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的语言学探讨角度概述
本文讨论的是:吴语/Wu Chinese
(下文出现的Mandarin Chinese为普通话/国语,但为了避免名相的争执,选择一个在此处较为中性的,英文表述)
作为狂热Linguistics专业的学生,@我的名字叫红 发起的活动的“方言”活动必然十分感兴趣。但每一门语言都有海一样宽广的东西可以讨论,一个人写作,也没有做过调查,无法像一篇学术论文一样深入地探讨,只能算从个人,作为一个语言学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对这门语言与其他我会的语言对比观察的具体例子的分享,作为一种“抛砖引玉”的尝试。但十分欢迎,尤其是本专业的学生/学者一起交流。
首先,必要的一个概念讨论是,关于“方言”。“方言/dialect”在现在我们学习的时候,是认为是一个贬义词。但我们要先从如何区分“语言/Language”与“方言/Dialect”开始讨论。比较有共识的区分是:若两种语言互相交流时,可以互相听懂大于等于70%,那么一门也许是另一门的“方言”;若两种语言互相交流时,互相听懂小于70%,则为两种语言。不过,在现实划分中,却总有例外:比如塞尔维亚语和克罗地亚语只是使用的书写文字不同,实际上却几乎是一种语言,但人们还是会认为这是两种语言,而不是“互为方言”。而像中国大陆的种种所谓的“方言”却几乎不相通,但我们还是称呼其为“方言”而不是“语言”。所以我们的教授们在授课时,都已经抛弃了这种区分,没有“方言”,所有的都是“语言”,每一门语言都应该被独立地尊重。那么在此处,也是一样的,在我的文中,我坚持,专业的就是专业的,我讨论的是吴语——吴地语言,而非吴方言。(有关于此段,出现不尊重言论,一律拉黑。)
那么在稍微理清了这个前提之后,首先,从定义上来说,我个人说的吴语是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吴语不同片区具体的分布和划分见图片(来源见水印):
图片来源的这个公众号,也是一个不错的民间吴语研究团体,有兴趣的可以关注(我不是管理员)。
其次,以一般讨论模式,主要遵循 Phonetics+Phonology,Morphology,Syntax这样的线列举几个我觉得有意思的点(具体的科普维基百科的页面写得也棒:https://zh.wikipedia.org/wiki/吴语 ):
从语音上来说(也就是上端中的Phonetics+Phonology),吴语有很多Mandarin Chinese不具备的发音,具体见维基,但我个人学习生活中让我很震惊的一点是,吴语有 喉音!当时学阿拉伯语,感觉焦头烂额,怎么都get不到喉音与Glottal stop是什么,直到有一天在查询吴语的入声/entering tone时,发音在吴语中,以Glottal stop标记入声,瞬间就理解了阿语中的glottal stop该如何发音。
另一个点是,意大利语中p,b,t,d的区分并不是送气或者不送气,而是只是清浊。在Mandarin Chinese中无法对应。初学意大利语的时候也纠结了很久,但有一日不知道为何发现其实在吴语中也区分清浊音,并改变含义,比如在Mandarin Chinese中“八”与“白”的辅音转写也许都是[b],但在吴语中“八”的辅音是[p]。而“白”的辅音转写为[b]。所以,以吴语为母语的朋友如果能机智联想吴语中的发音,对学习外语真的会很有帮助,对比Mandarin Chinese,吴语的发音系统实在是非常丰富的。再举两例有助于学习外语的例子:
在吴语中,存在文白异读,和家里老人开玩笑的时候也会问,这个字怎么一会读这个音,一会读那个音呢?答不上来,就翻我白眼。具体理解这个,可以类比日文中的訓読み、音読み。
而吴语中连读现象也很多,具体被称为连读调。有点特殊是因为汉藏语系的发音通常都不粘连,所以有时候说印欧语,始终有点口音,也是在此,每个音节太习惯区分的清楚明了了。连读调的联想可以帮助大家理解法语的liaison/连送,但并不完全一致。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意识到:当我局限于用Mandarin Chinese思考时,怎么样都觉得太难理解另一门语言了,坚信自己做不到。但当我发现,我会的有一门语言其实有,就一下子悟了。😂离题一下,人是真的很容易困在自己的认知中。要多努力跳出认知,不自我设限。
Morphology其实在汉藏语系中也许都很难讨论,实在太少了。比如Mandarin Chinese中类似“了”这样的,勉强算一下。此处偷懒略过。
Syntax中,很明显的一条不同就是,各种疑问词比如“[a]”前置,南京话这样的淮语也有相同的现象,比如那句著名的:“啊要辣油啊?”。吴语不这样说,因为吴地以前不吃辣,现在流行大家都爱辣椒,是另一回事XD。
但总的来说,可以总结吴语在Syntax上与Mandarin差得不多,主要都是用词。那么现在讨论一下Lexicon中我觉得有趣的一些:
总的来说,这部分在 吴语 公众号中也时常会有一些汇总的推送。吴语中的词汇,算是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用法吧:比如“洗”是“汰”[da](不准确IPA转写),“按”是“揿”,音qin。但这在语言演化中很常见,希望大家不要开始“我吴语/粤语/闽南语/客家语才是最能代表正统汉语的”,这很没意思,从学术上讲,也真的没意义。
在Historical Linguistics/历史语言学中,讲一个grammaticalization,语法化,一个有含义的词因为在某个讲法中被固定经常使用,渐渐失去了原有的semantic含义,变成了一个“功能性”的词汇(如果中文表述有误,此处欢迎纠正)。在吴语中我觉得最有趣的两个是:我不“高兴”+动词 和 “帮”某人做某事。
我不“高兴”直接进入到了吴语普通话,吴语母语者惯常使用,表示“我不愿意”,“我不想”,“我不乐意”。比如你妈问你:“啊出去散步?”你说:“不高兴。”,不代表你不开心,只代表:“我不想去。”不知道的话,就会引起有意思的误解,“你怎么不高兴了?”。
“帮”某人做某事,中,“帮”也大部分失去了“帮助”的语义,只是一个简单的助词(?)表示do sth. for sb.也许此处也可以帮助大家理解一下其他语言中preposition这样的词的用法。觉得有意思是有一次看到微博上燕公子的粉丝在讨论,大概复述一下,有人说:“以前听到江浙人说 帮 这个字就很不高兴,我又不需要你帮我?后来才发现人家不是这个意思。”那我作为吴语使用者,想象一下对面,大概是:这个人莫名其妙就气呼呼不理我了,我也会很委屈吧?
了解了这些,我想大部分人也都会觉得,为了一个小小的词“帮”,生气真的有点愚蠢,而且人家完全不是你想的那样呢。到最后,可以说那些不开心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是自己在和自己生气。真的是那句话“you never know”。这就是我很喜欢学语言学的点之一,真的可以少生很多气哈哈。
精力有限,最后想和大家分享的一点是,不同语言在交流碰撞中产生的有趣现象,那么了解语言学的人必然知道我要讲pidgin,在吴语中被称为“洋泾浜”。Pidgin通常被英语母语使用者看不起,但这种“我说正统XX语”的想法无论如何都要摒弃。“洋泾浜”和粤语pidgin(初学者感兴趣见维基百科)对现代Mandarin Chinese的词汇有很大的贡献,我觉得很妙的大概是“沙发”这个词吧,从sofa进入吴语,大概能被转写为sufa,然后进入Mandarin Chinese变为Sha Fa。Make sense👌这样的词还有很多,都可以参阅维基。
另一个Mandarin Chinese中不用,但我们小时候被罚,经常会被说到的一个词是:立壁角,就是“到墙角去站着”,轻度惩罚的一种。据说是从法语au piquet而来,意思也是同一个。但etymology我没有考证,只是觉得中法小朋友们原来都是一样惨的,挺有意思的。
因为大力推广普通话(此处指讨论大陆,Mandarin Chinese改为普通话),以及当一门语言被立为标准用语后,在人群中,不可避免会产生,“想讲那个更高级的语言”的情绪,比如我的家人就是因此从小只和我说普通话,导致与其说吴语是我的母语/mother tongue,更准确的语言学定义其实是,吴语是我的一门heritage language。
这是十分可惜的,语言是一个文化的根。有次家人们闲聊,说到那个人十分“神气,看上去大大方方”使用了一个词“出浜”,本意是描述河水气势澎湃地入海,后来用来描述一个人落落大方,气宇轩昂。这个和吴地的地理水文环境密不可分的,吴地是水乡,那么当地人的语言中出现了大量与水有关的词汇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些词汇也同时告诉你,这个人来自于什么样的地方。人本质也是需要根的。所以Mandarin Chinese可以说是一门贫瘠的语言,是无根的语言。
这不是要告诉大家摒弃一门通用语,而是针对:中国人想要向世界展示,所谓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你没有背后的文化支撑,不过是一种自大而已,空中楼阁。但想要有丰厚的文化基础,就应该尊重差异,尊重知识。心量要大一些。
(没有校阅,写完就瞎了。专业部分欢迎指正和交流,其他的看心情回复。谢谢阅读,理解和包容)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