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舊知】從網路泡沫化,看科技獨角獸的投資熱潮
個人電腦和網際網路的普及化開始,網路不只帶來方便的生活方式,更顛覆了傳統零售業、媒體業,甚至是我們習以為常的貨幣系統。
今年可以說是科技獨角獸 IPO 最興盛的一年,共享汽車 Uber、圖片分享平台 Pinterest,以及我曾參訪的視訊會議軟體 zoom等都選擇在今年上市,這些在特定領域估值超過十億美金的科技公司,藉由 IPO 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募集大筆資金以維持公司營運與投資。
即使長期處於未實現盈利的虧損狀態,市值仍然高居不下,因為新創公司對於投資人而言,比起短期內拿到股利,更在意的是日後公司價值成長的期待,但隨著科技獨角獸例如 Uber 市值、股價大跌,龐大的虧損加上盈利模式模糊,開始有另一種看法認為這股投資熱潮,將會是一場經濟泡沫。
就像被吹漲的泡泡一樣,當實際價值再也支撐不起高估的市場價值,蓬勃發展的經濟活動突然崩跌破滅。
網路泡沫化
1991年網際網路發明之後,以網路瀏覽器聞名的網景 Netscape 為首,在那斯達克股市成功上市開始,吸引無數創業家追隨其後開設網路公司,把仍在摸索商業模式的網路產業推上火箭軌道,Yahoo!、eBay、Amazon,相繼在1995年成立。
事實上,在近代科技發展史中,每當重大技術突破問世,所產生的無限商機經常重新塑造企業的競爭環境,無法跟上的舊企業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運用新技術成長茁壯的新創公司,例如1980年代微軟帶起的個人電腦風潮,因此1990年代投資人試圖尋找下一個微軟 — 透過早期投資獲得數百倍回報的網路公司。
然而在當時全球只有3%人口接觸過網際網路,使用者普及率與產業環境仍有很大的成長空間下,創投業者支持太多的新公司,投資銀行也推動許多尚未證明價值的新公司上市,連帶促使無法分辨網路公司好壞的投資人一窩蜂進場,股價不合理的高漲。
等到市場認清事實,發現當時有超過2/3的網路公司根本沒有營運計畫,唯一的收益來源 — 網路廣告的實際效益受到質疑,因此在2000年四月股市來到最高點之後,整個以網路資訊產業為主的股價,隨著泡沫的破滅陷入不斷腰斬的惡夢中,受創最深的電子零售業以 Amazon 為代表,從最高點的118美元一路下跌,股價甚至跌破最初的發行價的18美元。
網路創業的燒錢氣味 - DigiScents
1999年Intel CEO Andy Grove 曾說過:「五年後,市場上將沒有所謂的網路公司,因為所有存活的公司都是網路公司。」
從現在來看,當時網路整體產業都還在發展中,許多人才和技術都還沒有到位,這樣的預測言之過早,然而這句話卻成為當年網路公司瘋狂盛況的最佳形容,各行各業搶搭這班網路列車,甚至只要在公司名稱加上 .com,資金便源源不絕湧入。
同一年成立的數位香味公司 DigiScents,藉由研發的香味合成器 iSmell 將所有香味分解成128種基本化學元素,並透過USB連結電腦將香味檔案透過網路傳送,利用網路傳送味道的這個新市場,成功從香水大廠 Givaudan、消費日用品公司P&G等知名企業手中獲得兩千萬美元的融資,然而這樣創新的科技獨角獸卻在2年後宣告倒閉。
最主要的原因是只靠DEMO和概念就獲得資金,缺乏使用者調查與測試的DigiScents,實際推行到市場得到相當差的評價,雖然是個新穎的點子但並沒有解決任何人的迫切需求,剛好沒多久就碰上網路泡沫化,找不到盈利模式且資金燒完後,成為倒閉的網路公司之一。
結論
網路泡沫破滅之後的幾年,投資人對於網路股避之唯恐不及,導致網路產業沉寂許久。然而,故事並非就此結束,泡沫化時期帶來的技術發展與市場擴張,使得經濟逐漸趨向平穩後,懷著改變世界願景的人再度引領潮流,因此科技才得以發展至今日局面。
不論這股科技獨角獸的投資熱潮究竟是否為一場泡沫,都成為揭開下一個科技世代的序幕。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帶給你實用的資訊,歡迎壓住 Clap 讓我知道~
參考資料
安東尼.柏,《都是NASDAQ惹的禍》, 天下雜誌出版社,2001。
程天縱,《創客創業導師程天縱的經營學》, 商周出版社,2017。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