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傳的反思性分析作為自傳
自傳作為一種制式的模組,它提供了聘僱方與應徵者在初次見面之前的一種既定印象,「嗯,這是一個如此這般的人,他曾經做過甲、乙、丙等等事情,他具有A、B、C等等能力。」讓聘僱方彷彿能夠依此判定,究竟是否應邀請該位應徵者前來面試。但那種行禮如儀、一板一眼的自傳,多半專屬於宛若白紙一張的初職者。因為他不知該從何談起,只好規規矩矩地交代自己到底是何方無名小卒。期盼能屆此說服聘僱方,無論他學歷如何,又無論他過去的經歷如何,都還是希望能表明,他是一個值得邀來一談的人。
不過另一方面來說,撇開應徵者的相關背景資訊不談,若是應徵與文字、敘事高度相關的工作,這份自傳(假如沒有要求其他形式的資料),或許就是應徵者能否吸引聘僱方注意的重要關鍵所在。據此內容可資聘僱方辨別,應徵者的遣詞用字程度如何,是否能夠流暢地表達他自己,又在一定有限的篇幅內,是否提供了一個具有說服力的故事。於是,自傳便也就成為一個藉此揭露應徵者自身文字、思考能力的機會,讓聘僱方除了透過條列式能力的資訊認知之外,還能夠稍加進一步地具體了解應徵者的能力何在。
就此來看,自傳的侷限是難以探知應徵者的確切真貌,因為它總是片段的、局部的、有限制的、經過修飾、美化的。但是自傳卻也在實質上幫助聘僱方評估,應該花費時間成本在哪些比較有可能符合聘僱條件的人身上,又或者說,哪些應徵者相較起其他人來說,確實是更令人感到好奇的對象。
而把對自傳的反思變成所謂的「自傳」,便是我作為應徵者的一種創新、一種嘗試、一種觀點。我認為,比起個人資訊的揭露,如果能藉此展現相較於他人我的獨特性何在,可能更有助於聘顧方認識應徵者的形貌。
以上,希望我們能夠有機會見面繼續聊。
感謝。
ps.以上文字曾真實存在於我某一個版本的求職自傳之中。但我至今仍未曾有機會當面詢問任何一位雇主看完這段文字的想法是什麼。