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灵隐寺躲过一劫的回忆文字两篇( 周珞华、王定吾)

蕉下客
·
·
IPFS
王定吾的回忆倒是能在网上查到,周珞华的似乎很少见

我所经历的50年前灵隐寺保卫战

浙大发电64(2)班 周珞华

1966年8月23日,红卫兵把岳庙里的两米多高的岳飞塑像用绳子拉倒在地后,任何大学生都清楚,灵隐寺在劫难逃了。

那时我正在浙大广播台任编辑,广播台在大U宿舍西北角二楼,发电64级男生住三楼中部,6月2日已开始停课闹革命,因此,无事经常往广播台跑。

8月24日清晨5点左右,我被《东方红》的歌曲惊醒,知道要出大事,快速起床后不洗脸不刷牙就冲向二楼广播台,但房门紧闭不开,只能跑到楼下高音喇叭下听广播。此时喇叭下已站了好多人。浙大的有线广播喇叭有6只,有多少人在听无从统计,不停地有人从各个宿舍下楼,有些在宿舍窗口听。在大U北面的马路上,停着一辆北京吉普,这辆车是广播台专用宣传车,司机已在车上待命。

《东方红》歌曲三段后,一位男低音开始播音:浙江大学广播台、浙江大学广播台,现在开始广播!最高指示: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段毛主席语录已经很清楚地告诉我们,要我们去保护灵隐寺。

这位播音的不是播音员,而是广播台的负责人,我在广播台是他的左右手,因情况危急,他说话颤抖,但切中要害:“浙大的红卫兵,浙大广大的革命师生们,昨天杭州的红卫兵把岳飞的像砸了,今天杭州的中学红卫兵又要砸灵隐寺,他们已在去灵隐的路上,我们浙大的怎么办?去砸还是去保?”不料喇叭下的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大喊:“保!”

我二话不说跳上了北京吉普,广播台负责人关了广播,把头伸出窗外,我叫他下来一起马上去灵隐寺,他一看我已坐在车里,就叫司机马上开车。他说自己还要广播,叫同学们到车库乘大客车。

要赶去灵隐寺,步行已经来不及了,我只得拉上两位广播站的工作人员,上了吉普,连司机四人,从玉泉的小路上灵隐寺。未到洪春桥,就看见中学的红卫兵,基本上都是小个子,每班由老师带队,有的肩上扛着锄头,有2000人左右,占据了左边的半条马路。还好,路上无行人,司机慢慢地从他们身边绕过去,没有惊动他们。

前面路上没有任何行人,车子加速到达灵隐寺前的草地上,灵隐寺草木茂盛,又是阴天,光线被树木遮掩,寺里大概已得到消息,全部门窗紧闭,死气沉沉。我们四人全身哆嗦,怕寺里的和尚把我们当成砸庙者。此时时间大约是清晨5点半,我一人下车,跑到西侧门前,拍打十几下,门才慢慢地开了一半。一位小和尚伸出头看到我,吓得说不出话。

我鼓起勇气充当了老大:“我是浙江大学红卫兵。”指指远处的吉普车,又说,“那边还有三个人,我们四人打前站,大部队马上就到,请你们方丈放心,浙江大学红卫兵誓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灵隐寺。你们要用柱子顶住每扇门窗,保持镇静,不要慌张!快去报信。”小和尚关了侧门去向方丈汇报。

我回到吉普车旁,叫两人下车,对司机说:“你已经完成任务,赶快回去复命。当心路上不要被他们拦住砸了车!”司机把车一回头开走了。

这时,草地上孤零零只剩下三个人。说来也巧,一只乌鸦恰恰在此时飞过,凄惨地叫了三声。这不祥之兆把我们三人吓呆了。牛皮不是我这种家里有政治历史问题的人可吹的,如果浙大的大客车迟于中学的红卫兵5分钟到这里,单凭我这三人能保住灵隐寺?这是用生命和鲜血来吹牛皮了!来时拍着胸脯说到灵隐保菩萨,此时却暗暗求菩萨保佑浙大的校车早点来,千万不能落后于那2000人。一回头,另两位也在跺脚,我只能说,我们三人要齐心团结,浙大校车不来,庙里是进不去了,我们逃到山上去。

脑袋静了几分钟,突然听到远处汽车喇叭的群鸣声,听听好像有五六个喇叭在响,我们三人喜形于色,高兴得手舞足蹈,灵隐寺有救了!我们三人也有救了!

浙大的四、五百人马上涌进草地,虽然围不了整个灵隐寺,但保住灵隐寺的大门、窗户、侧门绰绰有余。刚刚守好大门,中学红卫兵也冲了进来,都被挡在外面。后面又上来了浙大步行的同学,不断地加入了保护灵隐寺的行列。

双方处于对峙状态,进行了大辩论,这乱糟糟的场面不必多描写了,辩论了近半个小时,没有结果。看看这样要浪费时间,浙大的和中学的都选出代表,去远一点的地方辩论,其他人都不辩了,双方都在等待辩论的结果。

我看看还是要等来没有结论的结果,所以就放松了。因为起得早,早餐又没吃,坚守在侧门前,我竟闭了眼睛。突然,我打了一个冷颤,张开眼睛,看见三个带箬笠的农民从西边小路款款而来,顿时眼前一亮:灵隐寺有救了!这哪是什么农民,这是三个菩萨的化身,这分明是大救星!

我正想张口大叫,一位在远处的浙大同学早于我已大声喊叫:“大家静一静,大家静一静。我有一个建议。”鬼使神差地,大家都安静了!双方代表也停止了辩论。他又说:“我们双方辩论是没有结果的,毛主席说,文化大革命依靠的是工人阶级和贫下中农,现在请这三位贫下中农说说,他们说怎么干,大家就怎么干,大家说好不好?”

浙大的热烈鼓掌,中学红卫兵也有一部分鼓掌,有一部分不鼓掌,但也没提出反对意见。浙大的同学一鼓作气,都说,就这么办!还约法三章,不准反悔!

其中一位农民成了代表,只讲了这么几句话:“灵隐寺是古代先辈们留下的古迹,毁了可惜。我劝大家好好保护灵隐寺,留给下一代做个纪念。”现场顿时掌声如雷,浙大的眉开眼笑,中学带队老师们本来就是受胁而来,此时也找到了下山的台阶,只有小部分中学红卫兵生闷气,但有言在先不好发作。我们热烈地欢送他们回校闹革命!大家拼命鼓掌。此时时间大概在上午9点半。

事情本来已结束,但有些人认为会反复,他们会卷土重来,提出还要再守一夜。和尚们开侧门送来热茶请我们喝,我们毫不客气都喝了。此时泥水工已经用砂浆和砖头把大门、窗子、小门等都封了。到吃中饭时,出现了大量的饼干,我们也毫不客气地当中饭吃了,最后甚至不知是谁送来的。下午四点我就回校了,第二天上午又去了一趟,还有浙大同学守在那里。我想事情处理得那么完美,还有人来砸灵隐寺吗?

忆文革中保护杭州灵隐寺

王定吾(机械 铸造621)

1966年文革期间,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全国出现了“破四旧”、“横扫牛鬼蛇神”的风潮。几天间大量几千年的文化遗产和珍贵文物被毁,令人心痛!当时杭州也面临同样的命运,黄龙洞被砸!岳庙和净寺相继被砸!······同时也传说是园林工人一夜间将西湖十景的乾隆皇帝的御碑转移了。当时我作为浙大高年级学生也关心着、思考着面前所发生的这一切······、但我有一点即国家历史文物必须要保护是明确的。现在回想起 来当年自己参加了保护灵隐寺的战斗,特别激动也特别自豪。虽然时光已过去近40年,有些事情已记不太清楚,但有些事永远也忘不掉的。仍然历历在目。

一、我们是最早到灵隐寺的浙大学生

由于杭州一些文物相继被砸,当时成为我班谈论的主要内容,大家担心灵隐寺也会被砸,提出到灵隐寺去看看情况。8月24日上午,我和同班10余名同学一早出发。当走到植物园时,忽见一位干部模样的中年人急步跑来,看到我们问:“你们是浙大的吗?”我们回答:“是”。他说:“杭州四中学生近一二千人准备去砸灵隐寺,请你们浙大同学无论如何保护灵隐寺!”我们闻讯后当即向灵隐寺方向奔跑,并中途拦了一辆7路公共汽车,司机听说我们去保护灵隐寺给予了大力支持。中途不停车一直开到灵隐寺,当时是我买的车票,可能是12人。我们下车后,见灵隐寺外面已聚有几十人,有一位姓赵的省政府秘书长在场,他看见我们奔向灵隐寺,高喊“同学们,千万要文斗不要武斗!”当时我们没有理会他。

我们见到在场和尚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我当时立即高喊:“和尚全部进去把铁门关起来,外面由我们浙大同学负责,所有浙大同学排在最前面,挡住中学生!”和尚们很快进殿把铁门关起来。这时我们浙大同学和一些游客都在灵隐“云林禅寺”大殿前站好。有人提出立即和浙大广播台联系,希望在校同学们前采支援。我班周城镐同学在一园林工人带领下,找到了电话与学校广播台取得了联系,广播台立即向全校师生广播了“灵隐寺告急”、“保卫灵隐”的号召……。

二、我作为浙大代表之一和中学生谈判

就在此时杭州四中的大队人马到达灵隐寺,走在最前面的是一色黄军装腰系宽皮带的“红卫兵”领导人,约有十五六人,紧接的是大批中学生,而在队伍最后面的是学校老师,手扛铁棍及绳子低着头(我想他们也是不愿意,实属迫于无奈)。

我当时提出:“我们是浙大红卫兵,我们不同意砸灵隐寺,我们可以辯论,你们有意见可以派代表谈判。当即我们浙大选出几个代表,我是代表之一,记得其中有一位是马列主义教研组罗东老师,他当时也恰在灵隐寺,也参加了谈判。杭州四中同样派出几个代表。谈判是在大殿对面的小溪凉亭里进行的,浙大方代表指出宗教信仰是受宪法保护,且灵隐寺是国家重点保护单位,在东南亚影响很大,且佛贴金身,耗金800两,如砸掉会造成政治、经济上重大损失······”杭四中同学道:“宪法是黑帮分子搞的,是修正主义产物,我们要砸掉封建迷信的东西,要在灵隐寺塑造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光辉形象,算政治帐不算经济帐······”后来浙江美院的红卫兵也参加谈判,他们从艺术和历史文物价值的角度驳斥中学生,双方争执不下。

不久我们听到外面吵闹声增大,知道是浙大的大部队赶到,立即停止了谈判。浙大的学生乘坐校车以及跑步赶到灵隐的达五六千人,把杭四中近1000多人的队伍,团团围住。当时我见到浙大校团委书记刘景善老师站在一辆汽车上面,拿着话筒讲:“造反有理。向中学红卫兵学习!致敬!让我们一起唱一个造反有理歌,欢送杭四中小将回校闹革命。”在歌声中中学生队伍无奈只好后退,逐步撤出灵隐寺。

在此后的一星期中各系轮流换班保护灵隐寺,我记得当晚是化工系的同学轮值第一班。在以后几天中有几个夜晚广播台广播说又有人去破坏灵隐寺,甚至传说有人拿煤油要火烧灵隐寺,全校师生闻讯多次夜间奔赴灵隐,表示了浙大师生保护灵隐的决心。当时浙大在文化革命初期己形成二派,但在保卫灵隐的问题上却空前一致,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灵隐那边一有动静,总是倾校出动,这在当时全国都绝对罕见,足以表现浙大这所名校的文化底蕴及素质!

三、为保灵隐到市政府见王子达市长

一星期后.我们机械系学生会的几个同学认为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后来研究决定去见市长。我们7个同学来到杭州市政府强力要求约见当时市长王子达,代表浙大师生就灵隐保护问题要求市政府采取具体措施。我回忆还有胡前高、成平同学一起去的。

我们在市政府约等了一个小时,王子达市长出来接见了我们,我们对王子达市长说:浙大学生保卫灵隐已一个星期了,搞得筋疲力尽,己不能很好参加文化大革命,转移了斗争大方向,要求市委、市政府采取措施保护灵隐。王子达市长对浙大保护灵隐表示感谢!再三嘱咐千万和中学生不要发生武斗。

我们当时向王子达市长提出三点要求:

1、向国务院报告灵隐要保!

2、派军队“军管”保护!

3、在延龄路和解放路每隔百米搭一辩论台,我们浙大学生和中学生进行辩论。

当时王子达市长全部答应了这三条要求,事后国务院确实多次来电:灵隐寺要保!周总理也对浙江省市领寻指示要保护好灵隐寺,不久部队对灵隐寺实行了军管,辩论台后来没有搭,是因为由于浙大学生保护灵隐的大字报铺天盖地贴满了全杭州城,舆论已一边倒,整个杭卅城到处都是“向浙大学习,致敬!”的标语。要砸灵隐的中学生已得不到广大民众的支持。“灵隐寺”终于逃过一劫被保护下来。

四,我们在灵隐寺参加座谈会

30多年后我们再次来到灵隐寺。看到香火正旺、游客云集,我们感到无比喜悦。

2003年5月13日灵隐寺请我们这些最早保护灵隐寺的二十多位浙大同学到灵隐寺座谈,表达灵隐寺全体僧侣对浙大师生的感谢。寺院方得知我们来,相当重视,当家和尚觉乘法师因公外出,特委托悟智法师、定圆法师负责接待,他们在大悲楼作了准备,清茶、水果、闲果俱全。杭州市志编集委员李忠民等三人,以及市园文局灵隐管理处负责人王淼梁也出席了座谈会。

钱江晚报记者也参加了这次座谈会,大家对浙大学生当年保护灵隐寺一事给予充分肯定,灵隐寺和市志办和“寺志”的需要极为重视,各方约定保持联络加强沟通,几位同学作了回忆发言。随后二位法师陪同我们游览了扩建后的灵隐寺,特别开放了藏宝馆。中午灵隐寺还备了精美的斋饭招待我们,还每人赠一份做过佛事开过光的纪念品,表达了他们对浙大师生保护灵隐寺的感激!

也就是这次座谈会,奠定了我们班同学要把当年保护灵隐寺的经过撰写出来的意念,并取得了共识:这就是68年8月正当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破四旧”,“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疯狂浪潮席卷 全国之际,杭州却发生一件当时全国绝无仅有的怪事,那就是浙江大学的学生顶风逆浪、自主、自发行动起来,保护了灵隐古寺,使之免遭破坏。

浙大师生员工齐心协力、行动快、人数多、声势大,压服了当时中学生红卫兵,而我们是参与者及见证者!当年我们班是最早到达灵隐寺的浙大学生,是我们班的同学第一个打电话给校广播台,是我们班的同学作为浙大谈判代表之一与杭四中红卫兵进行谈判,是我们班的同学作为浙大学生代表到杭州市政府要求王子达市长向国务院上报保护灵隐寺,要求军管灵隐寺……因此我们班上与灵隐寺有着特殊的感情。这件事是浙江大学校史上一个不同寻常的亮点,也是杭卅地方志值得一书的熠熠生辉的一页,更是灵隐寺重大历史事件。

在周城镐同学的积极努力下,浙江大学铸造621班同学“回忆一九六六年浙大学生保护灵隐寺专辑”汇编出来了,12位同学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回忆了当时保护灵隐寺的情景。我们将这本专辑供浙江大学作校史资料,供浙大校友总会作校友资料,供灵隐寺及市佛教协会作寺志资料,供杭州市地方志编写委员会作地方志资料,供市园文局作文物资料!这就是我们浙江大学的同学对历史的责任和贡献!我们浙大师生也都应记住这段难忘的历史!

原任浙江大学党委张曦书纪对文化革命中浙大师生保卫灵隐寺的事迹给予高度评价,张书记说:“这事和浙大师生在抗战时期保护“四书”有一样的重要意义。体现了浙大精神.!”我们班曾想为浙大师生“保护灵隐寺”在灵隐寺立碑纪念,周城镐同学为此奔波了二年,去灵隐寺、杭州市佛教协会、杭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探问在灵隐寺立纪念碑一事的态度,灵隐寺表示欢迎和支持,但政府部门考虑“文革”议题比较敏感,给予“不宜、不能”的答复,看来办事在人,成事在天,立碑是困难了,但我们尽力了,对学校对广大校友尽力了。

https://www.newsmth.net/nForum/#!article/ZJU/910223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蕉下客对49年以后中国历史感兴趣,鉴于中文互联网有关的记忆和记载正在被大规模地有计划地移除,本博主要用作收集网络“垃圾”,“拯救”网络记忆和记载,可能偶尔会有点原创,稍微会转一点资料性强创见多的不被主流刊载的学术性文章。另外,凡华夏文摘刊登过的文章一般不cross post,当然也会有例外,视情况而定。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凌耿 The Making Of a Red Guard(1970.1.4)

纽约客 翻譯:探春:紅色血胤

金鐘 見證余英時的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