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達爾文日

抽刀斷水
·
·
IPFS
·
藉達爾文誕辰的日子向他的學術貢獻致敬,讓大眾更了解演化天擇論和相關研究在人類知識上的應用。

達爾文(Charles Darwin)1809年2月12日生於英格蘭。1825年到蘇格蘭愛丁堡大學習醫。由於他無法忍受病人在沒有麻醉的情況下進行手術(直到1800年代中期才開始使用麻醉),也怕血淋淋的場景,於是在1827年四月結束習醫,離開愛丁堡。之後,遵從他父親的建議,達爾文在1828年赴劍橋大學就讀,並於1831年畢業。達爾文並非攻讀科學方面的學位,但在該校期間花很多時間觀察生物在其自然環境中的情形,也蒐集了許多種類的昆蟲。他其實對戶外活動和自然史更有興趣。

劍橋大學畢業後,在1831到1835年間,他在皇家小獵犬號上擔任自然學家,為期五年。所謂「自然學家」是指在自然情境中研究生命體和環境關係的學者,這是相對於在實驗室中進行實驗研究(但達爾文當時在實驗室中做植物的實驗)。他在皇家小獵犬號上的任務是在世界各處做生物和地質觀察,尤其是要觀察南美洲海岸區域的情形。開始這項航行任務時,他是22歲。

由於這趟皇家小獵犬號之旅,達爾文得到了許多實地觀察的資料,使他在之後的20年間得以不斷修正天擇的概念。達爾文觀察並分析動植物在其自然情境中的情形,再加上化石的證據、以及家畜的資料,使他推測地球上的生命發展是因天擇造成個體差異,並因此導致新的生命形式、或說新物種的產生。1859年11月24日,他所著的《物種起源》(Origin of Species) 正式出版,闡述他所發現的天擇概念。

天擇是指環境中有生和無生(如溫度和濕度)的因素影響生命體的生物能力。這種交互作用的結果是某些生物能成功的適應,並將其特質傳給後代,而無法適應的就此結束其基因傳承(滅絕)。

對自然學家來說,子代與親代不同,即使是同一物種間也有個體差異是很明顯的。例如說有的個體較高大、速度較快、顏色不同、較具攻擊性、較合作、較能忍受炎熱或低濕度的情況。天擇作用在這些特質上,使得某些個體能成功繁衍後代,某些則不行。適應性的特徵因此傳給後代,再加上該世代的遺傳變異,導致變化的後代。

《物種起源》出版後,一直迴響很大,演化天擇論受到捍衛創造論的基督徒持續不斷的貶斥、歪曲和攻擊,更製造諸如「達爾文晚年信主」等謠言,以圖推翻演化天擇論。時至近年,基督教方面更推出類似「智慧設計論」等變相的創造論,企圖經包裝後打入科學教育的領域。但天主教在紀念達爾文誕辰200周年的2009年,終於修改一直以來的敵視態度,正式承認他的演化論。

達爾文日始於1995年,很多地方每年在2月12日都慶祝達爾文日,以向這位偉大人物的學術貢獻致敬,藉此機會讓大眾、學生和學者更加了解演化天擇論、以及演化研究在人類知識上的應用。

資料來源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抽刀斷水離教者之家 https://exchristian.hk 支持鼓勵每位離教者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回應「花地瑪聖母顯現」神跡

非基督教血淚史
39 篇作品

人為何背叛天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