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人人都快成了“墙头草”
当一个人眼里只有“对错”,不究“因果”,会怎样呢?
他会被反复打脸。
本文只有一个观点:评价一件事,一个人,不要只从单一要素出发,否则会让你变得狭隘。
01
疫情的爆发,让各种魔幻现象层出不穷。
昨天看到《为你写一个故事》的雷斯林和「可能吧」的阿禅,同时发布了一篇针对于川普把“病毒”称之为“中国病毒”的文章,而两篇文章表达的态度其实非常值得细品。
我知道 @阿禅是在4年前,而雷斯林是在3年前,但是读阿禅的内容远没有雷斯林多。
这两位自媒体作者算是公众号的有头有脸的人物了,他们的粉丝少说也有上百万,而恰好我是两人的订阅者,这么算来,我也是两位大咖的“粉丝”。
先声明,两篇文章的观点都有自己的道理,我也不会偏颇哪一方,但是文章背后传递给读者的感觉是截然不同,这种感觉是能影响一个人的“情绪”的,说白了一篇将矛盾放大给读者看,一篇用很理性的叙述方法让读者看完却感到冷静。
接下来,我给各位拆开来对比,你们自己也可以体会一下不同文章传递给读者的感受。
我们先来看看「标题」:
哪一句标题更能激发你点击和转发的动力呢?显然第一句。为什么?
因为第一句是一句“陈述句”,它甚至严格意义上不能称为标题,而第二个标题,是一个短语。
第一标题里用了很情绪化的词语 “一口一个”、“实在是”、“恶心”,第二个标题很冷静,标题里你看不到任何作者的主观情绪表达和立场。
但毋庸置疑,从传播角度而言,第一个标题显然更容易得到“点击”、“曝光”、和”传播“,甚至对大多数不喜欢思考的人而言,他们都不用看文章,光看标题先转起来,为什么?
因为这句话直接激发了大家的“怒意”,将中国和美国的立场清晰的划分,作为一个有志青年,怎么能不痛骂川普???再加之大V都这般发声, 转发是必要的。
我们再简单看下文章内容:
「阿禅」部分内容节选:
👉原文链接
「雷斯林」部分内容节选:
👉原文链接
果然阅读数量和「好看」数据一下子就反映了真实的状况。
阿禅完败。
我不是针对哪一个标题,但我想说的是,一个标题往往能折射出一些东西,而我截选的内容大家也完全可以通过我前面的链接去查看原文,避免造成「断章取义」的理解。
看完两篇文章带给我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一篇瞬间点燃了我憎恨仇视川普的心理,我感觉我自己会成为情绪的奴隶,而另一篇却引起了我对当下种种发生的事件的思考,头脑瞬间变得很清晰冷静。
明明这两篇文章,都是针对同一个事件的分析,都有表态,那为什么给人的感觉会千差万别呢?
说实话,如果有「对」或「错」的评价标准去看两篇文章,我猜测阿禅一定会被喷得很惨。因为在很多人眼里,他似乎还是在开脱洗白,即便他前面已经提到川普的确是在利用「种族主义」的事实,但是他提出的观点一定是人们不愿意看到的,即使是有一定道理。
有一篇关于阿禅的文章「张小龙和马化腾都打赏『可能吧』的阿禅,凭什么?」里面详细的介绍了他的背景。
阿禅,广东人,87年。07 年 4 月,他开始创办原创博客「可能吧」,关注互联网文化和产品。10 年,参与创办知名创业社区「极客公园」
大家可能不知道「可能吧」有自己的独立博客,但是这个博客是需要科学访问才能看的。因为2010 年谷歌宣布搜索业务退出中国,一直为信息自由发声的禅叔,当天在博客撰文声援。阅读次数飙升至 20W 次,在发布后大约 4 小时,可能吧域名被墙,无法在中国大陆正常访问。
为什么我比较喜欢阿禅的文字,大概就是他文字里透露的严谨和不偏不倚,一直在影响我。这份透过文字的责任感,值得每一个做内容的人学习。
真正有价值的内容,是不会只利用“人性”的“情绪”部分的。
真正有价值的内容,是不会只企图操控大众“情绪”的。
当你在读一些文章的时候,问问自己,读完是什么感受。是愤怒,悲伤,开心,难过,压抑?
我有时候看一些影片,也会产生大量的情绪,但产生情绪的同时却会有强烈的反思,我会思考,为什么故事的主人公会做这样的选择?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
甚至我会产生警惕,告诫自己不要去犯主人公那样的错误等等,总之我不会只有情绪,并且只向外界表达单一的情绪,却说不出所以然。甚至更不会用自己的情绪去引导、逼迫他人也跟我保持一样的想法。
02
这两天,「爱国」这个话题被讨论的沸沸扬扬。
前天,拉美诺贝尔奖得主略因不当言论,被定为中国的敌人,导致这个拉美作家的“作品”全面下架。但是作为一个读者,不可否认他的作品是极为精彩和美妙的,然而人们已经看不到这些了,但凡是一切不利于“正确”的事都该被批斗、被扼杀。
我老师当时发的一段话,其实让我很喜欢——
“他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不等于“他发表的所有言论我都认定是正确的”。从文学作品角度出发,略萨的创作无疑是瑰宝。
所以评价一个人怎么能从单一的要素出发呢?
昨日,邱晨事件,几年前的“港独”言论被别人挖出来,直接“鞭尸”,“举报”、“批斗”、以全自己合理而光荣的义举。大家似乎都忘了邱晨她这几年带来的一些正面积极的影响,底下的评论更是触目惊心、粗鲁至极。
几天前,广电总局颁布了“限籍”令,已入外籍的华人演员,将限制在中国大陆拍摄影视剧及综艺。、
文中指出:
底部评论:
投资人西风之前在《怎么看李兰娟院士关于管控明星片酬,提高科研人员待遇的建议》这篇文章里,分析了李兰娟院士的提议。
指出了该想法要实行背后的种种难点,以及该想法没有顾及到的层面。
很多人只看到了头部光鲜亮丽的明星,却没有看到拿着盒饭还在生存线上挣扎的民工。
另一个层面,他提到“是资本自己决定要去哪儿,而不是资本家。是资本自己要增值,而不是资本家。如果资本家不满足资本的诉求,资本分分钟就会抛弃他。”
我先不评价这种“一锅端”的做法,因为“外籍”就要被限制,那么或许就忽略了本身从小就出生在国外的明星,比如王力宏、潘玮柏、孙燕姿,那么对于婴儿的他们而言,生在哪里,接受哪里的教育,是他们自己可以选择的吗?
此外,他们的音乐影视作品,是否带给大众积极的影响,似乎这些都不再考虑范围内了?只因为一个“外籍身份”,就要背负那么重的代价?
而底下评论区声音,着实也挺让人心寒的。什么时候,我们去评价一个人、一个作品,已经变得那么“单薄”和“狭隘”了?
03
前阵子,我在知乎和微博发表的《中国将变成移民国家?浅谈外国人永久居留条例》,毋庸置疑,评论区80%都是一片叫骂。
微博我就不说了,万万没想道知乎里暴戾的攻击者远超过我的想象,本来这篇文章我的立场就不是站“支持”与“反对”而是希望就不是谈论“好“与“坏”
以下是我文章的部分内容:
然后呢,评论区90%的声音都是站立场,甚至强行用“身份”去试图“绑架”我的观点,说实话我看到姑娘这段话,瞬间有种穿越时空的恍惚感,虽然我没经历过“批斗”的年代,但我爷爷作为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当年可是胸前挂着牌子,一把年纪跪在地上,当众被批斗。
只是这个时代,有了互联网这道“安全”的防护网,至少可以不用承受“肉体”的攻击,然而人的思想呢?进步了还是退步了?“阻塞民智”和“开启民智”的衡量标准是什么呢?反正我知道肯定不是通过强行消除不一样的声音。
另外,评论区里难得见到一个理性一点的朋友发表了下类似观点,于是在评论区立刻遭到了他人的攻击,说实话,我很能理解他的遭遇和心理,大家的出发点和本意都是好的,然而在所谓只支持“正确”,但凡有任何触及到他们利益的潜在因素,都宁可“全盘否决”。
这年头,获得支持真的是太容易了。只要立场鲜明的在自己胸口贴一个大大的“爱国”标签,再挑一些漏洞放大足够了。但试问,谁不爱国呢?不拥戴,不偏不倚就等于“不爱国”吗?
这跟当年「坚决抵制日货」那种假大空有区别吗?
六神磊磊在前阵子《我的傻瓜时代》文章里,谈到自己学生时代:
一天下午集合,忽然班主任神情郑重,对我们说:发生了一件大事,有两架民航客机撞击了纽约世贸大厦。
大家一片欢呼,集体热烈鼓掌。我也在里面欢呼鼓掌。
他说,当他读到悲惨世界,开始理解了雨果的一句话,叫做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
金庸曾经评价狄更斯的《圣诞颂歌》,说“这是一本伟大温厚的心灵所写出来的伟大的书”。当时我遇到《悲惨世界》时的感觉就是这样的。这也是一本伟大温厚的心灵所写出来的伟大的书。
而从前的我,甚至根本不知道“伟大”和“温厚”为何物。
同样,这个年代,似乎人们的戾气在变得越来越重,只站立场,却忽略了“人本主义”。
你们看我的标题,这不是标题,这就是一句陈述句。
也许你觉得你不是我口里的「墙头草」,但很遗憾,其实我们谁都有可能成为「墙头草」,只是我们不自知还沾沾自喜罢了。
最后,引用丁太昇微博的一段话:
越是追求与群体保持一致性的人,越是容易对不一样的人产生敌意。而越是有独立特性的人,越是能包容不一样的人,越是能做到求同存异,但对那些追求与群体保持一致性而变得愚蠢的人会例外。
另外,再看看标题,想想当你看到标题的第一反应是不是赞同?当然也有反驳。但如果是赞同,那么不妨回顾下自己以前和现在的想法是否存在过不一致的行为。
如果你想要掌握更多思维方式、效率工具、高效学习、生产力法则、副业思维,欢迎加入我的“知识星球”or“智慧杂谈坊”社群
注意:社群有门槛,如果你信任并喜欢我的内容,欢迎加入,跟我直接对话并可随时向我提问,谢谢支持。
福利:整理部分社群内容,微信公众号(范米索)后台回复“214”获取一份“每日群精华”(附2020奥斯卡影片资源/科学翻墙工具/德鲁克资料,感谢各位群友大力支持)
微博:斜杠少女范米索 「可能会让你惊喜的内容」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