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滩没有方方,但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记录者

马屿人
·
·
IPFS
·

​自从上海疫情爆发以来,很多人都对在上海的诸多文化名流抱有期待,期待至少有一人能够像武汉的方方那样写出一份《上海日记》。毕竟这个城市既有王安忆、韩寒、陈村这样的知名作家,更不缺各类媒体人和知识分子。但是至今他们都没有等到上海的“方方",于是其中的很多人从期待变成了怨望,开始痛骂这些人的鸡贼和懦弱。


本来该承担更大社会责任的社会名流们选择了退缩,固然应该予以贬斥甚至唾弃。然而如此并不能够解决上海滩没有”方方“这个问题。


有些文化现象本是可一不可再的。想想方方写武汉日记时遭到了多少谩骂和攻击,至今仍然有人将其视为汉奸国贼。人皆有趋利避害之本能,再加上在此特殊国情之下的特殊生态环境里,的确足以令许多人退缩。江雪的《长安十日》其实已经是完全弱化版的《武汉日记》了。一而再、再而三地衰减之下,那么到了现在,上海没出现”方方“也是预料之中的事情。


上海在很多方面的确是中国大陆的天花板,疫情这一轮爆发至今依然是;只是人们需要认识到、并承认此地的天花板就是这么个高度,以往的美好印象、其余的美丽愿望都仅仅是人们玫瑰色的幻想。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不应该忘记,上海有2千多万人,这当中即便只有百分之一的人有能力写点文字,那么也是二十多万人;如果这些人都能将自己在这次疫情中的所经所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下来,即使再经过审、删,十不存一,那也有高达万份的文字记录。这对于了解上海在疫情之下的真实生活已经是足够大的样本。


灾难中的当事人将自己的经历见闻记录下来,应该成为每个人的责任。不能都期待着某一个人去做出头鸟、顶着所有压力和风险来替大家发出呐喊,而其他人则完全不担风险地坐享其成。


如果有很多人共同承担压力和风险,那就意味着所有人都不用承担”方方“那样的压力和风险;如果很多人都发出一点声音,哪怕每个人的影响力都不及方方万分之一,但是千万个人加起来未必就不如方方一个人的声音大。



而且,一个人的视野、触角终归有限,就算能力再强也最多只能提供疫情下生活的小小一角、某个瞬间。若是千千万万各个阶层、各行各业的人都来记录,将一场灾难全面详实地记录下来,则不但能为将来的各类研究提供素材、有助于人们了解整个全貌,也有助于让上层决策者看到更真实可靠的信息、听到更直接的呼喊,更是可以警醒将来的人我们曾经经历过怎样的荒诞和痛苦。


我们已经看到普通人写的《上海人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上海逝者》等文章掀起的波澜,也看到这些文章后面众多评论里人们倾诉的各种遭遇。这些文章和评论就是非常好的记录样本。


在元宇宙、去中心化等概念盛行的当下,我们完全不必再去指望某个中心人物的引领,我们只需每个人都真诚平实地在微信、微博各种自己所能触及的媒体写下自己的记录,或者还可以通过图画、艺术创作、音乐、视频等方式留下自己的印迹。自然会有看不见的力量将涓涓细流汇集成大江大河。



上海滩没有方方,但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记录者。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