹仔呷奔囉~」(台語:貪吃的妹妹吃飯囉~)每次到了最後一道菜快要完成之前,都會聽到我媽這樣喊我。對吃有著極大熱忱的我,很自然就有了這個綽號,不曉得是不是老么在家裡特別得寵的關係,或是大家已經原諒了我的貪吃,沒有人會介意我當第一個動筷子的人,也沒有人會批評我把一尾魚最精華的部分挖了個大洞。在餐桌上,我總是那個不挑食的傢伙,小時候用來被放在哥哥旁邊當作開胃的參考對象。
小時候的我很黏人,在媽媽還在備料的時候,總會嘗試做點什麼,有時候我會切好透抽,或者將蚵仔、蛤蜊洗乾淨,將肉處理成絲、泡好的香菇切片,或者將高麗菜撥一撥洗乾淨。帶著興奮的心情期待可以趕快把一桌好菜給準備好,然後自己就可以先悄悄地開飯了。
在國小時期住著的舊家,餐、客廳基本就是一張桌子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組合起來,而那張桌子擺放在裝了抽風機的牆壁旁邊,一旁隔著紗門外就是騎樓,外面的人有時候仔細看都能看到屋內的那種房型。隔著一道牆壁,後面是陰暗的廚房,基於看過某些東西的 PTSD,以前我都會趁家人在後面廚房的時候才敢去闖闖,看看今天的食物是什麼,哪些做好了,我就端到前面客廳的橢圓桌子上,等上菜差不多了,就爬上去黑紅相間的一張半圓皮椅上,開始忍不住拿著橘色筷子吃一些我愛吃的蔬菜。
到後來,我們家搬到了新家,客餐廳和廚房是一體的,沒有任何隔間,每個地方都很明亮,對我來說吃飯也不再只是像傳統社會那樣煮了一桌菜,有時候會添加一些不同國籍的料理,偶爾假日換換口味,吃個壽司、麥當勞,對於想要嚐鮮的年輕人來說,吃飯的風格增加了許多「個人化」的空間。
也許是曾經在台北生活了幾年,回到老家和家人一起住的時候,總感覺不管是吃一桌自己煮的菜,或是大家偷懶訂個外食,當大家聚在一起吃飯,即便坐下的時間點可能不同,吃完的速度也不同,現代家庭甚至連吃的東西都可以拆單處理,但只要把大家齊聚一堂,哪怕每個人都低頭吃飯,看起來明明就沒有太多交流,都還是有東西變得更美味的錯覺。
而且時至今日,我都快三十歲了,吃飯時間到,我還是會聽到我媽在樓下喊著「呷奔囉~」,這就是一種奢侈的幸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