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地重演,如何新生?《邂逅》
演出:魅登峰劇團
時間:2016.04.17 19:30
地點:吳園公會堂戶外廣場
文 — — 羅倩
要如何評論台灣第一個由銀髮族所成立的魅登峰劇團(1993-)呢?我想藉楊美英老師在2012年評論劇團的一段話開始:「由台南人演出台南的故事,將台南市早期生活歷史串聯,透過戲劇方式呈現。在濃郁的生活情感中,不僅要勾起老年人懷舊之情,亦引領年輕人分享年長者的生命經驗。」【1】
長期以來,劇團的演出劇目和台南的文化、地方與歷史的關係經常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邂逅》選擇在吳園戶外扇形廣場演出,也和腳下正踩著的土地的歷史有很深的淵源,日治時代吳家租借一部分土地給日人經營四春園旅館,是當時台南最高等級的日式旅館。劇本根據編劇李鑫益母親記憶口述而來,昭和十七年(1942)日本知名舞姬長島雲子來臺巡演,前一晚參加知事官邸夫人的私人宴會後,隔日被人發現死於下榻旅館四春園,死因成謎。故事由兩段敘述軸線交織而成,日治時期在台灣出生的日本人與作家今重遊舊地,作家想藉由探訪四春園舊址尋找關於長島雲子的記憶,另一條敘事線則是在太平洋戰爭時期被炸彈炸死的台南街頭藝人阿輝與過了74年才剛甦醒的長島雲子鬼魂,兩具孤單飄蕩的鬼魂在吳園相遇的故事。
兩條敘事線最後交錯在一起,一方為人,一方為鬼,人見不到鬼,鬼見的到人,雖然是兩段不同的時空軸線,過去的鬼魂以再次顯靈的方式,將四春園的過去與吳園的現在連接到了一塊,這樣的現地呼應,是此齣戲最令觀眾感同身受之處,不但解決了在戶外讓鬼現身的難題,亦讓探尋舊地的行動就在演員不斷指向、回看、回望身後這片池塘、大樓、排屋,不斷往後看向昔日四春園的後花園,此處曾經存在的歷史,透過鬼魂回返的方式,緩緩掀開過去的歷史殘片。
演員的生命經歷和日治時期(1895–1945)尾端出生的世代接近,經由這群年過半百的銀髮演員們擔綱演出,不只是演戲,也在話語的表述中流露出了自己成長記憶的情感痕跡,在台灣出生的日本人說著在戰爭時期常常上課上到一半要去避難、阿輝說著當初的少女都變阿婆了。最後,在台灣出生的日本人與作家換上白色長袍衣袖站在原地向長島雲子揮手說再見,長島雲子的鬼魂緩緩的跳著日本傳統舞作為結束,歷史的鬼魂好不容易現身、試圖尋找自己究竟在哪裡、又是如何消失的,一不小心已經錯過了好幾十年,連指認原來的地方都如此困難。這樣一個混合上上一代年長者的記憶與由銀髮演員搬演的故事,超越劇本的「生命文本」【1】被置放在最前面,對我來說,《邂逅》不只是對這塊土地的重新考掘,亦是演員們個人生命經驗的傳承與新生,若沒有回望過去的歷史,又該如何新生?
註釋
1、楊美英,〈府城熟年戲中戲《我愛茱麗葉》觀劇反思〉,發表時間:2012.11.14,表演藝術評論台,文章連結: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4637(2016.4.18瀏覽)
2、吳思鋒在文章提及,熟齡劇場的最大特點,就是長輩的生命故事,有別於現代劇場強調的劇本概念,熟齡劇場更著重在個人的記憶、歷史,將年長者個人的生命經驗,透過劇場的力量展現出來。吳思鋒,〈重現生命歷史 激發社會複音 熟齡劇場在台灣〉,《PAR表演藝術》,280期,2016.04,頁55。
2016首發於台南藝術節官網(當時連結已失效,本文為作者重刊)
1.圖片來源:魅登峰劇團臉書
2.圖片來源:魅登峰劇團臉書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