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書店為何需要組織合作社?
相信有在關切台灣出版現狀的讀者早已有所體會:我們的出版業墜入低谷已經不是一年兩年,且當前的趨勢還是一直向下不知伊於胡底;但這是業界整體的情況,若是說到書店──尤其是獨立書店──的話,那低谷的狀態可是更長久也更嚴重的。
獨立書店所遇到的困難很多,最難解決的問題,就是一直以來不被上游出版社或經銷商重視的進書問題:本來書店規模小,進書折扣就低不了,有的書店更因地處偏遠導致運輸成本增加,甚至高到書商不願意往來,連書都進不到的書店又怎能開得下去?整個業界只按照商業原則運行的結果就是偏鄉的書店一家一家收(書店收得差不多就輪到地區經銷商收),大台北都會區的書店或許還能苟延殘喘,而大台北以南的書店即使在都會區有時也未必能如願進到書,在沒有合作社以前,許多書店店主甚至得自行到書商倉庫中挑書,再以高於合理的進價自己把書帶回來。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2014年底全台將近五十家獨立書店共同組成了友善書業合作社,經過三年多,目前社員書店的數量已經超過140家;成立合作社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現實上小書店進書的種種難題,希望至少能讓不論地處何方的獨立書店都能以合理的價格進到書,書賣出去之後也才能保有合理的利潤,如此各家書店才有同樣的機會推廣自己想推的書籍與理念;在此過程中必定有許多考量及作為是超越一般商業運行的原則的,也因此合作社必得是個非營利組織,否則一切只為了爭取最大利潤的話,經銷商來做就好了,但經銷商本來可以做而不做,就表示早已無利可圖,合作社若不能成立,則偏遠小書店存在的機會可能更加渺茫了!
三年多來,有了合作社的支持,不論多偏遠的書店都能以正常而合理的條件進到想要的書(上個月連小琉球也開了一家新書店「小島停琉」),這點的確催生出不少新的書店在各地成立,因此合作社的社員書店在數量上有顯著的增加,但事實上這兩年出版業整體的營業額仍然是不斷下跌,從前不久金石堂重南城中店宣佈結束營業的消息可以再次印證,而就在昨天,又得知台北青田街一家已成立好幾年的獨立書店「旅人書房」也宣佈將於6月底結束營業,這也是為何我認為近幾年獨立書店的成立雖然有增加的趨勢,但是對於整體出版業的崩跌根本是力難回天;獨立書店的網路聲量看似頗大,但是整體營業額卻只佔整個行業的九牛一毛(2016年出版業內圖書的整體產值還有190億左右,獨立書店全部加一加連一個億也不到),新成立的獨立書店看似形成風潮,但大多數一個月賣不到100本書!這也是我會認為這幾年的獨立書店新風潮其實是很虛的。
在這書業環境異常嚴峻的時刻,如何讓讀者們能夠更加理解到獨立書店各個層面的功能、意義與處境,並且能認識、接觸到更多不同的書店,就成為合作社一項責任艱鉅的任務,因此深感有必要發行一份刊物與讀者進行廣泛並深入的溝通,也才有了這本《閱讀的島:友善書業合作社書店誌》刊物。
《閱讀的島》是全台灣第一本專門以書店為主要內容的雜誌,提供最新的書店情報,介紹新書店的經營理念,報導深刻而動人的書店故事,並刊載書店店主的選書書評;每一期我們也規劃一個與書業相關的主題來與讀者們分享,當然那會是我們認為重要的議題,因此也期望它們都能夠獲得足夠的關注及迴響。
在這樣一個「紙本閱讀的崩壞時代」,獨立書店能做什麼,還能吸引、牽繫多少願意關注、閱讀它們的讀者,都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書店老闆們傷腦筋是必然的,但也只有更多讀者的持續閱讀及參與才能帶給我們更多希望及堅持下去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