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自由燈滅燈起時
「今年發生的事,以往無法想像,傳媒機構倒閉,未經審訊、未裁定有罪,只不過凍結戶口,營運不了就要結業;蔡玉玲因查冊被指虛假聲明,我們做記者,從沒想像因此犯官非……」中大新聞及傳播學院高級講師陳惜姿形容過去一年,對所有新聞工作者都是——很艱難。
看著公司結業、寫下最終章的前《蘋果》記者陳珏明,形容《蘋果日報》經歷的,只不過是香港大環境轉變的其中一環。他坦言自己未準備好重投傳媒前線工作,因為內心有種創傷,但他老套相信《雙城記》那句話:「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
傳媒的工作從來都不會有輕鬆愉快的一年,要做好第四權,從來都會有人或勢力給我們一些難阻。
罪案現場
2021年,報架上少了一份報紙,香港人少了一個選擇。在八九六四後成立的壹傳媒,曾經被喻為香港言論自由的指標,旗下《蘋果日報》是全港銷量數一數二的報紙,被人掟過菜刀恐嚇、圍堵大樓阻止出版,都一一捱過,但最終在政府出手下,國安法實施一年內面對最難一關。
今年6月17日,國安處以涉嫌串謀勾結外國或境外勢力,拘捕壹傳媒五名高層,近500名警員搜查壹傳媒大樓,撿走至少44部電腦主機及硬碟,當中包括新聞材料,保安局同時凍結蘋果日報有限公司、蘋果日報印刷有限公司及蘋果互聯網有限公司,資產共1800萬元。國安處高級警司李桂華形容壹傳媒大樓「已成為罪案現場」:「我們有很強烈的證據顯示,有關文章是串謀計劃的重點,藉以提供口實讓外國機構向中港制裁。」
六日後,國安處再以同一罪名拘捕《蘋果日報》筆名為李平的社論主筆楊清奇,壹傳媒管理層下午宣布,基於員工安全及人手考慮,午夜後即時停止運作,當晚出版最後一份實體報紙。6月24日凌晨起《蘋果日報》網站、手機應用程式及所有社交平台無法瀏覽,跟香港經歷高低跌宕、記載社會變遷的新聞平台,一夜間變成白底黑字的公告。
最後一份《蘋果日報》印出100萬份,創下香港報章單日最高銷售紀錄。一間屹立在香港26年的新聞機構,短短一個星期命運大逆轉,從此劃上休止符。但檢控工作未有停止。6月28日,筆名盧峯的《蘋果日報》英文版執行總編輯馮偉光在機場被捕;7月21日,負責主理出版最後一份《蘋果日報》的執行總編輯林文宗亦被上門拘捕。
截至今年底,共有七名壹傳媒高層及《蘋果日報》編採人員,被控串謀勾結外國或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罪,以及串謀刊印、發佈、分發、展示或複製煽動刊物罪,全部被拒保釋。9月5日,壹傳媒向港交所發通告,宣布所有董事辭任,同月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出於公眾利益,根據《公司條例》向法院呈請壹傳媒清盤,高院接納並在12月15日頒令清盤。
2021年完結前三日,警方再次搜捕新聞機構。12月29日,國安處以串謀發布煽動刊物罪,搜查《立場新聞》辦公室四個多小時,檢走三十多箱物品,凍結6100萬元資產,先後拘捕七人,包括署理總編輯林紹桐、前董事鍾沛權、周達智、吳靄儀、方敏生及何韻詩,同日再拘捕前《蘋果日報》副社長陳沛敏。《立場新聞》即日停止運作,移除網站及社交媒體內容,並遣散所有員工。鍾沛權及林紹桐被正式落案起訴,二人不准保釋。
一年之內,香港失去兩間主流新聞機構。
真相有罪
香港電台《鏗鏘集》在《7.21誰主真相》一集中,披露更多2019年7月21日元朗襲擊的線索,時任編導蔡玉玲透過車牌查冊,證實幾部接載白衣人的車輛,車主都是村代表,亦有閉路電視見到,疑似便衣警未有截查或阻止白衣人聚集,但正正因為這些新線索令她被警方拘捕。
今年4月22日,蔡玉玲被判兩項作出虛假陳述罪成罰款6000元,為香港首次有記者因查冊被入罪。蔡玉玲在法庭外灑淚說:「今日的判決是令人難受的、令人傷心的,今次法庭裁決的不是我,而是整個行業,是香港所有記者。今日的裁判官竟然判我們一直行之有效、查找真相的工具是有罪,我是很不認同。」
法官徐綺薇表明進行採訪及報道並非交通及運輸事宜,被告是否本着良好動機索取資料亦並非重要。往後多個政府部門收緊查冊,公眾再無法查閱公司董事和秘書的完整身分證號碼及通常地址,土地註冊處及公司註冊處強制實名查冊,為記者的調查報道設下重重屏障。
喉舌
今年2月,梁家榮宣布提早半年離任廣播處長,改由全無廣播經驗的政務官李百全接任,空降港台,政府在委任公告上將以往「確保編輯自主得到適當的保障」這一句改成「確保香港電台全面履行《香港電台約章》」。那天,有記者問梁家榮:「怕不怕你走了之後,港台會變成官方的喉舌?」他沒有回應。
李百全3月履新當日,電視部公共事務組總監王祿霞同日辭職,《頭條新聞》監製及《香港故事》監製亦先後離職。李百全上任後多個節目被抽起,助理節目主任利君雅被重啟調查後不獲續約,《鏘鏗集》監製李賢哲被禁製作六四和7.21專題後辭職,港台發內部通告禁用「台灣總統」和「台灣政府」的字眼,要求改稱為「台灣地區」和「台灣當局」。
香港電台昔日是屬於香港人的公營廣播機構,但很多人說港台和香港一樣,都已經不同了。
記者受壓
新聞從業員最大的工會代表,香港記者協會今年亦多次被官員點名批評。保安局局長鄧炳強點名質疑記協:「究竟你的會員來自甚麼媒體」、「究竟記協是否對不同政治傾向的人有不同處理方法」、「有無外國政治團體或明顯政治傾向的人捐錢給你?」
記協主席陳朗昇表明:「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告訴大家,記協從沒收過外國勢力任何一分一毫的錢,不用寫文件問我們了,是沒有的」、「局長作為問責官員用錯消息錯數字、用錯訊息告訴公眾,應對公眾有交代」。
在公民組織瓦解浪潮中,記協能否堅持下去?陳朗昇說:「大家生活在2021年9月的香港都會明白,是不是解散有時不是我們自己決定,我們接任時都知道環境是風高浪急,不會低估壓力和困難,但我們很清楚新聞自由很重要、行家的權益都很重要,不能輕言說解散。」
記協今年5月公布過去一年的新聞自由指數,以100分為滿分,新聞從業員評為32.1分,創下歷史新低。367名受訪新聞從業員中,九成認為香港的新聞自由比一年前倒退,多達八成半受訪者認同港府是打壓新聞自由的來源,也有四成受訪者表示,上級曾施壓不要或少報道有關香港獨立的議題。
翻查大學聯招申請學科的數字顯示,除了浸大未有最新數據,其餘三間有開辦新聞教育的資助大學,包括中大、港大、城大,今年首志願揀選報讀新聞或傳播的學生,均較過去兩年下跌,其中港大和城大,今年比2019年跌近三成。
迷惘、無力、無奈、麻木
「我叫學生用一個形容詞來形容剛剛的暑假,那個暑假就是最多事發生,很多人說:迷惘、無力、無奈、麻木……有時學生就是採訪那單大新聞,好似蘋果倒閉,就站在蘋果大樓出面採訪,他們直情在風眼中,很年輕的記者、學生記者,就要面對這些,被逼成長。可能當刻感覺不了,但回家後才感覺到,原來這件事跟自己有關。」
上一代記者,看著新一代記者入行,經歷社會幕幕劇變。退下衝鋒陷陣的中大新聞及傳播學院高級講師陳惜姿形容是「適逢其會」,從沒想過大量公民組織解散、海量新聞可以發掘,新一代的記者,就是這個時代的見證人。
她覺得今年,對新聞工作者來說是很艱難的一年。「今年發生的事,以往想像不了,包括大傳媒機構倒閉,未經過審訊、未裁定有罪,只不過凍結戶口,於是營運不了,就要結業;又有蔡玉玲,因為查冊被指虛假聲明等,我們做記者都有查冊,無想像過因此會犯官非,今年發生的事,強度很大、密度很高,對所有新聞工作者來說都很艱難。」
國安法實施,加上正在醞釀的假新聞法,她說社會出現愈來愈多紅線:「紅線不清不楚,如何叫犯了?未經審訊的,其實沒有說寫這些可以、這些不可,大家都在摸索中。」對學生記者來說,傳媒機構的選擇少了,有些已經不存在,有些承受很大壓力,「會不會做一陣又沒有了?好似看不到前景,不能夠好好規劃事業。」行業留下來的、即將入行的,都有一番掙扎。
不過,陳惜姿認為,這一刻仍然矢志入行的學生,決心比過往更大更堅定,亦很欽佩仍在前線跑新聞的記者,即使環境艱難,但仍然努力做出好報道。「這是香港很需要的,如果香港連傳媒都無埋,就更加不行,傳媒是一個很大的監察力量,而監察往往是會令到社會進步。」
我們的鬥志
前《蘋果日報》記者陳珏明,看著公司被凍結資產、被逼結業,寫下「港人雨中痛別:我哋撐蘋果」的最終章,至今仍未收到最後一份薪金。他目前是自由工作者,為停止運作前的《立場新聞》、《D100》拍片講解新聞事件。
這一年的經歷,對他來說有種創傷。「大家有回憶,共同一起打仗的回憶,現在網上搜尋蘋果日報,好像不曾存在過,這都是我們過去未曾想像的事……那份創傷、傷痛是一個不正常的情緒。」除了自身經歷,香港社會環境的轉變同樣牽動他的情緒,一環扣一環沒完沒了。
「被捕、失去自由、蒙受很多指控,很短時間之內,不單止沒有了工作,還要面對很多不知名的風險,而且不是你一人,而是一大班人。」他覺得《蘋果日報》經歷的事,其實是香港大環境轉變下的其中一環。
他坦言未準備好重投傳媒前線工作,但認為「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因為傳媒的工作從來都不會有輕鬆、愉快的一年,「要做好第四權,從來都會有人、勢力,給我們一些難阻,當然我們當刻經歷的難阻,過去未有充足的準備去面對,沒有足夠的資源和訓練去面對,但我不會少看行家的鬥志和堅持。」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