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台灣 藻礁公投 我贊成的六個理由
12/18就是公投日了
今天就趕緊來聊聊公投
藻礁公投絕對是最困難也需要最花心力的
畢竟開發與生態都充滿了工程與科學的細節
再加上兩邊也都有學者專家的支持
各種誤導與錯誤的資訊更是充斥網路
先說說我理想中的媒體 (選舉公報)
應當把正反兩面最強的論點與爭點呈現出來
並做好事實查核的工作
可惜的是理想跟現實的落差實在太大....容後再談
回來談三接
對我來說有五個最主要的理由支持保護藻礁
第一是程序正義
讓我們來回顧一下歷史
三接的環評被稱為 史上「最黑暗」的環評大會
詹順貴 辭職,嘆賴清德「過度期待」已讓環評公信力盡失
21名環評委員 扣除六名官方委員
15名學者環委中 八位缺席只有兩位投下了贊成票
之後還有報導指出,之前退席的4名委員全都沒有被留任
自嘲可能就是不夠乖、講真話,才沒能留下。(參4&5)
我個人在2018年是實際在立法院參與過三接的會議
會中, 中油人員對於所有的問題都在迴避跟拖延
這就是公部門對於民眾參與甚至是面對環評委員的擺爛戰術
我們期待中的環評會議應該是委員們以科學理性的態度
去探問釐清開發案對環境與社會的影響
若有爭議應該以事實與科學為本,就事論理。
但現實往往是政府強力施壓與主導,
會議上的問題都無法得到開發方詳實地回答
委員變成政府的橡皮圖章!
如果你跟我一樣不認同這樣子充滿爭議的環評
那這次公投可以說就是一個補正的機會。
我同意一個說法
我們要做的是最有"利"的選擇
這個利當然不只是經濟上的利益
而是要在各種價值中做衡量
而程序正義,遵循法治與環評精神 ,本身就有價值。對台灣的未來更有價值。
第二是能源政策
環境一個很大的整體,不能單單看一個開發案,又或只看藻礁或是空汙
更要把視角拉遠,三接最核心的問題是能源政策
可惜在目前討論中很少被提及
我們要問自己
能源需求與供給中 到底是要 "以需訂供" 還是"以供訂需" ?
台灣到底是要環境配合工業無止境的成長!
無止境的開發! 耗盡我們的資源以及環境
還是要視環境承載力,
謹慎的選擇供電並使用對環境影響最小的方式
並積極地進行工業的轉型 ?
根據最新電力供需報告 (參1)
工業用電占總用電量 5 5. 6 % (超過一半),其次為住宅部門的 17. 8%
預估未來用電需求年均成長率約2.5%
對比於過去十年均成長率約1.5% (參3)
這種把需求最大化的預估與規畫
根本是大大的幫產業開了一條耗能的康莊大道
就算我們因為國安的因素,盡力的滿足晶元產業擴增的需求
但是對於長期以來被人詬病的,高耗能高汙染的石化鋼鐵業呢??
政府長期對於化石燃料的補貼不做檢討 (參9)
工業電價是亞洲最低,電價不反映實際的環境成本
反而用全民的稅金補貼電價
而在這個過程犧牲最大的往往是最弱勢的族群
我們還要不斷的犧牲中南部朋友的肺
還有最最弱勢無法為自己發聲的自然環境嗎 ?
合理的能源政策要多管齊下 同時開源與節流
但政府不只是放任工業用電量無止盡的成長,甚至在政策上鼓勵
回到三接,有人說 如果犧牲藻礁可以減少空汙 那可以含淚接受
但是如果我們維持2.5%的用電成長
那犧牲了藻礁,空汙其實一點都不會減少,
反過來說如果我們能引導耗能產業轉型,
又或是以價制量,使用真實反映環境成本的電價,
就可以讓耗能產業有誘因在製程上節能或是做出其他改變。
不奢求用電0成長,只要回到十年平均的1.5%用電成長
基本上就可以補足三接造成的影響
所以從能源政策的角度
政府首要做的應該是做好產業轉型,
降低耗能產業的比例以及提升能源效率。
而不是一味的由政府帶頭用"輾過去"的方式來開發
附帶一提,2.5%的用電成長基本上就是讓
蔡政府2025年"能源占比532"的政策目標不可能達成了
(燃氣50%、燃煤30%、再生能源20%)
尤其是我們最在意的再生能源可能連15%都很困難.....
三是切勿陷入藍綠惡鬥
最近看到許多網路上的言論 不要為了"教訓民進黨"而贊成公投
煽動仇恨確實是政治動員最常見而有效的方式
反過來說也不要因為反對國民黨就投反對
其實兩黨在萊豬萊牛甚至核能的立場上反覆,不斷使出"時空環境不同之術"
這就是最令人厭惡的藍綠惡鬥,對於政策的立場往往取決於政治選舉的考量
在野時就是一味的反對,而執政時就是短視近利,開發主義,向財團靠攏
不然國民黨幾乎反對民進黨所有重大政策,
難道反過來你要不看議題就支持所有民進黨的政策嗎?
除了抗中的立場之外 單看政策取向如果遮住年份,已經分不太出來到底是藍是綠了
公民的角色還是應該監督政府並針對每個議題做好自己的判斷
即使你身為一個政黨的支持者,對於黨錯誤的政策一昧的支持對於黨來說也不是一件好事
那反方最誇裝的論點當然是三接不影響藻礁生態(不外推的原方案 = 迴避替代修正方案)
首先看看封面照片就可以知道如此明顯的謊言竟然堂而皇之的寫在選舉公報上
我猜想公報應該是任由兩方隨便寫 比誰比較敢唬爛嗎?
我們缺少一個公正獨立的機構來做事實提供與查核的工作
四是缺少必要性
以三接來說,一個最關鍵的數據是如果不做三接最多會影響多少%的發電量
而這個數據公報竟然沒寫!
引用經濟部長的說法是137億度 (約佔 4.1%)
加上透過調度措施對備用容量的影響則降為2.6% (見下圖表)
大家可以注意看下圖 只要將調度措施再實施一年
到了115年之後即使沒有三接仍然有14%的備用容量率,116年超過15%
更不用提到說這個容量率預估使用了2.5%的超高用電成長
而且還沒有計算其他可能的替代或應變方案
如果能將預算挪來開源節流
我們可以參考首爾 減掉一座核電廠計畫
使用差別電價,以價制量,公民參與,處罰浪費, 公民參與,
友善補助太陽能板 公民參與 等等方法 成功減了96億度電 (相當於台灣用電量3% ! )
我沒有查到首爾花了多少錢,如果有相關資訊提供非常感謝
但是這種政策才是真正的"前瞻預算"
一個政府的開發案你首先要釐清開發的必要性
從上述可以發現 三接並沒有一定要開發的必要性
五是外推方案尚有爭議
當然我們並不是反對所有的開發案
而反方最強的論點當然是外推方案
外推方案對比原本的方案確實有進步
如果是在四年前提出我會認為這是一個很有誠意的方案
可以好好花時間來研究討論
但是民進黨政府卻是充滿算計的拖到公投篤定成案後
才提出這個方案,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對於三接的爭議,多年來大家的擔憂 問題與建議能拖則拖
拖到了最後 人民不得已發動公投時就用施工時間、減煤時程來威脅
最後再臨時丟出一個方案問你要不要接受
這已經不是協商 而是一種環境綁架
以弱弱相殘為名的環境綁架
我完全能理解李根政老師的為難
我也認同其所說
「對於當前的兩難困境,民進黨政府要負起最大的責任。」
三接外推對於藻礁的影響兩邊專家都各有說詞
請參考學者開的記者會(參7)
而我對於政府及中油的施工更是打個大大的問號 說的跟做的往往是天差地遠
如果公投沒過,政府是否會照目前如此美好的宣傳來盡力的做到
還是公投過關就像拿了免死金牌,開始擺爛亂搞 也沒人可以打包票
如果外推環差不通過,可能就回到原方案造成藻礁更大的破壞
面對綁架 要不要付贖金每個人可以自己判斷
但是要認清到底是誰綁架了我們 不要怪錯了人
雞蛋或高牆? 現在的高牆很狡猾,牆腳還綁了雞蛋
第六是世代正義
有些人不覺得環境有什麼價值可言,世間萬物皆該為人所用,
我想說的是環境永續的重要性。當超過了環境所能負荷的
這就是一個無法永續的環境,意味著環境會越來越糟,
而環境復原的成本高的你無法想像,更多時候是永遠無法復原的。
而這樣的生態 環境 空氣 土地 水 海洋
是要留給我們的小孩,孫兒,一代代的台灣人
生活在其中
破壞環境就等於是剝削我們的小孩,剝削世世代代的台灣人
我們往往過度高估了短期的經濟利益而低估了長期的環境破壞影響
而四年一度的選舉更是加深了這種現象
行筆至此,希望讀者能從各個不同的角度
重新思索一下各個價值觀在你心中的排序
參考資料 :
1.108~109 電力供需報告
https://www.moeaboe.gov.tw/ECW/populace/content/ContentDesc.aspx?menu_id=14406
2.台電統計資料
https://www.taipower.com.tw/tc/page.aspx?mid=43&cid=29&cchk=34db42ba-62b1-4684-9fc8-59881779ac23#b01
3.歷年售電量
https://www.taipower.com.tw/upload/43/43_04/歷年統計/03-歷年售電量.pdf
4.史上「最黑暗」的環評大會:詹順貴下台也沒用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05662
官方7票硬過觀塘案 李應元:環委壓力大才不出席
https://tw.appledaily.com/life/20181008/V6IG5OEIGH63FQVAHEBSYB5WVU/
5.八名學術委員缺席:
https://tw.news.yahoo.com/自嘲-不乖被換掉-新環評委員名單出爐-中油觀塘案退席4人皆未留任-143729582.html
6. 政府短視近利的補貼,造成化石燃料「真便宜」的錯覺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25627
7.科學爭議一次說清楚 - 學者挺藻礁公投」記者會
https://fb.watch/9RILf-VAmN/
8. 南韓首爾 減掉一座核電廠https://m.facebook.com/momlovestaiwan/photos/a.214032908732304/568951533240438/?type=3
9.政府短視近利的補貼,造成化石燃料「真便宜」的錯覺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25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